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帝國為何未過百年大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元帝國 |
大元帝國為何未過百年大限?世所共知,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帝國,中世紀蒙古鐵騎天下無敵,雄心勃勃征服世界,他們在歐亞大陸上創造了驚世的戰績,但他們雄霸世界的年頭並不長。[1]
有人言蒙古帝國縱橫世界400年,其實遠沒有那麼長,從整個蒙古帝國的成年壽命期來計算,崛起於13世紀初的蒙古帝國,其五大汗國:大汗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各個壽命大限均為百年。中央四大汗國中,建於1227年的窩闊台汗國在1309年滅於察合台汗國,82歲壽終正寢;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經多次分裂,最終均在1388年被鐵木爾帝國的帖木兒征服。
而建立在中國境內的大汗汗國的主體蒙元帝國,概無例外。元朝起點應為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9年後滅南宋占領中國全境),終點應為1368年被朱元璋滅亡,滿打滿算,只有97年。
當然,北元與欽察汗國一直延續到15世紀,但那只不過是苟延殘喘,名存實亡,真正興盛也不過百年。
百年大限,暴露出「鐵騎軍國」的嚴重缺陷——不能長治久安。造成這一缺陷的原因,表面看來,是蒙古帝國戰線拉得太長,統治起來有困難,且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內部分裂,兒孫各自為戰。
這些原因固然存在。但通過表面,實際上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蒙古帝國有一個先天的致命短板。這個短板就是——不懂政治。
蒙古帝國不懂政治,這絕非姑妄之言。
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他們堪稱出類拔萃的軍事家,但都是不及格的政治家。
成吉思汗所建立的政體「戶長制」,雖然比較氏族部落制是個進步,但充其量是「軍政」,而非「民政」。徒有軍政沒有民政的他們,虎頭蛇尾,打下無垠的帝國,卻不知如何長效治理。
整個軍國是為不斷征服世界服務的,並不服務百姓於安居樂業。
由於政治的落後,作為征服者的蒙古人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征服到哪裡,不得不選擇當地的政治制度,但擺脫不了遊牧式的野蠻。
以忽必烈為中心而建立的元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政治文化,譬如以皇帝(大汗)為核心,中書省、樞密院、開創行省地方政區,但又頑固地保留着自身的許多落後因素,本質上還是部落皇帝的產物。
例如較之唐宋大為倒退、帶有奴隸社會特點的「等級制」,一直被蒙古帝國奉行。元朝之中國,皇帝公然將全國人口分為四等:蒙古族是「一等人」,南方漢族居「末等」。
中國歷代雖也有世族等級制,但中國世族制度有着根深蒂固的經濟原因,而蒙古人的等級制度則是來源於冷酷無情的征服。元朝的統治者,帶着「遊牧」的奴隸主心態做官,把中原當成了一個狩獵場、斂財的地方。
以官僚政治為特色的兩千年封建中國,歷代官員的素質都算不上太好,但是如果次中選差,評選中國官員素質最差的朝代,在二十四史里,則非元朝莫屬。官僚政治加上狩獵心態,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素質最差的官員群。元朝官員只知貪污,連做戲的「講政治」也不會。盤剝百姓,幾近明搶。
元朝士人葉子奇在其筆記《草木子》中,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史無前例的貪官圖景:
「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討錢,各有各目,新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勾追曰齎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愛民為何事也。」
