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盧基戰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盧基戰役 |
---|
大盧基戰役 地點 大盧基 發生時間 1942年11月4日至1943年1月20日 |
大盧基戰役是蘇德戰爭中期蘇軍發動的進攻戰役。在1942年11月4日至1943年1月20日由加里寧方面軍實施,目的是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羣大盧基集團(9個師),使之不能調往斯大林格勒。1942年11月28日,蘇軍將敵合圍,德軍速調6個師解圍。1943年1月16日,被圍德軍部分(7000人)遭殲滅,大盧基也隨之解放。
戰役概述
在1942年冬天,吃過第一年大雪虧的德國人,心裡很清楚蘇聯人又要藉助冬天大舉進攻了,可是,蘇聯人究竟會從哪裡下手呢?在南方的史達林格勒是不必說了,蘇聯人必打,而這個時候,蘇聯人手頭還有大量的兵力,顯然在北方也有一場惡戰,那就是後來朱可夫飽受詬病的火星戰役,而在這兩個大戰役之間,還有一場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殘酷性絲毫不亞於史達林格勒,甚至戰鬥過程都頗有幾分相似的戰役-大盧基(Velikiye Luki)戰役,當時一度被稱為“北方的小史達林格勒”,可惜因為這次戰役並沒有真正的完全贏家,加上被史達林格勒的悲壯和光環所掩蓋,所以後來討論不多。
大盧基是一個戰略要地,因為它,掩護著西方20km處的小城Novosokolniki,一個關鍵的鐵路樞紐——維特伯斯克(Vitebsk)到列寧格勒(Leningrad)鐵路和里加(Riga)到莫斯科(Moscow)鐵路的交叉點,德軍占據了這裡,就可以順利的在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調度兵力,為北方集團軍群提供補給,而如果蘇軍能夠成功切斷鐵路,北方集團軍群將不得不停止對列寧格勒的圍困,甚至會陷在里加灣不得脫身。所以,這個人口不過30,000的小城,成為了可能扭轉整個北線戰略局面的棋子,於是,一場雙方都想到過,但結果都沒有想到的惡戰爆發了。
戰役過程
其實在1942年11月,中央集團軍群(AGC)最北面的防區——大盧基已經向北伸出中央集團軍群其他戰線達70英里,(從Velizh城往北至中央集團軍群北部防區邊界)守軍是59軍,而要負擔整個大盧基地區的防務,一個59軍是遠遠不夠的。結果整個戰線有兩個長達10英里的缺口,不過好在這兩處是沼澤地帶,水深大致2~4英尺,平時除了偵察兵可以輕裝偷渡外,大兵團沒法通過,但是到了冬天,問題就全然不同,寒冬讓沼澤天塹變成了通途。在初冬(12月初),冰凍大約12英尺厚,湖面還不能行人,但是步兵已經可以跨過結凍的河流攻擊了,12月中旬以後,冰凍達到20英尺,裝甲車輛已經可以行駛在湖面上,而當大雪降臨,則各種部隊移動力都會大打折扣,只有滑雪部隊如魚得水。而蘇聯人挑選的進攻時間恰恰是冬天,而且是德國人無力將防線合攏的42年冬天。
在大盧基戰役期間,蘇軍投入的主要兵力是加里寧方面軍(馬克西姆·阿列克謝耶維奇·普爾卡耶夫上將)下屬的第三突擊集團軍(3rd Shock Army,之所以把shock翻譯成突擊,是因為這個詞是俄文“udarnaya”在英文中最直接的翻譯,其實可能翻譯成assault,更有助於從英文中理解,但是歷史已經如此翻譯,我們不妨了解照搬)。
這個突擊集團軍(司令庫茲馬·尼基托維奇·加利茨基少將)下轄3個軍:第二機械化軍(the 2nd Mechanized)、第五近衛突擊軍(the 5th Guards Shock),以及第八愛沙尼亞軍(the 8th Estonian),這個軍在這次戰役中有非常有趣的表現,後面會介紹。這幾個軍都下轄若干個師和旅級作戰單位,其中,第二機械化軍是一個老式軍,它更接近一個下屬若干個師和旅的管理單位,而沒有固定的下屬部隊,這和新式的蘇在線上械化軍有很大不同,那些軍事實上是一個師級單位,直轄4個旅。
參與了對大盧基城圍攻的部隊,都是步兵,雖然城附近就有一個騎兵師,但是他們只是作為預備部隊。而眾多的坦克旅、機械化旅、滑雪旅和步兵旅也參與了整個戰役,只不過這些部隊更多的是在向西的作戰中浴血奮戰。
