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鵬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鵬古城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 大鵬古城

占地面積 100000 m²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處年代: 明、清

大鵬古城,全稱為「大鵬守御千戶所城"位於廣東深圳市大鵬新區鵬城社區,是明清兩代中國海防的軍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稱,是鴉片戰爭肇始地,有明清的海防歷史和濱海客家文化氛圍。深圳又別稱「鵬城」,即源於此。[1]

歷史沿革

清初大鵬所原設防守千總一員,兵三百名。

順治十三年(1656年),歷史城牆新安縣知縣傅爾植奏請改設大鵬所防守營,官兵五百名。

康熙七年(1668年),並大鵬所防守營入惠州協,歸惠州協副將管轄,時該營官兵凡四百員名。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改大鵬所防守營為大鵬水師營,官兵九百三十一名。防所大炮共一百六十八位。

雍正四年(1726年),裁游擊,改設參將一員,添設外委千把總七員,改隸廣東水陸提標統轄。

嘉慶十五年(1810年),水陸區分,廣東增設水師提督,駐虎門,設五營,大鵬為外海水師營,設參將一員,兵額八百名。

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該營所轄之洋面寬廣,難於防衛,遂分設左右二營。左營即原大鵬營,兵額五百零五名,右營駐東涌所城,兵四百八十二名。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鴉片走私盛行及英人威脅日大,遂將大鵬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

咸豐十年(1860年),九龍地區轉歸英屬,大鵬協所轄部分台汛位英界內,故被廢置。

同治八年(1869年),該協左營實存兵四百三十名,右營實存兵三百二十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人租界新界及離島地區,該協所轄汛台內全位英界內,故亦被裁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九龍寨城內之清朝官兵被英軍驅逐,該協兩營故亦被裁。

建築特點

據清代《新安縣誌》記載,大鵬所城為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築,內外砌以磚石,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周圍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面廣六尺,址廣一丈四尺,門樓四,敵樓如之,警鋪一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 所城平面呈近梯形布局,占地約10萬平方米,城牆高6米、長1200米,上設雉堞654個,並辟有馬道。全城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北門於明萬曆年間被堵塞),每個城門上建有一座敵樓,兩邊各設兩個警鋪。城外東、西、南三面,環繞着一條長1200米、寬5米、深3米的護城濠。

研究價值

大鵬所城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築保存相當完整。體現城外觀的部分城牆及東、南兩城門保存完好,城內現存有趙公祠、天后廟、華光廟、候王廟和十餘座清代將軍府第以及一批清代民居,其中尤以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保存最為完整和突出,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城鎮規劃建設史、明清民俗文化及嶺南地區古建築發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