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马站是曾存在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一个街道片区,与邻近的小马站合称大小马站,北到中山五路,南到西湖路,与北京路平行,地处广州商业最繁盛地段。2000年以前,大马站为传统风格街巷,以清代合族祠书院建筑群、大马站教会以及美食街著称。而其明清书院群曾为大中华罕见,是清代广东文化教育事业的复兴和学术重振的见证,被誉为中华百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
歷史介紹
宋时大小马站就有驻有马军的记载。
明清时期,大马站邻近当时的当时的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衙门,以及省、府、县各级学宫。清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在大马站兴建越秀书院[1],此后,周边地区形成大规模合族祠书院建筑群,仅大马站一条街巷两侧就集中多所书院,直至1999年大马站西侧仍保留5座书院:平所书院、谢氏书院、三益书屋、赖氏书室、江都书室。民国初,大马站还是拉面毛、梳头等传统美容集聚的地方。
大马站35号曾是著名的大马站教会所在地。1950年林献羔开始在大马站35号的家中开始聚会,称为“大马站福音会堂”。因他不願意加入政治宣傳式的三自愛國教會,在1955年9月14日晚,在肃反运动中,和王国显、张耀生作为“大马站反革命集团”头目,在会堂内被捕,1955年9月27日,广州三自会组织了控诉“大马站反革命集团”的大会,随后他们被判入狱多年。1978年林献羔出狱后,恢复了大马站35号的聚会。之后人数逐渐增加到数千人,影响颇大。2000年后大马站教会迁至德政北路雅荷塘(北)荣桂里15号。
1990年代,大马站曾自发形成一条美食街,食肆、大排档林立。
清拆重建
早在1999年,越秀區的人大代表就聯名提出《關於落實保護大小馬站、流水井古書院群議案》。然而在2001年,當局为將北京路改为步行街,而想將大马站拓宽为马路[2],於是沿街建筑均被清拆,內街區亦被大片推倒,而旧书院建筑據拆卸的梁柱、砖石有作编号保存,以備计划重建于小马站。時隔多年,大馬站一帶合族祠書院建築大部分被清拆一空,代之臨時停車場。2006年,越秀区就规划以北京路商业街为主轴,将附近的商业建筑和历史古迹、骨干景点连接起来,打造国际商贸旅游区[3]。由于牽涉開發資金不足、業權糾紛問題等,时至2010年,复建工程仍未动工。2012年部分廣州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保護議案,得到廣州市人大主席團的重視,但難敵利益輸送。
參考文獻
- ↑ 越秀古书院群简介
- ↑ 现存清代书院群即将重建
- ↑ 谢少萍 何晓月. 广州北京路商圈:景豪坊项目浮出水面. 新快報. 20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