同時,第三突擊集團軍還配備了大量的獨立團和獨立營,包括炮兵、裝甲部隊、工兵,他們被用來支持師旅級單位在重要地段的作戰。
在42年,蘇軍仍然缺乏足夠有經驗的指揮官,而且部隊經常是一次性部隊,如果打光了,就拉到後方全面補充人員,等到再次返回戰場,已經是很久以後了。不過到43年,情況大有好轉,指揮官開始增多,而且很多原來的旅級單位開始擴編為師,這是後話了。參加大盧基戰役的很多獨立旅後來也擴編為師,但兩個滑雪旅一直保持了獨立單位到戰爭結束。
參加大盧基戰役的蘇軍近衛部隊,包括第9/16/21/46近衛步兵師,第8近衛步兵師一個團,第五突擊近衛軍軍屬炮兵團,以及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團。雖然有些近衛部隊戰鬥力超過了德軍同等部隊,但是大多數近衛部隊戰鬥力到戰爭結束時也不如德軍。在大盧基戰役中,投入的近衛部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一些部隊幾乎被擊潰。
雖然一些參戰部隊當時沒有近衛番號,但是其作戰能力是遠超過普通部隊的,例如150“史達林”步兵師和257步兵師,在43年4月,257步兵師由於其在大盧基戰役中的卓越表現,擴編為第九近衛步兵軍,而150步兵師就是最終在柏林總理府上升起紅旗的蘇軍部隊。
在大盧基戰役中,投入的其他普通蘇軍步兵師包括:第7/49愛沙尼亞步兵師,第28/32/357/360/381步兵師,以及編入第三突擊集團軍預備隊的第47/334步兵師(沒有直接投入戰鬥)。
圖片來自MdEditor |
德軍參戰順序
相比蘇軍部隊,德軍在大盧基投入的部隊番號可謂五花八門,事實上除了海軍陸戰隊,幾乎大家所熟知的,能在陸地作戰的德軍兵種都投入了戰鬥。國防軍陸軍部隊自不用說,空降師和空軍野戰師也有投入,而黨衛軍部隊更是火熱的投入了解圍戰,其中包括大家少知的1SS摩托化旅,甚至還有一個RFSS(黨衛隊全國指揮部)獨立營,而最令人吃驚的是隸屬於情報部門的布蘭登堡特種部隊(他們不歸屬國防軍或者黨衛軍體系)也投入了此次戰役,這么多兵種部隊參戰是在二戰中不多見的。事實上,這也是因為大多數完整的預備隊都投入了史達林格勒方向的戰鬥,而到了大盧基,只能將一切能打仗的部隊都拉到前線。
在戰役過程中,前線德軍部隊是直接受集團軍指揮部指揮的,而第59軍(軍長庫爾 特·馮·德·切瓦勒里),擔任了大盧基地區的主要防務,直到42年10月都隸屬於第九集團軍(司令瓦爾特·莫德爾上將),隨後升級為獨立的集團軍級作戰單位:切瓦勒里 戰鬥群,而大盧基戰役期間,另外一個軍級的指揮部:Wöhler 戰鬥群,負責解圍,這個戰鬥群也隸屬於切瓦勒里 戰鬥群。這時的德軍步兵師包括三個團,每團兩營,三個炮兵營,山地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師兩團制,每團三營。大多數裝甲師有兩個摩托化步兵團,每團兩個步兵營;以及一至二個裝甲營。而空軍野戰部隊和1ss摩托化旅則有獨立的編制。
德軍在大盧基地區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是第八裝甲師,前身是38年成立的第三輕裝師,參加了波蘭戰役,39年10月升級為裝甲師,40年參加了法國戰役,41年到42年歸屬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參加了列寧格勒戰役。42年晚期,它由於損失嚴重,特別是裝甲團,正在整補,當時只有32輛可以使用的坦克,其中27輛還是戰前捷克生產的型號。
另外一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是第20摩托化師,它的前身是35年成立的20步兵師,兩年後全部摩托化,參加過波蘭法國戰役,41年在中央集團軍群指揮下參加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戰役,隨後調歸北方集團軍群。參加了列寧格勒附近的戰鬥,在42年晚期,德軍開始著手對所有摩托化步兵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包括第20師。
