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姓盛 |
盛姓是一個傳統漢族姓氏,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屬以邑為氏。盛姓源流有,出自姬姓、出自以祖名為氏、出自官位、出自改姓。
在《百家姓》中,盛姓排在第146位;而在實際的人口普查中,盛姓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5位。據統計,盛姓總人口約86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54%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吉林等地。
盛姓歷史名人有盛吉、盛度、盛宣懷、盛治華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盛姓得姓始祖召公奭得姓方式以邑為氏
郡 望;汝南郡
堂 號;無怨堂歷史名人盛吉、盛度、盛宣懷、盛治華
讀 音;Shèng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源流一 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建立郕國。公元前408年為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即盛氏。 [3-4] 源流二 出自以祖名為氏,以奭姓所改。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奭氏。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白盛,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白盛,是西周晚期開始設置的官位。傳說從周夷王姬燮開始,周王室開始將內宮牆壁粉飾為白色,因設白盛之官,其職責就是負責粉刷牆壁。其實,與其說是官稱,不如說是職業,如同今天建築行業的內裝修之粉刷工匠。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在白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或職業稱呼為姓氏者,稱白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盛氏、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出自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盛佳氏,滿語為Se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長白山色欽(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盛氏。 [6]
遷徙分布
從西周到春秋,盛姓一族繁衍於今山東泰安一帶。公元前686年,齊國滅郕,盛氏族人開始散布於山東、河南和四川一帶。 秦漢之際,盛氏族人已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定居,並形成汝南和梁國兩大郡望。東漢時期,盛氏活動範圍已不僅限於河南、四川地區,當時中國南方的雲南地方,也已經有盛氏蹤跡。當時和司馬相如有過一段趣話的盛覽,即雲南大理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姓族人一度在汝南、梁國繁衍興盛。其後由於戰亂的波及,盛氏族人被迫南遷至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至五代時期,盛氏族人中有南遷到福建泉州者。 北宋時期,盛度、盛申甫父子南應天府徙杭州餘杭落籍。 明朝初期,盛氏作為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到了河南、安徽、江蘇、河北、山東和北京等地。 當代盛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湖南、浙江、江西、四川和雲南等地。 [7-8]
得姓始祖
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因避西漢元帝劉奭諱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漢置郡。治所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所轄相當於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
梁國:即梁郡。漢改碭郡為梁國。治所睢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所轄相當於今河南商丘、安徽碭山等地。
廣陵郡:漢有廣陵國,後改稱郡,治廣陵,故城在今江蘇省江都東北。晉初徙治淮陰,在今江蘇省淮陰東南。
堂號
無怨堂:源出東漢的盛吉。盛吉官廷尉,相當於今天的最高大法官,每天夜裡問案,讓妻子拿蠟燭,自己拿着案卷辦理。每判一個都要反覆考慮,量刑上從寬。每判一個重刑,夫妻均流着淚反覆考慮,最後決斷,做了二十年的法官,人說他「有恩無怨」。 廣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梁國堂:以望立堂。
蔡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