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勝多 書院我最愛(劉運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下名勝多 書院我最愛》是中國當代作家劉運澤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天下名勝多 書院我最愛
但是中國的古代教育也有令人驕傲的地方,中國的古代的高等學府也是有的,我們不叫大學,而是叫書院,書院的歷史之久,說出來也讓外國人大吃一驚,為什麼吃驚?因為中國的四大著名書院都是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成立於南唐四年(公元940年),嶽麓書院成立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應天書院成立於北宋祥符三年(公元1009年),嵩陽書院成立於更早的五代清泰元年(公元934年 )。
不盛名但最早的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成立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
上述的時間為書院正式命名的時間,其實上述書院的早期形成歷史更為久遠,古代書院是有早期的私學、學堂和寺院慢慢演化而成。
最早的書院稱謂始於唐代,當時的書院是官方藏書、修書、校書的地方,書院的職責是: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辯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之應對。
唐末五代時期,官學廢弛,私學興盛,文風日起,有儒生依山林,置田築屋,聚書收徒,曠日講授,數至百人,真正的書院已成雛形。
北宋統一建國,朝廷重視書院,給書院置田助學,書院逐步興盛,大批科舉入榜之人,來自書院,並走入政壇文壇,入主朝廷。那時書院已成官學,成為國家高等學府,成為官吏來源的重要培養基地。當時的青年人要進官入仕,最好就是進入書院,從師勤學,然後參加科舉應試。
也許是自己自小在學校里長大的原因,對中國的四大書院,早有景仰之情,大學期間並知曉其名。三十前去過廬山白鹿洞書院,二十年前去過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十多年前去過嵩山傍的嵩陽書院。但最負盛名的商丘應天書院卻幾次籌劃遊覽,幾次未能成行。成為我心中久久不能止息的願望。2016年4月底,我終於背上一個小小的行囊,來了一個說走就走的遠行,直奔河南商丘。
四大書院中,嶽麓書院是我遊覽次數最多的書院,並且有幸在它的北側湖南大學學術中心開會一周,每天晚間散步都要經過書院的正門。可以說每一次的遊覽,都是一次精神的徜徉,中國的歷史星河裡,書院就是一枚燦爛的星辰,書院承載着中國古代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培育着多少賢相良臣和巨人大家,書院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聖地,默默受到社會眾生的內心景仰。
每一次遊覽書院我都有精神上的豐富,靈魂上的淨化,在古老的書院裡,人們只會看到的是書院留下的文化精華,每一個書院都會有一個名人,一句名言,一個著名故事。再厚重的物質,再炙熱的權力,在書院這片寸土上,都輕如鴻毛,都會隨時間而消亡,而不朽的是人的崇高精神與博愛情懷。正如一句名言所言「水清萬物潔,文厚萬物輕」。
書院就是一方淨土,一池清水,這裡厚重的是文化,高潔的是靈魂,在書院裡人也能得到人生遠航的力量。
應天書院位於商丘,是宋真宗1009年賜額命名的。商丘曾是宋州核心,趙家趙匡胤的發起之地,後來北宋將其作為陪都,成為南京。北宋立「宋」為國號,與宋州是有關聯的。44年後真宗的兒子宋仁宗,將應天書院賜名為南京國子監,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社會科學院。應天書院由此成為天下第一書院。
真正的應天書院屋所已經不在了,在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古黃河泛濫,被淹埋於地下,位置就在今商丘古城南湖裡。
目前復建的應天書院距離原址不遠,位於商丘南湖的東岸,周邊沒有高大的建築物,遠遠就能看到書院的大門,神聖高聳,門樓上下,雕梁畫柱,古色古香。大門前是一座狀元橋,為漢白玉石拱橋,工藝甚是精湛。
進入大門後,面前是一座雄偉的大殿,名字叫崇聖殿,殿內尊立着孔子的雕像,雕像的背後上方,是四個金光大字「萬世師表」。大殿的兩側偏殿,是陳列室,陳列着應天書院的歷史和成就。牆上的展板上書寫着一排排書院培育出的傑出名人,有五十多位北宋的朝廷高官和名人,有好幾位官至宰相。這張人名表中,最最著名的人,當數范仲淹。
北宋是中國文化教育最為繁榮的時代,同時政治也是相對較為開明的時代,正因為如此,北宋時期誕生了一批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科學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彩虹。其中傑出的人物有歐陽修、蘇軾三父子、辛棄疾、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岳飛、畢升、沈括等一大批。據相關統計,北宋的歷史名人多達200多位。
范仲淹青年時進入應天書院讀書,五年時間的從師學習,為他的後期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科舉中榜,進士入官,經過十多年的縣衙工作,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入朝,先為秘閣校理,後改為右司諫,從一個文化侍從轉為一個政治諫官。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出任參政知事(相當於副宰相)。
作者簡介
劉運澤,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