第三山地師,同樣是個優秀的部隊,擁有山地和冬季作戰的特種裝備。它在1938年由奧地利第5和第7山地師,加上德軍人員組成。在39年參加了波蘭戰役,隨後在挪威參加了特隆海姆和納爾維克戰役,41年在摩爾曼斯克附近作戰,42年,該師主力移防大盧基地區,但是一個師屬炮兵營和兩個山地團留在了芬蘭。
1SS摩托化旅,是很容易被錯解的一個單位,他們和1SS師沒有關係。是在41年4~5月,從黨衛軍冗餘人員中抽調編制而成的,初期,這個部隊主要打算用來在俄國占領區執行後方安全任務,然而隨著戰事,這個旅卻不斷地捲入前線作戰中,表現不錯。42年此時,它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正在整補,然而其戰鬥力尚佳。
德軍參戰的另外4個普通師是:83/205/291步兵師和第6空軍野戰師。前三個師不滿編,每個師只有6個步兵營,而不是通常的9個,但是他們的成員富有經驗,領導有效,戰鬥力不錯。相比之下,第6空軍野戰師就差多了,在42年9月,整個空軍冗餘人員達到了20萬,而格林捨不得把這些人送給陸軍,於是成立了22個空軍野戰師。這些部隊缺少陸戰經驗,缺少士官。
德軍參戰部隊中,最差的一個是331步兵師,這個師在41年晚期成立,全是由超齡人員構成,42年初就草草送上前線,和其他部隊相比,表現非常差,在大盧基戰役期間,它3個團長中的兩個都太老,而且身體太差,完全不能指揮部隊,後面會提到。
在德軍獨立部隊里,戰鬥力最強的莫過於布蘭登堡特種部隊803團,這個部隊有很知名的戰鬥歷史,在攻打荷蘭時,就曾經一舉成名,他們的一個小隊冒充荷蘭部隊,率先向德國哨所發起攻擊,然後迅速撤退,直到過了國界上的關鍵橋樑,突然控制了橋,破壞了荷蘭人的炸橋計畫,隨後在蘇聯境內也有多次成功表現,例如在對史達林格勒的夏季進攻中,為了奪取一個重要的油田,一名隊員冒充NKVD少校,成功混入了城內,而且和當地駐軍司令打好了關係,第二天司令就帶領他參觀了全城的布防,第三天德軍進攻,他趁機散布謠言說局面不行了,經過兩天時間,大家對這個上面來的少校已經深信不疑,也相信他說的其他部隊都已逃跑了,於是趕緊撤退,結果德軍不費一槍一彈拿下了重要的油田。
另外,在這次戰役中,還有一支沒有參戰,但是距離作戰地點僅有30英里的超級部隊——第一傘兵師,如果這支部隊早日參戰的話,那么局面將完全扭轉。
圖片來自MdEditor |
交戰雙方備戰
如果說大盧基對德國人重要,那么對蘇聯人就是非常重要,在41年8月,大盧基剛剛易手時,蘇聯人就組織了反攻,而德國方面也是從占領後就開始苦心經營防禦,從第11裝甲師奪下該城後,守軍就開始修築大量的水泥碉堡和坦克陷阱,還給這些碉堡起了德國名字:例如維也納(Vienna)、諾德林根(Nordlingen,慕尼黑附近城市)、拜羅伊特(Bayreuth,慕尼黑附近城市)。在碉堡里積累了大量的食物和彈藥,以備有一天城市被團團圍住。
大盧基雖然是個3萬人口的小城,但是不要以為這個地方像果戈理小說里那樣的外省小城一樣土,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西方化”的城市,因為在這裡,西方的寬軌鐵路和東方的窄軌鐵路交匯,列車行駛到這裡必須換軌,或者轉乘新的列車,而因此,去莫斯科的西方外交家和蘇維埃政府的貴賓們往往要在這裡停留一下,為了取悅他們,蘇維埃政府在這裡修建了一個西方化的旅館——莫斯科旅館,在那裡,即便是全俄羅斯都看不到的奢侈品也有的銷售。大盧基城被洛瓦季(Lovat)河一分為二,洛瓦季河源自白俄羅斯東北部的洛瓦捷茨湖,長536km,是一條大河,最終匯聚成涅瓦(Neva)河,注入芬蘭灣,這條河的特點是它其實是一個河湖系統,附近有很多湖,而且以雪水補給為主,可見當地冬季雪大。而這條河也為大盧基城的防守提供了天然屏障,河東是城市的主要部分,而最重要的戰略地之一在城市東部的火車站,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車站被命名為大盧基西站,也許俄國人很早就體會到地球是圓的,並且想讓世界知道他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吧。這裡的碉堡數量和質量雙倍於其他地方,而且補給也分外充足。而城西有一個古堡,稱為城堡(Citadel),三面環洛瓦季河,而且對於炮火幾乎是免疫的。守城的思路很簡單,逼迫蘇軍一個碉堡一個碉堡地爭奪,一旦前線即將失守,就後退到下一個碉堡,在這種戰鬥中消耗蘇軍。固若金湯的防守,讓德軍相信蘇軍的進攻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11月初,蘇軍就開始騷擾守軍的補給,包括炮擊和空襲,然而,和西方不同的是,蘇聯紅軍飛機很少深入到敵後20km進行空襲,因此雖然德國人補給有些小麻煩,但是鐵路仍然保持暢通。
