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嫁妆(汉语词语)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准备的陪嫁至夫家的结婚用品及财产财物,如房子、车子、衣被、家具及其它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嫁妆乃是女方父母赠送给男方家的财物,全额归属夫家所有,由夫家承分支配,即使丈夫去世或夫妻离异,女方也不可将嫁妆带走,《名公书判清明集》中云:“妇人随嫁奁田,乃是父母给与夫家田业,自有夫家承分之人,岂容卷以自随乎”。送嫁妆的目的,一是展示女方家的经济实力,二是为女方争取在夫家的地位。[1]
嫁妆多少依据女方家的实力地位而定,嫁妆的数额通常代表着女子的出身和地位,展现这个女子是名门贵女还是寒门贫女,古代大户人家嫁女,会赠送巨额嫁妆,以向男方家展示自己的实力雄厚。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到了21世纪,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和嫁妆的分量出现颠覆性变化,但在较发达地区,嫁妆依然比彩礼丰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轿车和房子。古代嫁妆通常用来补贴家用、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用妻子的嫁妆给丈夫纳妾的。
- 中文名:嫁妆
- 外文名:maritage;dowry;trousseau
- 拼 音:jiàzhuang
- 释 义:娘家赠送给夫家的陪嫁财物
来源
彩礼和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在传统社会,送嫁妆的原因主要有二:
1.为了女儿和女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
2.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的经济实力雄厚,所以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
嫁妆的数额一般代表女子娘家的权势地位和女子在娘家眼中的价值,所以嫁妆的多与少是衡量一个女性在其娘家和父母眼中地位的重要性标志。
含义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又称为“陪嫁”,按照古代习俗,嫁妆一般是彩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多,女子出嫁后,嫁妆即归属夫家所有,为夫妻共同财产,妻子去世后,嫁妆及陪嫁物品归属于夫家所有,娘家不得讨还。[2]
表现方式
古代订婚仪式上,男方家庭会以订婚男子的名义送给女方一份由寓意喜庆的物品构成的“彩礼”。女方家庭收受彩礼后,也会赠送男方价值相当的财物,称作“回礼”。女方出嫁时,娘家会在彩礼的基础上增添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财物随女方嫁至夫家,称为“嫁妆”。
古籍记载
《礼记·内则篇》: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释义: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妇女的嫁妆与丈夫同居共财。
《广异记·费子玉》:
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释义: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并不得追理。
释义:妻子死后,妻子财产及陪嫁奴婢都归夫家所有,娘家不得讨还。
《宋史·食货志》:
女适人,以奁钱置产,仍以夫为户。
释义:奁钱就是陪嫁,嫁妆置产,仍然是夫家的名义,归属夫家所有。
《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宋代法庭判例集):
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释义:夫家可支配妻子财产,妻子的嫁妆归属于夫家。
盖夫死从子之义,妇人无承分田产,此岂可以私自典卖乎?
释义:在丈夫死后, 妻对于奁产(嫁妆)不能典卖,不能随嫁带走,只能归属继承人所有。
妇人随嫁奁田,乃是父母给与夫家田业,自有夫家承分之人,岂容卷以自随乎。
释义:妇女的嫁妆陪嫁,是娘家赠予夫家的财产,由夫家支配承分,妇女不可带走。
古代习俗
嫁妆,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