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路小德肋撒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田路小德肋撒堂位於靜安區大田路(原名大通路)370號。民國19年10月3日建造,民國20年10月3日舉行開堂典禮。定名聖女小德肋撒堂,是為紀念法國里泉爾(曾譯「里修」,Lisieux)聖衣院修女小德肋撒。她的自傳《靈心小史》,曾由馬相伯譯成中文,當時上海天主教會號召教徒向她學習,因此將創建開工與開堂日都定在其瞻禮日10月3日。
該堂為羅馬式建築風格,內有寬敞的樓宇圍廊,祭台上方有圓形穹窿,窗戶與斗拱均呈半圓形。堂內裝飾精緻,柱子、地磚、燈罩等都標有紀念小德肋撒玫瑰圖案的特殊標誌。該堂建造經費約半數由教徒捐集。歷來由國籍司鐸管理。民國19年辦景德小學,民國29年辦景德中學。
該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群益無線電廠使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1991年歸還上海教區。1993年10月3日,教堂修葺一新,由市西區總鐸艾祖章神父祝聖復堂。
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起源於古代羅馬建築[1],就像「羅曼語」從羅馬語中發展出來的語言一樣,它通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狀,有一座長的宮殿、兩間短的耳堂和一間半圓形的後殿,屋頂、門道和小窗都有一個圓弧形的拱環。羅馬式建築中最有名的是比薩的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2]。它的藝術價值在意大利得以發展,11世紀到12世紀的時候傳播到德意志、諾曼底和英格蘭,除了模仿之外,還具有大膽的創新。
參考文獻
- ↑ 國外12種建築風格:古往今來的時代印記,搜狐,2020-06-07
- ↑ 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比薩斜塔,搜狐,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