這么一座堅固的要素,卻在蘇軍進攻前,突然被削弱了。11月初,德第11集團軍進入了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交界處,增援在蘇軍連綿不斷進攻下嚴重受損的當地部隊,德軍士氣非常高昂,因為11集團軍是拿下了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的英雄部隊,而且目前德軍還有德國最偉大的元帥之一曼斯坦因來指揮,德軍士兵們相信在霍爾姆(Kholm)和Velizh之間取得勝利是可能的。然而,第59軍的官兵們沒高興幾天,第11集團軍連同他們的曼斯坦因就被調到史達林格勒救火去了,第59軍又被孤零零的拋在了大盧基。 第11集團軍的撤走,意味著大盧基南方,從霍爾姆(Kholm)到Velizh之間只有第83步兵師(守衛大盧基)和第3山地師(守衛大盧基南方),而第59軍除了得到了一個空頭的級別提升,升級為Chevallerie戰鬥群外,再沒有得到實質的增援。 由於缺乏兵員,當蘇軍部隊切入大盧基南北時,沒有遭到任何德軍前沿部隊的抵抗,因為,根本沒有部隊在那裡。在北方,德軍寄希望於茂密的森林,在南方第3山地師則被分拆開來,守衛20km的防線。這兩個師在夏季戰役中都遭受了嚴重損失,現在防線都過於鬆散,在大盧基西方沿一條名為Kuban小溪的防線,第83師每個連要負責防禦3公里,而第3山地師在曠野上甚至沒有一所民房可以禦寒。
第83步兵師來自東普魯士,指揮官是Theodor Scherer少將,在41~42年的霍姆爾戰役中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其中,守衛大盧基的主要是第277步兵團(加強了336安全營)。團長中校Freiherr von Sass,Sass中校還獲得了幾個小部隊的支援,包括一個6管火箭炮營,除了大盧基衛戍任務外,83師還要擔負125公里防線的防守。另外有兩個工兵營,以及一個從南方逃過蘇軍包圍進入城裡的山地團。他們的人員和裝備都尚未得到補充,而且缺少冬衣,還要忍受霜凍和偶爾的解凍(在寒冷天氣里溫度變化容易引起病症)困擾。Sass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抓緊了最後幾天時間利用尚未被切斷的鐵路和飛機補充給養,給部隊換上在未來必要的冬裝,有效地控制了不必要的凍傷凍病損失。
蘇聯方面的部隊狀態也是參差不齊,很多部隊都是重建的。前面已經介紹過,而且這裡要說明的是,德軍很多部隊遭受了嚴重損失,蘇軍也是,例如249愛沙尼亞師,在42年1月霍爾姆(Kholm)戰役中,損失高達82%,8000人戰後只剩1400人,28步兵師也是在夏季戰役中幾乎損失殆盡,剛剛重建,幾乎無整師協同作戰性可言。
圖片來自MdEditor |
第一階段:蘇軍進攻
戰役在11月15日打響,到11月24日,蘇軍對大盧基城的進攻開始了。強大的蘇軍迅速從城的南北兩面形成了半包圍之勢,幾乎沒有碰到成建制的抵抗(因為本來也沒有多少部隊),蘇軍部隊在零星的戰鬥中踏著雪地前進,到晚上,已經幾乎形成了對大盧基城的合圍。在Kuban小溪附近的德軍撤退太快,以至於蘇軍第二天就可以展開對大盧基的進攻。然而25日的進攻讓蘇軍傷亡慘重,26日,蘇軍繼續加強進攻,但德國人仍然守衛著陣地,不過他們自己損失也很大。27日,蘇軍357步兵師完成了對城市的合圍,那天Sass中校打給了司令部最後一個電話,此後,和城裡只能通過無線電聯繫了。 28日中午,蘇軍已經切斷了Novosokolniki城南的鐵路,達成了他們的戰役目標,德軍Scherer將軍開始接管該城戰鬥指揮權,他把一切能找到的兵力都集合起來,打算堅守到最後一人,雖然前線將士從開始就意識到敵軍比料想的強大許多,但是希特勒的最高統帥部內此時正在為史達林格勒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多少精力顧得上這個小城市。
