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蒲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叶蒲葵(Livistona saribus (Lour.) Merr. ex A. Chev.)是棕榈科,蒲葵属植物。常绿,乔木状,高达20米,直径20-30厘米。有残存的老叶柄。叶集长茎的顶部,圆形或心状圆形,两面绿色,直径达1米以上,顶端掌状分裂呈众多狭长的裂片,裂片顶端浅2裂;叶柄长约1.3米或更长,粗壮,钝三稜形;花序腋生,花未见;果序长0.8-1.1米,多分枝,在花的着生处具小瘤突;果实椭圆形,较大,长3-3.5厘米,直径2-2.5厘米,干后淡蓝色;种子椭圆形或卵球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1.6厘米。果期6月。
在中国海南乐东县尖峰岭、保亭、陵水高海拔林中常见,广东、广西、云南南部也产之;越南亦有分布。垂直生长在海拔600-800米阔叶林中,喜高温多湿的气候,能耐短期0℃左右的低温,在土壤深厚的山坡、谷地,水边地生长旺盛。
叶可供盖工棚、制扇等,叶鞘纤维可制棕绳,葵骨可制扫帚、牙签等;果实、根、叶亦可药用;树冠美观,可作为行道树。
- 中文学名 大叶蒲葵
- 拉丁学名Livistona saribus (Lour.) Merr. ex A. Chev.
- 别 称 高山蒲葵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初生目
- 科棕榈科
- 属蒲葵属
- 种 大叶蒲葵
- 命名者及年代 (Lour.) Merr. ex A. Chev.,1919
大叶蒲葵形态特征
大叶蒲葵乔木状,高达20米,直径20-30厘米。叶大型,圆形或心状圆形,两面绿色,有一个大的圆形的不分裂的中心部分,周围分裂成多数的向先端渐狭的裂片,每裂片先端具短2裂的小裂片,长约10厘米,硬挺,不下垂,中央的裂片从叶柄顶部的戟突至裂片先端长约1米,至裂片的下端长约52厘米,中央的裂片长约50厘米,基部宽达5.8厘米,侧边的裂片较狭;叶柄长约1.3米或更长,粗壮,钝三稜形,两侧密被黑褐色的粗壮、压扁、下弯的刺。
花序腋生,花未见。果序长0.8-1.1米,多分枝,在花的着生处具小瘤突。果实椭圆形,较大,长3-3.5厘米,直径2-2.5厘米,干后淡蓝色;种子椭圆形或卵球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1.6厘米,胚位于种脊对面的中央。果期6月。 [1]
大叶蒲葵生长环境
大叶蒲葵垂直生长在海拔600-800米阔叶林中。为热带树种,喜高温多湿的气候,能耐短期0℃左右的低温。在湿润、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山地上生长良好,能耐水浸,耐荫,常与山地雨林的阔叶树种混生。在土壤深厚的山坡、谷地,水边地生长旺盛。
大叶蒲葵分布范围
大叶蒲葵在中国海南乐东县尖峰岭、保亭、陵水高海拔林中常见,广东、广西、云南南部也产之。越南亦有分布。
大叶蒲葵繁殖方法
大叶蒲葵一般采用播种繁殖。
采种
选择生势旺盛的母树采种,花期3-4月,果期9-12月,果实变为墨绿色或紫黑色时成熟。采摘下来的果实不宜暴晒,应立即浸水3-5天,待果皮软化后,擦去果皮,洗净阴干即可播种。种子不宜贮藏过久,易失去发芽力。
育苗
用沙床播种催芽或用沙藏层积法催芽,盖稻草或遮荫,淋足水,每天早晚各1次,约10-15天开始发芽,发芽率达90%以上。苗木移植,宜用芽苗移入容器栽培,注意遮荫,每天早晚淋水,按常规管理,1年生苗高30-40厘米可出圃造林。
大叶蒲葵栽培技术
种植
栽种地应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湿润的山坡、山谷及溪流两旁的缓平地。先砍除杂灌木后清烧干净,穴状整地,植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或2米×3米,雨季栽植。
抚育
栽种后3年内每年砍除杂灌木、除草、松土、扩穴、施肥等2次,4年后每年砍杂灌木、除草、松土等1-2次。并结合每次抚育每穴追施复合肥50-100克。[2]
大叶蒲葵病虫防治
苗期害虫有丽绿刺蛾和灯蛾,尤以丽绿刺蛾危害较严重,危害叶芽和嫩梢,有时亦出现介壳虫为害老叶。可用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5000倍液,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喷杀。白粉病可用50%多菌灵可混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
大叶蒲葵主要价值
经济:叶可供盖工棚、制扇、笠帽、船篷、床垫、提篮、蓑衣等。叶鞘纤维可制棕绳。葵骨可制扫帚、牙签等。
医用:果实药用,对癌肿有抑制作用。根治哮喘,叶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生态:大叶蒲葵无主根,但无定根异常发达,密集丛生,具有很强的抗风能力。
观赏:树冠美观,是优良的庭园观赏树种。[3]。
参考文献
- ↑ 蒲葵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园林用途 2019-06-21
- ↑ 蒲葵栽培管理技术
- ↑ 蒲葵的药用价值:详解蒲葵作用与功效,花语谷网,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