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白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白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太白峰山上的太白峰寺,是座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约有1350年的历史,素为莆田、仙游、惠安、泉港四地群众敬仰。据《泉州府志》载,太白峰山原名莲花山,因四周群山环抱,层叠有序,如莲花瓣,而其山峰包裹其中,似莲花蕊而得名。太白峰寺原名“圣善寺”,《泉州府志》记载: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字忠惠)任泉州郡太守时,“山上有石,方如碑碣,蔡忠惠书‘太白峰’三字,刻其上。”人们钦敬蔡襄的文才品德,便以题刻称呼山峰和山寺,逐渐把原有的名字淡忘了。

中文名 太白峰

地 址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太白峰山上

历 史 1350年

始建于 唐代贞观年间

地理环境

太白峰海拔1193米,山上林壑幽美,峰峦奇秀,有莲花峰、幼莲出水、佛指戳天、石龟朝佛等奇景。寺院东边的莲花峰,以众多的怪石环抱而成柱峰,貌似莲花,方圆约十多米,高达14米,主峰周边还有众多小石峰,形似幼莲出水,妍丽多姿。主峰的峭壁上坚刻着“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字迹遒劲奔放,乃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所书。在太白峰旧寺之后原有石色异彩、酷肖凤尾的“凤尾石”和朱熹题字山岩,可惜此二景皆在“文革”期间被毁。山下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自通港路随山势直上山顶。山顶的入口处,正在动工兴建一座高约16米的石筑“滴水观音”塑像。太白峰禅寺历尽千年的世事轮回,兴而复废,废而复兴,如今有新旧两寺同存山上,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随着太白峰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太白峰禅寺这座千年古寺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主要景点

  • 古寺:按古寺残存的基石可测,唐代圣善古寺坐西北向东南,有九进殿堂,据说规模最为宏大时,寺僧多达99人。随着上千年历史的潮起潮落,寺宇多次兴废。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古寺日久失修而成废墟,高僧蓓明禅师发愿修复古寺,却苦于资费不足。一日山上来了一位多年行商在外的乡人,慷慨捐赠大笔银两。禅师大为感动,问其缘故,方知此乡人行商至海中遇狂风巨浪,船只将覆,茫茫然间见浪潮中隐约有“太白峰寺”四个金字,连忙发愿若能顺利归梓,将捐资修寺兴功。祷告方毕,风波倏止。乡人忙赶回家乡,得知太白峰寺果真要重建,惊为神奇。这件事在周围乡民中引起轰动,善男信女争相捐资修寺,遂在旧址后面兴建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宽五开间的殿宇。太白峰寺自蓓明禅师住持以来,寺中僧徒20多人皆有学识,据说远至新加坡佛教会副主席达明禅师,近至莆田梅峰寺、仙游塔斗寺均有住持系太白峰寺门下。久而久之,骚人墨客和地方士绅接踵而至,远近香客趋之若鹜,村中民众亦纷纷捐献田园以作供佛之资。据寺中尚存的《捐献田园序》石碑载,光绪二十三年,村众“献田园于寺之前后左右,统计六十丘。”可知禅寺在清末影响之大。
  • 太白旧寺:太白峰上有新旧两座太白峰寺。旧寺便是蓓明禅师所建,后又经解放初修建的殿宇,其依山势建于山巅。寺门上有三块石匾,中间是“太白峰”三字,左右分别为“谪仙过化”和“忠惠留踪”,意指李白、蔡襄和太白峰的渊源。大门上亦刻“太白”二字的冠头联:太一峰中开梵宇,白云天半护禅林。
  • 太白新寺:新寺位于旧寺前面的坡下,始建于1988年,是一座在唐朝古寺大殿遗址上重建的殿宇。整座寺院占地约400多平方米,红瓦飞檐,彩墙漆门,两侧辅以走廊及护厝,把殿宇衬托得更为宏伟壮观。殿堂大门上有两块匾额,上面的为瓷砖大匾,撰“圣善寺”三个颜体大字,下面为石匾,刻有“太白峰寺”四字。殿堂分上下厅,中间以天井隔开。下厅前供弥勒佛,左立韦陀,右坐伽蓝。柱上有联曰:莲峰拥巍峨四山拱卫桑梓,太白倡诗禅一家史传古人。将历史传说与山寺景色融为一体,立意深远。在天井之右有个唐朝的六角古井,该井经过重新挖掘修砌后,深幽清澈,引出的水可供全寺使用。上厅为大雄宝殿,中供2米多高的如来佛坐像,圣体鎏金。佛祖左右两个佛龛中分别供奉观音菩萨地藏王,旁边还有两列高约0.8米的十八罗汉。两边护厝的走廊上,各供奉一尊一人之高的菩萨,左廊是普贤骑象,右廊是文殊驾狮。

历史

关于蔡襄峰石题字的缘由,民间流传着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据说蔡襄小时候在山巅书院读书,一日寺里饲养的白鸡不见了,因蔡襄家境贫寒,寺中和尚便怀疑鸡被他偷去卖了。蔡襄含冤离开此地,往虎岩寺发奋苦学。当其任泉州太守时,特意重游旧地,命峰为“太白”,以表清白。题名掌故还另有一说,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曾赋游于此,对莲花峰的美妙景致大为惊叹,于山巅书院题诗抒怀[1] 。蔡襄有感于斯,为纪念李太白留踪,题“太白峰”三字。两个传说都为太白峰披上神秘的面纱,究竟孰更真切,一时也无法考证,或许蔡襄题字时,既心怀李白,又感慨自身,百感交集,也合情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