由於中央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全部投入了勒熱夫方向,根本沒有力量支援大盧基,於是請求向西方突圍,如果當時得以批准,那么德軍可以不遭到多少損失輕鬆突出重圍,代價只是德軍防線後撤10到15英里,而重要的維特伯斯克(Vitebsk)——列寧格勒(Leningrad)鐵路仍在德軍手中,而且空間足以掩護該鐵路不受威脅,撤退後,形成的蘇軍突出部可以在德軍抽出兵力後,從南方進攻而解決。
雖然希特勒沒有多少精力來照顧大盧基的戰鬥,但是他卻再次堅定的“照顧”了大盧基地區德軍的命運,希特勒要求大盧基守軍不惜一切代價,堅守到解圍,而且也的確搜颳了附近能夠作戰的部隊,但是當希特勒要求精銳的傘1師參戰時,遭到了帝國元帥戈林的拒絕,這個精銳師的缺席,是德軍沒有成功解圍大盧基的主要原因之一。(註:原文中戈林的理由是:“the pision remain intact in its present position”,根據其他資料考證,蘇軍在對大盧基進攻的同時,在周邊地區發動了一些牽制性的進攻,第一傘兵師也被卷進去了,因此這句話很可能是“the pision remain contact in its present position”的筆誤)
雖然一時沒有增援部隊到達戰場,但是能抽調的增援部隊的確在從各處向這裡疾馳,包括一些原本應該出現已經取消了的史達林格勒方向曼斯坦因進攻計畫中的部隊。
雖然最近的傘1師沒有出現在戰場,但是第8裝甲師已經從列寧格勒啟程,經過了長期的艱苦戰鬥,這個裝甲師的實力大大削弱了,而且這個裝甲師是以從來沒有完成過預期任務而著稱的。 也許大盧基包圍圈內的德軍聽到是第8裝甲師來解救他們時,“心裡瓦涼瓦涼的啊”。不過這次戰役中,他們表現很出色。此外,本來應該調往列寧格勒的第20摩托化師也奉命南下,291和205步兵師現在已經不用參加曼斯坦因的作戰計畫了,因為進攻已經取消了,也一併向大盧基推進,他們將由東南方進入戰場,去解救南部的兩個包圍圈內德軍。
1SS摩托化旅則奉命解救Novosokolniki,雖然他們也正在休整,但是戰鬥力還是很可觀,但是戈林派出的第六空軍野戰師就差多了,幾乎派不上什麼用場。331步兵師則更慘一些,如果說其是二線部隊,都有些抬舉,它本來是在西線執行後方警戒任務,隨後又被調到東線一個安靜的角落執行同樣的任務。它的兩個團長太老了,老到沒有人扶都難以自己走出團指揮部,於是只好讓剩下一個稍微年輕力壯些的團長把時間分成三份,輪流指揮三個團作戰。
此外,兩個裝備105mm火炮的炮兵營,一個火箭炮旅和布蘭登堡團一個輕步兵營也投入了戰鬥。這些部隊是可以給蘇軍重大殺傷的。
雙方都很清楚的認識到,大盧基城撐到援軍到來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儘管Kuban小溪邊的德軍防禦工事尚未清除完畢,蘇軍就發起了對大盧基的進攻,想趕在援軍到來之前拿下城市。在坦克的支援下,蘇軍的進攻一波又一波,雖然給德軍帶來了嚴重傷害,但是自己損失也更嚴重。就像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一樣,損失並沒有影響進攻,雖然在缺少火力支援的情況下,進攻嚴密設防的城市是進攻方的地獄,進攻仍然從城市的各個角落持續不斷。
蘇軍重型火力支援不足,儘管加里寧方面軍調撥了一個重型迫擊炮團和一個重型炮兵團,但是大多數重型火炮都被調往勒熱夫了,這也是進攻前蘇聯人所擔心的。但蘇聯人的炮兵還是很有效的給與了守城德軍廣泛殺傷,炮彈像冰雹一樣砸在城裡,後來城裡滿天都瀰漫著水泥碎塊,德軍受傷率也因此非常之高,但是由於被圍困,受傷的士兵也沒法得以治療和補充。不過一旦前沿陣地突破後,蘇軍也只能依靠人海衝鋒。
儘管是在二戰中最不惜代價進攻的蘇軍,也承受不起這樣的消耗,到11月30日,參與主攻的第21和46近衛步兵師已經損失殆盡,不得不後撤整編,而第249愛沙尼亞步兵師,則士氣低落到極點,幾百名士兵甚至臨陣倒戈,參加到德軍一方,再也不願意為史達林戰鬥了。
