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光杯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夜光杯雕

中文名称;夜光杯雕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Ⅶ-31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甘肃省酒泉市

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 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夜光杯的制作要经过28道复杂的工序。首先需要选料,之后再按一定尺寸制作毛坯,形成夜光杯的初型,最后通过细磨、冲、碾、拓、抛光烫蜡等14道工序后,再用马尾网打磨,即制成夜光杯。

2006年5月20日,夜光杯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31。[2]

历年来经过工匠们对制作工艺的改进,现生产的夜光杯已有三十多种造型、六大类产品,各类品种造型独特,既保持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又增添了花色品种。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黄越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序言介绍

夜光杯雕历史悠久。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域向朝廷进献贡品,其中就有"夜光常满杯"之述。

唐代诗人王翰游至西域写下了的《凉州曲》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中就描述了夜光杯这种民间工艺品的魅力。

明末清初是夜光杯生产的兴盛期,酒泉有十多家玉石作坊制作夜光杯。

由于种种原因,至民国时期,酒泉仅剩三家生产作坊。

新中国成立初期,玉器工人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

1957年,老艺人王三忠北京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并代表酒泉人民向毛主席敬献了两只夜光杯。

1958年夏天,朱德同志到西北视察酒泉时,看到夜光杯后指示:"夜光杯这个传统手工艺品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同年年底成立了地方国营酒泉夜光杯厂。

"文革"期间生产冷落、沉寂,处于萧条期。

改革开放后,为弘扬民族文化,酒泉市市政府将酒泉夜光杯及生产工艺作为酒泉市的旅游形象产品大力宣传,使其得到了振兴发展,产品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商品研评18个奖项。

文化特征

特点

"酒泉夜光杯"造型独特,式样精巧,其色黑赛乌漆,白如羊脂,墨绿似翠,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变,尤为月光下对饮,杯内明若水,似有奇异光彩,因而自古就有"酒泛夜光杯"这佳传。夜光杯雕经过特殊工艺使得它耐高温,耐严寒,盛酒不变色,并且酒昧香醇。

材质

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光亮似镜,内外平滑,玉色透明鲜亮。

分类

夜光杯分为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

传统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碗;

仿古杯有爵杯、凤杯、牛头觥、觞、双凤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艺挂件等八十多个品种。

制作程序

制作流程

第一道工序就是必须选取上乘的好料。一直以来被工匠们公认的祁连山老山窝子的料最为上乘。工匠们根据不同酒杯的尺寸,将料切成不同规格的形状,首先切成圆柱体,再按一定尺寸切下做毛坯,毛坯的制作就需要5道工序。这样制作出的毛坯再经过切削,打磨外形,夜光杯的初步模型就形成了。初型的制作需要经过4道工序,然后是掏膛,就掏膛这都得需要5道工序。这道工序完成后,夜光杯才基本成形,然后再经过复杂细致地打磨、冲、碾、拓、抛光、烫蜡等14道工序,最后一道就用马尾网打磨,才能最终制成晶莹剔透的夜光杯。夜光杯的制作要求非常严格,杯薄如纸,高矮、粗细、薄厚、颜色必须一样,表面要光滑细腻。

钻棒料→定尺→开坯→头钻→二钻→定底→扎杯→冲杯→碾杯→头砣→二砣→三砣→清底→拉帮→溜槽→粗磨→拓杯→细磨→抛光→烫蜡。

工艺要求

1. 定尺:将棒料根据产品尺寸切削成玉坯,要求玉坯尺寸≥产品尺寸5毫米。

2. 开钻(头钻、二钻、定底):按器皿规格,使用钻筒对玉坯进行头钻、二钻,并对玉坯底部开钻定型。

3. 扎杯:根据杯型用金刚粉切片将多余部分切除,要求切除八片,外形匀称,呈八棱锥形。

4. 冲杯:用砂轮将杯体冲磨成型,要求杯体外形平整、匀称、无棱角。

5. 碾杯:按器皿规格用砂轮将杯把碾磨成型,要求表面平整,无棱角。(只适用于高座杯制作工艺)

6. 掏膛:掏膛分头砣、二砣、三砣、清底、拉帮。要求杯体内侧平整,无棱角,杯壁薄厚匀称,厚度不得小于2毫米。

7. 拓杯:将杯口、杯底拓平,要求杯口、杯底平整,杯口与杯体垂直90度角。

8. 细磨:用细砂浆将成型夜光杯内外打磨光滑,要求夜光杯内外光滑平整。

9. 抛光:用抛光材料将夜光杯打磨光滑,要求杯体内外光亮、润滑,杯体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无加工痕迹。

