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津港保税区 |
中文名 : 天津港保税区 所属地区:天津市保税区 |
天津港保税区,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0月11日天津市政府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津港保税区正式招商,12月21日保税区首批企业开工建设。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符合现代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保税区,位于天津港港区内,总面积8.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天津港保税区的国际货物分拨功能、商品展销功能、生产资料市场功能,以及金融、外汇、保险、信息等服务功能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已建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方位服务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投资置业。 [1]
概况
截至2005年底,保税区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6亿元,进出区货物总值764亿美元,协议外资105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近50亿美元,有5700多家中外企业,其中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57家。吸引了美国美林、加拿大玛格纳、荷兰飞利浦、瑞士名门、日本川崎、丰田通商、新加坡叶水福、香港嘉里、东方海外和中集集团、九三集团、金威啤酒等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内上市公司。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和番茄制品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高新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先后开发建设了空港物流区、空港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空港保税区,实现了海港政策功能向空港的延伸,形成了"三个区域、五种形态"联动发展的格局。
作为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有着良好的政策功能优势。国家赋予保税区国际贸易、临港加工、物流分拨、商品展销四大功能。境内外投资者均可在保税区设立各类所有制企业,广泛从事国际物流、加工制造、国际贸易、科技研发和商品展销等产业。在国际物流方面,国际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进出,仓储时间不受限制;实现24小时快速通关,检验检疫高效便捷;海港、空港至保税区直提直放,货物可集中进区、分批出区、即时配送、集中报关,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距离,减少了交易时耗,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保税区成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在国际贸易方面,作为两个市场的汇接点,保税区在国内超前实行市场准入,采取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在保税区注册的企业均可开展包括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国际贸易业务。在加工制造方面,保税区的加工企业使用境外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办公用品以及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不征关税及增值税、消费税,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企业在保税区内加工出口产品,不设保证金台账,不领取加工手册;产品在保税区内销售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采用部分境外料件的产品内销时,只交纳境外料件关税及增值税,使保税区成为从事加工制造与加工贸易的最佳区域。在展示展销方面,国际商品可以在保税状态下直接进入区内专业展示展销市场,与国内经销商、最终消费者实现直接见面。 天津保税区有着良好的体制优势。管委会作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对保税区实行统一行政管理,享有省市一级的项目审批权限。天津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国税局、地税局、公安、检察、法院、消防等部门均在区内设有分支机构。管委会和驻区单位密切配合,坚持"企业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服务理念,为投资者提供首问负责、全程代理的良好服务,使保税区成为法制环境最优、工作效率最高、经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流开放区域。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际总体发展战略,保税区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经济功能区,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保税区"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走开放型、科技型、集约型、生态型的路子,把海港保税区建成高水平的现代物流标志区,空港加工区和空港物流区建成高标准的临空产业核心区。通过五年的努力,显著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物流总值达到580亿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全国一流开放区域,在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