不過蘇軍的損失換來了他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只不過3天,德軍第343安全營快被打光了,倖存者不得不撤離城市。Sass意識到除非援軍到來,否則早晚德軍會被優勢敵軍消耗光。在12月15日,Sass電告Scherer:“士氣仍然高昂……但是損失同樣巨大,我們的補給不多,彈藥有限……蘇軍蒙受了更巨大的損失,我們面前的愛沙尼亞各師士氣很低,我們會堅守陣地,不會讓戰鬥變成游擊戰……Sass。”
蘇軍在猛攻大盧基的同時,向戰役的最終目標Novosokolniki推進,從11月24日到12月10日,優勢蘇軍掃清了該城南北兩側的德軍,南方的兩個德軍戰鬥群也被分割包圍,動彈不得。
但是因為所有通向Novosokolniki的主要道路都要經過大盧基市區,而大盧基顯然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奪下來的,所以在向西突擊的路上,即便是師屬炮兵也難以通過洛瓦季(Lovat)河,如果要拿下Novosokolniki,缺少了這些火炮是不行的。普爾卡耶夫最終,也是唯一的選擇是坦克和步兵迅速殺開一條血路奔向Novosokolniki,將清場留給後面的部隊。
這樣,只有先解救Novosokolniki,才有可能打開大盧基的局面,第三山地師重新奪回了Novosokolniki南方的鐵路,而北方,第83和291步兵師的部隊,到12月12日,也將蘇聯人擊退了10公里。儘管如此,因為天氣和大雪覆蓋的地形,解救行動也仍然不易。第8裝甲師,在北方的Gorki稍事休整就投入了戰鬥,他們這次非常拚命,和蘇軍爭奪著每一寸土地,為了堵住它,蘇軍將能從大盧基和Novosokolniki抽調出來的部隊,都扔到它前進方向上了。在如此強烈的狙擊下,第8裝甲師推進到一半就再也推不動了,它的步兵損失慘重,能開的坦克更少了。但第8裝甲師的努力,使得蘇軍不可能再對Novosokolniki抱有幻想了,12月14日蘇軍決定放棄對Novosokolniki的進攻,鐵路樞紐保住了。
圖片來自MdEditor |
第二階段,德軍解圍
現在,戰線開始穩定了,而蘇德兩軍都停下來整補疲憊的部隊,蘇軍的傷亡驚人,21和46近衛師徹底崩潰了,9和19近衛師也幾乎傷亡殆盡。249愛沙尼亞師則有1100多人逃離戰場。德國方面的損失相對更為嚴重,例如,一個山地團22名軍官中損失了20人,戰前786人的名單,現在只剩了60人,到12月18日,291步兵師和20摩托化師總共只有6,200人。
而德軍能夠得到的補充相當有限,因為在南線,史達林格勒正在吞噬著德軍的有生力量和補給,而德軍能夠得到的只有元首的口號,在12月16日,希特勒給Sass拍了專電:“我表彰你和你的士兵如此的勇敢作戰,我相信你們會如鋼鐵般堅實,就像Scherer在霍爾姆一樣等來援軍。”作為一名勇敢的軍人,Sass回電:“大盧基將堅守到最後一人”,同時,他請求空軍空投更多的給養。
雖然史達林格勒方向吸引了大量德國空軍,在大盧基方面還是經常有飛機出沒,他們盡全力為包圍圈內投下必要的藥品和其他補給,因為城裡沒有機場,所以空投成為最常見的方式,結果很多都補給了蘇軍。對於體積較大的補給品,則通常採用滑翔機,在經過一片密布高射炮的森林(蘇聯人就怕這個,所以特地防範)後,脆弱的滑翔機會降落在城裡滿是瓦礫的街道。
就這樣,輕型反坦克炮和其他火炮,火箭炮彈藥甚至整個班的特種人員被送進了大盧基,顯然,這非常有效的延長了大盧基堅守日期,但是並不足以持續無限長時間。空軍也損失慘重,整個大盧基戰役期間,80架寶貴的He111和Ju52連同飛行員墜毀在這裡。
由於Chevallerie很難在指揮守城部隊的同時指揮解圍,第二支解救部隊指揮部也建立了,以便緩解Chevallerie的壓力,這就是Wohler戰鬥群,由中央集團軍群參謀長Wohler中將指揮,他們將從東南方向進攻。其下屬部隊從11月25日到12月18日已經損失了9,940人,而補充只是那些還能上戰場的傷員。儘管如此,Wohler還是決定全力解救大盧基,1943年1月4日,代號為托提拉(Totila,東哥特人君主)的解救行動正式開始。雖然缺少坦克突擊炮和彈藥,但是由於解救迫在眉睫,所以鮮血和意志取代了武器,讓德國軍人們為了包圍圈內的同志毅然前進。
而大盧基守軍則只能眼巴巴看著圍城的蘇軍換上了一批新人,而這些生力軍再次給了他們重大打擊,1942年的最後一天,城市被切割成兩半,東部從此失去了和西部的聯繫,德軍指揮官毫無辦法,蘇軍為了拿下大盧基不惜血本,攻擊規模從連到旅,無論遭受多大損失,他們總能獲得新的補給,城市一天天被蠶食。