题材作品

在形态纷呈的夜光杯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夜光杯雕八角龙壶和夜光杯仿古凤杯。

夜光杯雕八角龙壶选用上等大块墨玉料雕刻而成的,制作极其考究,工艺极为精细。龙壶壶盖是运用镂空技术雕刻而成的,盖子上还雕有龙头形状,壶嘴与把手也有精致雕刻,壶底呈半圆形,造型极为独特,整个壶体呈现为多边形。夜光杯雕八角龙壶造型生动、色泽天然、晶莹剔透,纹理奇特美观,极富古韵。

夜光杯仿古风杯,是根据商代以及两周前期鸟、兽的变形体状,将其与所雕器物融为一体而制作的饮酒器具。夜光杯仿古凤杯利用原造型的特点,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去粗取精,以百鸟之王"凤"作为造型基础,它的纹饰上部刻有蕉叶饕餮纹,口、腰、尾部刻有夔纹,改制后的凤杯以凤的变形体和酒杯融为一体,是一种古朴典雅的饮酒器皿,此外还有仿古龙杯,它同样雕刻精良,与凤杯相得益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酒泉夜光杯是研究古代西域文化及民间手工工艺、民风民俗等的宝贵史料来源。保护酒泉夜光杯雕可以丰富祖国民间的文化艺术,使流传至当代的两干多年的民间传统工艺得以发扬光大:可促进玉器行业的兴旺,对酒泉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夜光杯的制作遍及酒泉各地。由于滥采玉料,不懂采玉技术,采的玉料成品率低,造成浪费,并使玉料资源稀缺。

传承人物

黄越肃,男,汉族,1950年生,浙江诸暨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夜光杯雕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仿古夜光杯》《高脚杯》等。

保护措施

酒泉市市政府扶持的酒泉夜光杯厂于1983年7月5日注册登记了"酒泉"牌夜光杯品牌商标,并于2005年6月申请了地方产品原产地地域保护。通过质监、地质技术部门进行的取样检测分析,确定酒泉夜光杯为绿色环保型产品。采取收集、复制已被淘汰的设备、工具等措施,再现其工艺特点。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2年4月11日,在国家商务部主办的"2012年全国消费促进月--畅想品牌展活动"中,夜光杯雕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7年5月11日,在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风物志》中,第一篇为《葡萄美酒夜光杯》[3],夜光杯雕在其中得到展示。[4]

相关传说

①、长期以来,酒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西汉时,年轻有为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率兵到西北边疆攻打侵边掠民的匈奴。后来这位将军大败匈奴,凯旋归来,驻扎在风景秀丽的泉边,进行庆功。皇帝闻知打了胜仗的喜讯,赐御酒一坛,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犒赏将军。霍去病将军以为打了胜仗,功在全军将士,御酒不能独饮,但酒少人多,不足分配,于是倾酒于泉中,与众将士共饮同享。从此,酒泉之名,流传千古,遂称此泉为酒泉。其后,以泉名为地名。酒泉郡治禄福县城,即今酒泉市。晋时改为福禄县并曾为西凉李?都都城。隋末始改为酒泉县。

②、传说古酒泉城下之泉水,有股浓浓的酒香,黄昏时酒香特别浓,五里以外都能闻到。有一天,酒香被天上出来巡视的两个神仙--南斗星君北斗星君闻见了。这两个老头儿是天上有名的酒仙,闻见浓浓的酒香,自然不会放弃,于是按低云头,落在泉边的大柳树帝。北斗星君蹲在泉边一闻,连声称赞:"好一个酒泉!"南斗星君顺手拣起块石头,吹了口气,变成两个酒杯。他们一边在泉边开怀痛饮,一边在石板上下起棋来。不觉渐渐天黑,正巧又无月光。但奇怪的是,棋盘还是看得清清楚楚。一留心,原来是酒杯发出的光。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取名为"酒泉",仿二位神仙留下的酒杯琢成的酒杯就叫"夜光杯"了。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酒泉夜光杯的制作遍及酒泉各地,由于滥采玉料,不懂采玉技术,采的玉料成品率低,造成浪费。致使玉料资源濒危稀。大部分作坊制作夜光杯的工序不到位,以次冲好,上市销售因其夜光杯品质差,影响了夜光杯在国内及国外声誉。现规模型生产企业只有酒泉夜光杯厂,但生产设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更换的现代机器,一些旧的生产工艺随着手工设备的淘汰,大多已失传,部分工艺依然是生产夜光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关视频

武山县举行夜光杯雕技能大赛

鸳鸯玉夜光杯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