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蒲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葉蒲葵(Livistona saribus (Lour.) Merr. ex A. Chev.)是棕櫚科,蒲葵屬植物。常綠,喬木狀,高達20米,直徑20-30厘米。有殘存的老葉柄。葉集長莖的頂部,圓形或心狀圓形,兩面綠色,直徑達1米以上,頂端掌狀分裂呈眾多狹長的裂片,裂片頂端淺2裂;葉柄長約1.3米或更長,粗壯,鈍三稜形;花序腋生,花未見;果序長0.8-1.1米,多分枝,在花的着生處具小瘤突;果實橢圓形,較大,長3-3.5厘米,直徑2-2.5厘米,干後淡藍色;種子橢圓形或卵球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1.6厘米。果期6月。
在中國海南樂東縣尖峰嶺、保亭、陵水高海拔林中常見,廣東、廣西、雲南南部也產之;越南亦有分布。垂直生長在海拔600-800米闊葉林中,喜高溫多濕的氣候,能耐短期0℃左右的低溫,在土壤深厚的山坡、谷地,水邊地生長旺盛。
葉可供蓋工棚、制扇等,葉鞘纖維可制棕繩,葵骨可制掃帚、牙籤等;果實、根、葉亦可藥用;樹冠美觀,可作為行道樹。
- 中文學名 大葉蒲葵
- 拉丁學名Livistona saribus (Lour.) Merr. ex A. Chev.
- 別 稱 高山蒲葵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初生目
- 科棕櫚科
- 屬蒲葵屬
- 種 大葉蒲葵
- 命名者及年代 (Lour.) Merr. ex A. Chev.,1919
大葉蒲葵形態特徵
大葉蒲葵喬木狀,高達20米,直徑20-30厘米。葉大型,圓形或心狀圓形,兩面綠色,有一個大的圓形的不分裂的中心部分,周圍分裂成多數的向先端漸狹的裂片,每裂片先端具短2裂的小裂片,長約10厘米,硬挺,不下垂,中央的裂片從葉柄頂部的戟突至裂片先端長約1米,至裂片的下端長約52厘米,中央的裂片長約50厘米,基部寬達5.8厘米,側邊的裂片較狹;葉柄長約1.3米或更長,粗壯,鈍三稜形,兩側密被黑褐色的粗壯、壓扁、下彎的刺。
花序腋生,花未見。果序長0.8-1.1米,多分枝,在花的着生處具小瘤突。果實橢圓形,較大,長3-3.5厘米,直徑2-2.5厘米,干後淡藍色;種子橢圓形或卵球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1.6厘米,胚位於種脊對面的中央。果期6月。 [1]
大葉蒲葵生長環境
大葉蒲葵垂直生長在海拔600-800米闊葉林中。為熱帶樹種,喜高溫多濕的氣候,能耐短期0℃左右的低溫。在濕潤、肥沃、有機質豐富的山地上生長良好,能耐水浸,耐蔭,常與山地雨林的闊葉樹種混生。在土壤深厚的山坡、谷地,水邊地生長旺盛。
大葉蒲葵分布範圍
大葉蒲葵在中國海南樂東縣尖峰嶺、保亭、陵水高海拔林中常見,廣東、廣西、雲南南部也產之。越南亦有分布。
大葉蒲葵繁殖方法
大葉蒲葵一般採用播種繁殖。
採種
選擇生勢旺盛的母樹採種,花期3-4月,果期9-12月,果實變為墨綠色或紫黑色時成熟。採摘下來的果實不宜暴曬,應立即浸水3-5天,待果皮軟化後,擦去果皮,洗淨陰乾即可播種。種子不宜貯藏過久,易失去發芽力。
育苗
用沙床播種催芽或用沙藏層積法催芽,蓋稻草或遮蔭,淋足水,每天早晚各1次,約10-15天開始發芽,發芽率達90%以上。苗木移植,宜用芽苗移入容器栽培,注意遮蔭,每天早晚淋水,按常規管理,1年生苗高30-40厘米可出圃造林。
大葉蒲葵栽培技術
種植
栽種地應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濕潤的山坡、山谷及溪流兩旁的緩平地。先砍除雜灌木後清燒乾淨,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或2米×3米,雨季栽植。
撫育
栽種後3年內每年砍除雜灌木、除草、鬆土、擴穴、施肥等2次,4年後每年砍雜灌木、除草、鬆土等1-2次。並結合每次撫育每穴追施複合肥50-100克。[2]
大葉蒲葵病蟲防治
苗期害蟲有麗綠刺蛾和燈蛾,尤以麗綠刺蛾危害較嚴重,危害葉芽和嫩梢,有時亦出現介殼蟲為害老葉。可用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或2.5%敵殺死3000-5000倍液,20%速滅殺丁2000-3000倍液噴殺。白粉病可用50%多菌靈可混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
大葉蒲葵主要價值
經濟:葉可供蓋工棚、制扇、笠帽、船篷、床墊、提籃、蓑衣等。葉鞘纖維可制棕繩。葵骨可制掃帚、牙籤等。
醫用:果實藥用,對癌腫有抑制作用。根治哮喘,葉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生態:大葉蒲葵無主根,但無定根異常發達,密集叢生,具有很強的抗風能力。
觀賞:樹冠美觀,是優良的庭園觀賞樹種。[3]。
參考文獻
- ↑ 蒲葵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和園林用途 2019-06-21
- ↑ 蒲葵栽培管理技術
- ↑ 蒲葵的藥用價值:詳解蒲葵作用與功效,花語谷網,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