但在新年後,Sass仍然每天發出長長的戰場報告,城裡的情況一目了然。報告顯示,幾百名傷員被照顧的很好,完全沒有被凍或者被敵人俘虜,但是他們得不到及時必要的治療,連醫護人員都不足,只好用俘虜的愛沙尼亞人充當護士,藥品也幾乎沒有了。食物不足,儲備的一點馬肉也壞了,腸道疾病流行,彈藥也快用盡了,而城裡每次都遭到蘇聯人的彈雨,蘇聯空軍也不分天氣進行轟炸。與東部相比,西部情況較好,城堡成為了500名德軍傷員的庇護所。
看到城裡的情況,解救行動一刻也不能耽擱了。而Wohler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解救大盧基南方兩個包圍圈內的德軍,Wohler將他們交給了59軍,命令他們自行突圍,而最終他們也成功了。二是如何鞏固現有戰線,並且選擇合適的突擊點,由於現在德軍防線最南端幾乎不用考慮蘇軍的威脅,因為有空軍第二野戰軍被部署在那裡,而北面幾乎是不可逾越的森林,所以,Wohler決定從中央打開通路。
在地面進攻中,蘇聯人也沒有足夠的兵力,掩護全部的防線,儘管1SS摩托化旅和20摩托化師在南線遭到了頑強的抵抗,但他們逼迫蘇聯人從更重要的中央防線抽調了部隊。Wohler的預定目標,此時只能說是至多都部分達到了。相比兩周后的德軍解圍行動,普爾卡耶夫一定會對自己在德軍這次解圍行動中的表現更加滿意,因為他把一切能夠阻止德軍推進的裝甲部隊都頂在了德軍面前,包括整個第二機械化軍。但蘇軍對大盧基的進攻還在繼續,情況在一天天的惡化。
雖然蘇聯人在河西缺少重炮,使得他們傷亡更大,但是很快他們想辦法把更多的炮和彈藥送過了河,Wohler難以推進,必須增加兵力,而原定進攻的兩個師里有一個是完全不適合進攻的331師,於是只有1個師投入戰鬥,而城裡的情況日益危急,除非蘇軍撤退,否則堅守不了幾天。雖然南方遭到堵截,北方的第8裝甲師也回天無力,但由於蘇軍抽調了部隊到南北線,使得中線的進攻還是卓具成效的,最終德軍距離城堡只有3公里了,1月9日,第五山地獵兵營搭乘突擊炮和卡車,在大白天英勇地突進了城堡(Citadel)(也有資料稱是布蘭登堡特種營搭乘繳獲的T34和德國突擊炮進入城堡的),這成為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但疲倦不堪的蘇軍迅速組織了坦克和步兵反攻,迫使進攻的德軍轉攻為守。
現在東部想守住是不現實了,但是如果城堡(Citadel)能夠守住,Sass可以率領他的部隊向西突圍,而且這裡還將成為反擊出發點。然而,解圍行動兵力大大不足,如果再有一個營突入城堡,解圍行動可能就成功了,但是沒有更多部隊了,而第五山地獵兵營的15輛裝甲車輛不到1個小時就被蘇聯人的喀秋莎毀滅了,為了避免被殲滅,現在城堡守軍只能向西突圍了。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空軍不情願地投入了一個傘兵營,但是他們人數太少,來得也太晚了。在14日到15日夜,傘兵營拚命從西南向城堡突擊,以便與包圍圈內的第五山地獵兵營部隊匯合,打開一條通往城堡的通路,然而,雖然有一名對地形非常熟悉的團長帶隊,在被蘇軍炸的面目全非的城區里,他們還是迷路了。而城堡里尚且可以行動的守軍,則在第五山地獵兵營的帶動下,竟然自行殺開了一條血路,經過血戰後剩下的150名勇士,在早上出現在軍司令部的面前。
大盧基最終陷落了,1月14日,Sass來電,“現在我們只有最後兩個碉堡了,敵人已經出現在我司令部前方。”1月15日,4:40,Sass匯報說:“我們將不考慮突圍,因為那樣的話2,000名傷員將落入蘇聯人之手……請立刻解救我們,立刻!”在7:20,Sass再次來電:“請立刻解救我們!”在8:40,最後一條電報是“請立即向我們開炮!”此後一切都沉寂了。1月16日,官方宣布大盧基失守。雖然此後幾天,西線還進行著戰鬥,但是已經無助於改變結果了。蘇聯人奪回了大盧基,7,000德國守軍覆滅。德國人則守住了西部,儘管防禦態勢大不如前了。
圖片來自MdEditor |
戰爭總結
虽然损失惨重,而丢失了重要的大卢基,但德国人在防守战中,仍然得到了一次战术胜利。在敌我5:1的兵力劣势、持续不断的空袭和炮击,没有连续防线可言的战斗条件下,Chevallerie将军避免了德军第一线薄弱的混合防线的溃败,而且依靠那些几乎无用的二线步兵,后勤部队和超龄服役人员,给苏联人极大的打击。