世界史上著名的暴君、普魯士國王腓特烈曾言:「如果你喜歡別人的土地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請得到的。」然而,元朝官員是喜歡別人的土地就拿過來,根本不請律師,因為他們腦子裡根本就沒有搶了別人的東西還需要法理辯護這個概念。
由於元朝大員只注重對錢財的獲取,以至於國家管理則無暇關心,因此在產生素質最差的官員群同時,也就產生了一屆屆不作為的政府,元政府甚至懶到了把稅收這樣的國家大事都承包出去的荒唐事,貪婪與懶惰,構成了大元活脫脫的官場相形記。
不懂政治的官員的想法很「單純」:什麼政治不政治,搶劫就是搶劫,戰勝了,我們就是主人,我們就開始享受,如果發生反抗,那就鎮壓,鎮壓不了,軍事上失敗了,那就撤回故地繼續遊牧。
歷史滿足了他們的「初衷」。在如此最差官員群統治下,獵物一樣的百姓難以聊生。於是,這朝素質最差的官員群,統治中原80年後即遭革命,不到一百年,就被憤怒的「下等人群」趕出了中原大地,退回故地「遊牧」。
蒙古帝國的征服地與中國元朝情況大同小異。剛剛跨入「世界准霸主」門檻的蒙古帝國由於不懂政治,既無法克服自身的弊端,更不具備對整個帝國進行經濟、文化重新整合的能力,幾乎就在蒙古人走向輝煌的同時,其帝國就已開始了衰亡的歷程。
想當年,蒙古帝國崛起靠的是搞全民皆兵、無與倫比的軍事力,可謂「馬上得天下」。得天下之後,他們不思進取創造,繼續迷戀「搶」的生活方式,根本不具備管理規劃一個國家的政治能力,所以迅速腐朽退化,不到一百年就完蛋實為咎由自取。
一, 元帝國統治階層內鬥不止
大元王朝存在了97年,先後有11人即位當了皇帝,除去忽必烈的24年,元順帝的36年,另外9位皇帝,分攤了剩下的37年,平均每人在位也就四年,可見元朝統治階層多麼混亂,親緣殺戮、兄弟相殘接連不斷。
這樣一來,大量國力消耗在無休止的內鬥上,國計民生無人顧及,甚至國家政策的推行實施也得不到保障,加上後期的官員腐敗、沉重的賦稅,老百姓身上的擔子太重,根本無法活下去,只能鋌而走險,走上造反之路,這樣的王朝滅亡是早晚的事。
二、管理天下分等級治之,不合理的民族政策
1、蒙古軍隊的強大,讓他們廣泛的接觸到了,與漢文化同樣繁榮的伊斯蘭文明與歐洲文明,這就造成蒙古貴族無法像之前的遊牧民族一樣,全方位接受漢文化,甚至因為宋政權的覆滅,讓很多蒙古貴族對漢文化的典章制度、文化習俗有了牴觸,或者說是歧視。
2、元帝國建立後,將全國民眾分成了四個等級,最高的當然是蒙古族,第四等南人則是原南宋政權統治領域的漢人。蒙古人要殺死一名南人,只需賠償一匹毛驢,可見漢人的地位非常低。
這樣的話,元帝國管轄領域占據人數最多的漢人,無論是在社會地位,還是文化尊崇上,都是占據劣勢的,廣大漢人長期被壓迫,積累的民怨越來越多,當漢人舉旗反抗之日,就是元朝的滅亡之時。
三、元朝重文輕武,不開科取士,無法強化君主專制
當初宋太祖吸取五代政權更迭的教訓,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卻導致了國家長期的積貧積弱。元帝國攻滅宋後,也同樣吸取教訓,開始推行重武輕文,曾經受人尊崇的文人,在元備受歧視,「臭老九」也就是在那時產生的。
元朝統治階層這樣的觀念,導致遲遲不開科舉,必然造成大量漢文人沒有出頭之路,到了後期元朝開科取士,卻對漢文人存在考試歧視,考中的漢人也只能當低等官,讓漢帝國統治階層失去了吸收大量優秀人才的機會,元朝的迅速衰敗,重要原因就是失去大量優秀文人。
這樣就造成元統治階層對鞏固皇權方面重要性認識的不夠,君主專權不夠強化,統治天下的局面就無法穩固,長治久安。
總結
元帝國的疆域遼闊,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從武力上可以戰勝當時大多數的軍隊,但帝國建立後,因為統治觀念的落後,牴觸先進的漢文明,無法建立穩固、完善、系統的統治制度,就會從方方面面產生各種問題。
內鬥嚴重、階層分而治之,只能讓統治階層大失民心,尤其是蒙古統治階層,會被廣大的漢人孤立,敵視甚至反對,發展到這個地步,政權滅亡是註定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