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区大悲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津河北区大悲寺 |
中文名称;大悲寺 别名;大悲院 诗文作品;《津门百咏》 地理位置;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0号 |
大悲寺,又称大悲院,是一座古庙,位于中国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0号、河北西窑洼。
大悲寺分东西两院,西院为旧寺,东院为新寺。天津市最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为4.2万平方米。
大悲禅院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几经修葺扩建,现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地藏殿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珍藏有从魏晋到明清各代的佛、菩萨造像几百尊。目前,大悲禅院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现任方丈为智如法师。
简介
天津大悲寺,又称大悲院,是一座古庙,坐落在河北西窑洼,全寺原分东西两院,西院为旧寺,东院为新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生救苦,此"大悲禅院"之命名也。大悲禅院的主旨意在使人向善,洗净心灵的尘埃;谈不上弘扬佛法,唯愿世人或有所信仰或无信仰,或有所追求或无追求,皆远离烦恼,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祝愿世界和平![1]
建筑格局
西院地势不大,原是三进,前殿为山门,当中为大殿,再进为后殿,供奉千手观世音等佛像。另有一座藏经阁。这座旧寺是经浙江嘉兴府武进士曹斌任天津守备(清顺治十四年至康熙四年)时首建的,康熙八年重建。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建寺时,地处白河北岸的一片旷野,人烟稀少。清代嘉庆庚申科举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有咏大悲院诗一首:"大悲旧院几重修,朱(朱竹培)记初碑可尚留。欲向窑洼寻故迹,芦花野水四围秋。"蒋和吟的《沽河杂咏》云:"大悲院在北门外,河北窑洼楼一层。几度登临始眼望,开窗但见满河灯。"从这两诗中可见昔日大悲院的滨水空旷景象。
这座西院大悲院,建成后曾经多次变化。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也曾重建过一次。当时,他所带领的淮军,原驻扎天津旧城的南门外,清同治十一年因闹水灾,移驻于大悲院,并在寺东修建了一座镇海楼,高五级,周六面,卓立如宝塔,充作军事隙望之用。因嫌恶大悲二字不吉祥,把大悲院名改为大胜寺。但淮军去后,大悲院名仍流传至今。光绪庚子后,淮军营垒已废,而镇海楼仍存,只不过改做为消防队的隙望塔了。清政府在寺旁设立铸钱厂,光绪年间的"宝津制钱"即铸于此。辛亥革命后,大悲院僧侣四散,寺院荒废,至1940年,倓虚法师到大悲院作住持,他为复兴大悲院,募款在寺东重建一座新庙宇,仍是三进殿堂,青砖灰瓦,宏伟庄严,后来居上,胜过西院旧寺,虽称为大悲院东院,但已成为大悲院的主体。现在谈起大悲院来,就是指这座新建筑。
但这座新建的东院大悲寺,距今也已六十多年。据说,五十年代初期,又进行过重修。而今这座大悲院已成为天津的佛教活动中心,寺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雕塑佛像,由天津殷墟文字专家王襄题写"古刹大悲禅院"横额悬在山门上。近年间政府又对大悲院作了进一步维修,寺内供奉的雕塑佛像请天津美术学院师生重新作了雕塑加工,殿堂重新油画,佛像庄严慈祥,增加了佛教的法事设备,每逢佛教重大节日,都有拜忏讲经活动,为佛教信徒所感戴。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