然而,从整个战役角度而言,虽然德军在大卢基拖住了数倍于己,并且不断增加的敌人达六星期,也成功守住了重要的铁路线,但是大卢基的丢失,5000驻军全部覆灭,解围作战失败,解围中12,000人的伤亡(即使解围成功,这个代价也太高昂),都意味着德军在战略上的失败。如果按照中央集团军群的初期突围计划作战,德军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得到相同的结果。
德国人估计苏军损失超过30,000人,受伤和被俘几千人。超过600辆苏军装甲车辆和400门火炮毁坏,击落63架苏军飞机。据估计,共有31个苏军单位被全歼。德国损失同样大,17,000人伤亡,其中5000人为大卢基城里的卫戍部队,12,000人为解围部队。数千人被俘,大卢基守军彻底覆灭,几百辆装甲车辆和运输机被毁。
根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苏联方面统计的双方伤亡数字为: 大卢基战役中,德军伤亡5.9万人,被俘4,000人,损失坦克250辆、火炮和追击炮770门、汽车1,150辆以及许多其他武器和技术装备。6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遭重创。
苏军参战兵力突击第3集团军,8.67万,装备坦克200多,火炮0.2万,苏军纯减员31674,伤72348(与上面第3突击集团军一共8.67万人不符?待考证)
战后列宁格勒仍然被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并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在苏联人看来,这次战役是去年冬天那次失败战役的翻版,因为战役目标过大,而后备力量不足。第24骑兵师和360步兵师就近在咫尺,如果他们参战,特别是第24骑兵师,Novosokolniki可能会被合围,大卢基几乎无药可救。然而历史上这两支部队却和德国的伞1师一样,坐视大好时机流失。不过突击第3集团军也牵制了近10个德国师,迫使希特勒统帅部给大卢基方向行动的军队加强了6个师。
战后,美国人总结了大卢基战役,作为一次围城战值得借鉴的几点:(发表在1952年,对二战中的一系列围城战进行了分析,大卢基是第三篇)
1、 如果出现包围口袋,那么必定是进攻方实力远超过防守方。被围一方采用防守态势,只能在救兵有可能出现并且成功拯救的情况下有效,否则将全军覆没,对双方兵力对比产生进一步的恶劣影响。
2、 在作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是最关键的,为了固守某个有利地形,防御工业基地或者为了宣传展的目的去大不利于自己的仗是违背战争原则的。
3、 希特勒曾经宣称东线的每一寸土地必须坚守,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并不能成为战争的主导思想。
4、 如果必须从外部解围,那么一定要用最好的部队。越快的解围,意味着越小的损失,和越大的成功概率。向包围圈突击的狭小缺口会给解围部队带来额外的损失,因为他们向前推进之外,还要应对两翼突袭的敌军,消耗过大,最后将不得不放弃进攻。
5、 速度重要,但是并不等于可以草率不经准备,解围部队应该精挑细选。而主持解围的最高司令官往往身处事外,依靠城里的报告来决定解围日期,这样往往会发出无法执行的命令。事实上,最可靠的解围指挥官应该深入一线。
6、 通过无线电和包围圈内部队保持联系非常有效,可以满足任何指挥需要。事实上,由于缺乏联系,有几次解围炮火反而打到了城里,通过联络机传递信息只在被围初期可行,此后就只能在夜里了。
7、 城堡守军在夜间在向解围部队方向,采取运动路径多变的突围收效良好,他们采取多条路径同时渗透,并且不停迂回前进的方法,可以很好的从敌人防线空隙钻出去。
8、 包围圈内的补给是很严重的问题,初期可以依靠原有的储存,很快就要依靠空投,而这远远不够,空军的作战的是勇敢的,但是目标是他们无法达成的,特别是大量的装备、给养,如果希特勒到前线看过,就不会再相信格林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