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鼓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鼓書

大鼓書,是一種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夾板,配合唱腔、道白,節奏和諧,演唱者唱一段說一段,還伴有動作表情。

大鼓書分很多種分布在中國各個省區,根據地域不同分為河洛大鼓、膠東大鼓、廬州大鼓、廣西大鼓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大鼓書

釋義:一種傳統說唱藝術

演唱方式:一手敲鼓、一手夾板,配合唱、白

派別:河洛大鼓、山東大鼓、安徽大鼓等

內容來源

其內容多取材於當地民間喜聞樂見的歷史演義、武俠、公案之類小說。建國後,舊內容逐漸減少,多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英雄人物等題材的故事、小說所代替。

藝術形式

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夾板,配合唱腔、道白,節奏和諧,演唱者唱一段說一段,還伴有動作表情。

種類

大鼓書分很多種例如:東北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河洛大鼓、廬州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膠東大鼓、上黨大鼓、湖北大鼓、廣西大鼓、梅花大鼓、五音大鼓等

河南大鼓書

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鼓而得名。流行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為一人打鼓擊板而歌。但具體演唱時各地藝人有站有坐,所用書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質的勻板或簡板。也育用鐵質或銅質月牙板的。唱腔曲調亦不盡相同,因而,在各地有多種稱謂:如豫東叫單大鼓或豫東大鼓;豫西南的南陽和省內其他地方叫鼓詞或鼓兒詞。有的唱腔尾帶哼音者,又叫鼓兒哼;豫北等地藝人以北方口音說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稱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稱南口、蠻口或淮南大鼓。

河南大鼓書與河南漁鼓道情(靈寶道情除外》的唱腔有諸多相似,井嚴格按道教龍門派的一百個字號論師排輩。因此,多數大鼓書藝人認為道情是其前身。近人徐柯在《清稗類鈔》中說:"今俚俗之鼓兒詞,有寓勸戒之語,亦謂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為多。而鄭州則有婦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搖鐵板,口中喃喃然。"

清乾隆時,寶豐舉人李綠園在其長篇小說《歧路燈》中,寫有祥符縣(今開封》說唱鼓兒詞的活動,可作為當時河南已有這一曲種的佐證。但就現有的調查所知,河南最早的大鼓演唱者。為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豫西汝陽縣鐵爐營村的劉登雲。繼至道光年間(1821―1850),該村李干榮也成為大鼓書名家。此時,豫南的大鼓書藝人,如正陽的陳黑皮、商城的常和斌、新蔡的李永明等,也均仁噪一方,並課徒傳藝。其中陳黑皮的弟子,羅山具的孫立金在當地亦頗有影響。道光年間,先後有山東鼓詞藝人張萬年、丁海州來河南演出,張以勻板擊節,稱"木板鼓詞":丁則以鐵板擊節,用北方口音說唱,被稱之為"大鼓京腔"。咸豐年間,豫南的大鼓書藝人魏元宗、劉元巾、劉元鵬曾涉足湖北演唱,並授徒傳藝。安徽大鼓藝人高教濡也曾到淮濱縣進行演唱活動。時,南陽縣的張小個己在該縣唱木板鼓詞享名。豫北較知名的藝人有林具的原平、趙米貴、郝同保和傅安邦等。[1]他們中有不少為二人班,即一人擊鼓板演唱,一人彈小鼓三弦伴奏,人稱"小鼓弦"。後因收入微薄,難維生計,便棄去三弦,仍由一人擊鼓演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