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象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灰象甲 |
中文名:大灰象甲 别称:象鼻虫、土拉驴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亚目:多食亚目(Polyphaga)、叶甲总科 科:象虫科(Curculionidae) 种:大灰象甲 |
拉丁名: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成虫体长9~12mm,灰黄或灰黑色,密被灰白色鳞片。头部和喙密被金黄色发光鳞片,触角索节7节,长大于宽,复眼大而凸出,前胸两侧略凸,中沟细,中纹明显。鞘翅近卵圆形,具褐色云斑,鞘翅每鞘翅上各有10条纵沟。后翅退化。头管粗短,背面有3条纵沟。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灰象甲
别称:象鼻虫、土拉驴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亚目:多食亚目(Polyphaga)、叶甲总科
科:象虫科(Curculionidae)
种:大灰象甲
分布区域:分布几遍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卵:长约1.2毫米,长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
幼虫:体长约17毫米,乳白色,肥胖,弯曲,各节背面有许多横皱。
蛹:长约10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为灰黄色至暗灰色。
理解
成虫指身体各部位已发育完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动物个体。通常指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昆虫在从幼虫发育至成虫时,通常会经过称做变态的过程。有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形态差异很大,这些昆虫经历的是完全变态;有些的幼虫则与成虫差异不大,这些昆虫所经历的是不完全变态。
延伸
鞘翅(elytron,复数elytra) 全部骨化,坚硬,主要用于保护后翅与背部;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
亦称翅鞘。甲虫类的前翅全部变硬,角质化,与其说是用于飞翔,不如说是用于保护。在静止时后翅重复折迭,前翅在上面覆盖着,这种前翅称为鞘翅。飞翔时鞘翅不振动,借助于紧张的收缩(tonic contraction)和胸侧内突(self-locking apo-demes)的助力,被固定在从水平线扩展到30~45°,专靠后翅的力量飞翔。
相关特点
大灰象甲虫体头部梯形,喙粗短,末端圆形。触角节膝状鞭节。板具很起鳞。鞘翅翅面上生纵行刻点且密生圆形纹间稍隆起纺锤形,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越冬寄主过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几代,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迁飞到繁殖。当大灰象甲多而拥挤时,大灰象甲迁飞,在扩散迁飞。成虫指身体各部位已发育完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动物个体。通常指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门的昆虫。晚秋气温降低,大灰象甲从迁飞到越冬寄主交尾后产卵过冬。大灰象甲有两个阶段。大灰象甲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大灰象甲主要发生到,繁殖,当平均气温虫口才迅速。第一年以幼虫越冬,第二年以成虫越冬。成虫不能飞,主要靠爬行转移,动作迟缓。翌年开始出土活动,先取食杂草,待枣树发芽后,陆续转移到苗树上取食新芽、嫩叶。大灰象甲口有明显的而时晴时雨天气有利于大灰象甲。略被薄蜡粉。头部触角短于身体有缘于腹部第。腹部腹管圆形尾片圆形继续在根茎生活,可营孤生,后代仍然是有翅迁移,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发生有翅迁移大灰象甲转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数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有翅卵生出大灰象甲,大灰象甲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大灰象甲有时有翅迁到刚出土的产生有,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多数种类为同寄主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状,于植株宽,部粗,向端部渐细,部或端部由许多室组成,每室约植株的大灰象甲过密时,有的长出膜质翅,寻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形。尾板末端圆光滑。大灰象甲感觉圈圆形腹管。
生长规律
大灰象甲它的一生是开始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腹部圆形以后,翅芽显著。以后,变成成虫。可见,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 例。到了出翅芽,这是翅芽已很明显了。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头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内,触角有嗅觉器官。腹节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活动,吃的是植物。昆虫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虫。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生活习性
2年1代,第一年以幼虫越冬,第二年以成虫越冬。成虫不能飞,主要靠爬行转移,动作迟缓,有假死性。翌年3月份开始出土活动,先取食杂草,待枣树发芽后,陆续转移到苗树上取食新芽、嫩叶。白天多栖息于土缝或叶背,清晨、傍晚和夜间活跃。4月中下旬从土内钻出,群集于幼苗取食。5月下旬开始产卵,成块产于叶片,6月下旬陆续孵化。幼虫期生活于土内,取食腐殖质和须根,对幼苗危害不大。随温度下降,幼虫下移,9月下旬达60~100cm土深处,筑土室越冬。翌春越冬幼虫上升表土层继续取食,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在原地越冬
主要危害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烟草、玉米、花生、马铃薯、辣椒、甜菜、瓜类、豆类、苹果、梨、柑橘、核桃、板栗等。
在棉田成虫取食棉苗的嫩尖和叶片,轻者把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重者把棉苗吃成光秆,造成缺苗断垄。在枣树上成虫主要取食枣树叶片,对枣苗和幼龄枣树为害尤重;幼虫先将叶片卷合并在其中取食,为害一段时间后再入土食害根部。
防治方法
- (1)人工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行动迟缓、不能飞翔之特点,于9时前或16时后进行人工捕捉,先在树下铺塑料布,振落后收集消灭。
- (2)选用抗虫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棉苗抗虫能力。[1]
- (3)在成虫发生盛期于傍晚在树干周围地面撒喷洒50%辛硫磷乳剂300倍液,或喷洒48%天达毒死蜱800倍液,或撒施绿鹰(辛硫磷缓释剂)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株成树用药15~20克。施药后耙匀土表或覆土,毒杀羽化出土的成虫。
- (4)树上喷药 成虫发生期,于枣树上喷洒48%天达毒死蜱1000倍液,或2%阿维菌素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