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武口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石嘴山市[1],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信息中心。總面積1213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2013年末)。全區轄10個街道、1個鎮:長勝街道、朝陽街道、人民路街道、長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溝街道、溝口街道、長興街道、錦林街道、星海鎮。區政府駐朝陽西街99號。
歷史沿革
大武口明代稱「打磑口」,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其地理位置重要,古人曾有「求久按之計,須選修打磑口」之說。1943年,民國寧夏省建設廳長李翰園至此,看到「打磑口學堂」,認為名稱不雅,遂改名為大武口,意為武士們在這裡打過仗。石炭井明代稱為「上迭里口」,蒙語音譯為產石炭的地方。民間稱此為石炭溝,1941年改今名。
1943年時,大武口原屬平羅縣第四鄉。1949年寧夏解放後屬平羅縣第一鄉。1955年,撤區並鄉,屬大武口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稱大武口公社。1961年,大武口公社劃小,仍稱大武口公社。1962年9月,平羅縣在石炭井組建了包括大武口溝口在內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1963年7月,將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石炭井設立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鎮裡派出機構。
1970年10月,撤銷石炭井街道辦事處,將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劃出,組建為石嘴山市石炭區。1973年6月,石炭區更名為石炭井區。1972年,銀北地區成立,大武口鎮為銀北地區機關所在地。1973年,大武口鎮升格為大武口區。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改為省直接領導,駐地遷至大武口,下設一區(大武口區)、二區(石嘴山城區)、三區(石炭井區)。1981年,三個區以駐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個區。
1996年,大武口區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約10.3萬人,區政府駐朝陽街,轄4個街道、1個鄉:朝陽街道、長城街道、人民路街道、長勝街道、大武口鄉。石炭井區面積338平方千米,人口約7.5萬人,區政府駐新華北街,轄4個街道:新華北街街道、新華南街街道、白芨溝街道、溝口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大武口區常住總人口133168人,其中,長勝街道18835人,朝陽街道63515人,人民路街道38756人,長城街道7146人,大武口鄉4916人。石炭井區常住總人口60389人,其中,新華北街街道21338人,新華南街街道11811人,白芨溝街道19139人,溝口街道8101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國函〔2002〕96號)批覆同意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2)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4年6月,撤銷大武口鄉。2008年1月設立星海街道,2009年10月更名為錦林街道。2009年2月,設立星海鎮(前身為1983年設立的隆德縣移民吊莊,1992年成立寧夏隆湖扶貧經濟開發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武口區常住總人口286669人,其中,長勝街道23069人,朝陽街道49490人,人民路街道37051人,長城街道36932人,青山街道47781人,石炭井街道9748人,白芨溝街道8212人,溝口街道6451人,長興街道10273人,錦林街道14907人,星海鎮(隆湖經濟開發區)42755人。
視頻
大武口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總體概況,個人圖書館,2017-10-09
- ↑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2號),中國在線,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