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原铁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原铁棍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太原铁棍

类别;民俗文艺活动

造型结构;造型精美

演员人物;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女孩子

太原铁棍是一种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由其活动形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1]

造型结构

造型精美,它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小舞台。这个舞台,纵横不过四尺,高不过三尺,舞台两侧有两条近两丈长的横杆,前后由十六名男青年抬起,可以抬着颤动,穿街过巷,站在这个被抬起的舞台上的人,可表演各种姿势的节目。

表演格局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其底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高二尺余,长六尺许,宽五尺左右,桌面下两侧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桌面之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两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与丁字形铁撑齐,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凡有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凡有两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两位表演者。在这些表演者中,技艺较高的扮演主角,居中而高的铁架上,稍次者则分列较低的两侧。一般的铁棍高度为四米,抬起行走时达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的高,才能被远处的观众看见。

演员人物

在铁棍上进行表演的,多为十一二岁左右、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女孩子。她们分别扮饰古装传统戏剧中的巾帼英雄人物,较常见的有“穆桂英”、“白娘子”、“何仙姑”等等。早些年,铁棍上表演的也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他们分别扮演“老寿星”、“孙悟空”,动作较女孩子大胆而滑稽,诙谐活泼的表演,经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美的艺术享受

铁棍的表演者虽在高高的棍架上,出尽风头,但是高超的民间艺术家们并不是她们,而是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杆人。一般来说,每架铁棍有八个人抬着前进,这八个人都是棍艺高超的中青年后生。他们身穿一色传统的服装,红布裹头,或白羊皮手巾罩头,腰系腰带,前结蝴蝶结、马蜂翅。行进时舞步缓行,闪动腰际,使长长的丈八余的抬杆上下漂浮晃动,左摇右摆。根架上的演员们便随着抬杆的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成为年节闹红火中,人人爱看的民间艺术表演。

导演的构思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男女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的走步与动作。

有的演员,单脚踩一只花瓶,随着铁棍的悠扬起伏,加上木杠弹性的惯力,很快就会使三个女孩子悠悠扬扬地摇摆起来。内行的民间艺人,抬起社子,两三步就要使女孩子们飘动摇摆,让观众满目生情。

和抬的铁棍齐名的姊妹艺术就是“背棍”。即一人背后竖一根“铁棍”,举一个演员,随着背铁棍演员的步伐起伏,铁棍上的化装演员就会飘舞起来,沿街表演,招摇过市,形成一年一度的“红火”场面。

担棍,与背棍大体相似,难度却要大一些。它由三人进行表演,下面一人与背棍同,上面两人,一肩一人,故名“担棍”。其绑扎法除比背棍多一个三角铁架,多加一位表演者外,其它一如背棍。

背棍担棍,往往是同一队表演,这是一种当地的习俗。这种表演队伍,一般为十人或二十人不等。他们按照既定的鼓点和步点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穿插于人群中,奔走于乡间村舍,颇受当地人的欢迎。

至于划棍,多为棍式表演队伍的开路先锋。所谓划棍,乃是杠杆原理古老的应用。它由四个后生作为支点,抬起一根两丈余长的大抬杆,抬杆最末的下端,捆绑一块重物,抬杆最顶端为一个扎制的仙鹤、或、或,上面有三角铁架,铁架上用白布将一胆大的八九岁男孩坐缠于仙鹤等饰物上,身着剧中人的服装。而抬杆中间依前端饰物进行装饰。一待表演开始,划杆上下翻动,左右划出,表演者手持拂尘,前后左右甩打,一会儿与行人平行,一会儿高跃天际惊心动魄煞是好看。它往往是一大队棍式表演的先导,起着哄赶观众,为后面的演员开辟道路的作用。

铁棍在民间“社火”中是一种比较温雅精致的民间表演艺术,每台小舞台前,都有一班民间艺人组成的乐队,往往由唢呐领奏,笙和其它民乐伴奏,通常以晋剧音乐或吹奏整出晋剧吸引观众,加深“铁棍”的艺术勉力。

铁棍和背棍

并不是太原独有的艺术,在太原附近的交城县、文水县、祁县以及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的其它县也有这种民间表演加入“闹红火”的行列中。

早年的各种棍式表演,多用于祭神祈雨的祭扫活动。为的是取悦于龙王雨师,给人间降下喜雨甘霖。当然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十至十五的元宵节,也要出动表演,但为次之。直至解放后,在移风易俗活动中,才成为节日喜庆的俗成活动内容。

在晋南一带,虽然不是“铁棍”与“背棍”,但也有一种被称为“抬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抬阁也被称为高台,即人们在木箱上竖起一根铁柱,上面扎上人物、山水、花、马等,但后来,扎绑内容多以戏曲、神话故事为题材,后来就发展成也有人在抬阁上表演。

相关视频

天悟视频-2017太原庙会《徐沟铁棍-背棍表演》

参考来源

  1. 太原铁棍(铁棍与背棍),中国美术家网 ,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