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仁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仁玉(1872年-1934年),男,剧作家,名瑗,字仁玉,祖籍陕西临潼。孙仁玉是一位教育家剧作家,他出身清贫,凭自学成为贡生,后毕业于法政学堂。早期为同盟会员,奔走革命。以后致力于教育与秦腔戏剧艺术事业,一生以启迪民智,除旧布新为己任。

孙仁玉
孙仁玉
原图链接 [1]
出生 1872年
逝世 1934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名瑗,字仁玉
职业 教育家、剧作家

人物生平

易俗社百年大门

家境贫寒的他16岁被聘为私塾教师,后考入陕西泾阳书院,受到具有维新思想、提倡科学的学者刘光贲的影响,并加入同盟会。清末中举却无心仕途,先后担任陕西宏道高等学堂、省立中学、女子师范等学校教师。1912年以后,孙在受聘陕西省修史局任修纂时,常与同事李桐轩切磋启迪民智、普及教育之方法,提出组织新戏曲团社、编演新戏曲、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设想,得李赞同。孙、李遂制定章程,率先倡导,在张凤翙井勿幕张钫的支持下,经高培支王伯明范紫东师子敬寇遐刘介夫杨西堂薛卜五等100多位社会名流署名共同发起,创办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孙还捐出700两银子作为开办费。与李桐轩发起创办易俗社。1912年易俗社在西安土地庙什字街挂牌成立。

成就荣誉

孙仁玉先生

他力主易俗社以排演新戏为主,剧社成立仅一个月就创作出提倡妇女放脚的《新女子顶嘴》,易俗社首演《将相和》更是影响深远。

易俗社创办之后,孙在任教之余,努力编写剧本,有时为了专心构思剧本的情节,越家门而过,忘掉入门。他夜间提着玻璃马灯,又是高度近视眼,徒步从东关龙渠堡的民立中学走到城里的剧社,往来途中都在想剧情,回家后他漫不经心地草草吃完晚饭,就又急着备课、写戏,有时又提上镜镜灯去易俗社处理事务。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睡过一宿好觉,躺在床上,还在构思剧情、推敲台词,觉得满意了,便赶快披衣而起,伏案疾书。不管盛夏酷暑,不管隆冬严寒,他都从未改变,或间断 .,先后编写了177个大小剧本,作品数量之多,在秦腔剧作界无人可比。他编写的《将相和》《火牛阵》《柜中缘》《三回头》《青梅传》《灭蟒记》《镇台念书》《白先生看病》《巴里西烧瓷》《小姑贤》《看女》《鸡大王》等剧,受到三秦各界人士的欢迎,不少被全国其他剧种移植,且成了常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其中《杨氏婢》《三回头》《柜中缘》在台湾演出,也受到好评。孙仁玉共编写大小剧本160多个,其中除36个大本戏外,余者均是折子戏。《青梅传》、《复汉图》、《柜中缘》、《将相和》、《镇台念书》、《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贤》、《鸡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社会评价

张玉振先生著《孙仁玉传》

他一生无意为官,潜心教育,曾执教于陕西宏道高等学堂、临潼横渠学堂、陕西省第一中学、陕西省女子师范、陕西省第三中学。桃李遍及陕甘两省。曾创建临潼雨金高级小学、西安民立中学。以教授史地荣膺西安教坛"三老",获中华民国教育部嘉禾勋章。(当时在西安教育界有著名的"三老":孙仁玉、刘锐亭、杨柱国,他们教学认真,教案内容丰富多彩,讲授方法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育界中享有盛名。)民国元老于佑任,水利专家李仪祉,中国新闻先驱张季鸾,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张溪若,戏剧史学家范紫东,戏曲家李约祉等均为先生的得意门生。

孙仁玉热爱秦腔戏剧,他认为戏剧对移风易俗是大有作用的,因此他积极为发展秦腔而奔走,和同人创办"易俗社"剧社。曾任易俗社评议长、社长、编辑主任等职务,对秦腔剧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他重视秦腔剧本的创作,先后创作秦腔本戏、折子戏共达140余出。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历史的,有社会风俗的,家庭婚姻的等各方面。这些剧本鞭笞社会陈规陋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真正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他在易俗社时,爱护学生与演员,善于发现人才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易俗社招生中,凡来报名的,他都仔细观察,认真识别,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名旦刘箴俗,自幼丧母,随其父以挑担卖羊血糊口。来社报名时,负责人见他衣衫褴褛,手脸肮脏,且有头疮,拒而未收。其父领他出社门时,适遇先生外出归来,问明情况,又仔细端详,认为是旦角之才,即准其入社。后刘箴俗刻苦努力,在易俗社艺精德高,在赴汉口演出中,得到很高的评价,当时多人在报刊上赋诗写文赞誉,得以与梅兰芳、欧阳予倩鼎足而三,即"南欧、北梅、西刘",足见其名誉之高。又有旦角张秀民,原在其它剧社学老生,因学习不成被该社辞去。后张入易俗社,先生一见便说:"这是旦角的材料,叫他学老生,无怪学不成。"张习旦角后,一鸣惊人,誉满关中。孙仁玉先生慧眼识珠,是幸运的众明星的"伯乐"!

孙仁玉为人耿直。民立中学刘仰伯触怒军阀被枪决,他亲赴刑场,买棺收尸,并以微薄薪俸,资助其家属;同乡李虎臣督陕时,委他为禁烟局局长,他却以"能力不够","编戏,教书行我所素"而不逢迎做官。

孙仁玉以教书写戏为乐,生活简朴,仗义疏财,爱惜人才。他一生不愿做官,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成就为人们所敬仰。 1934年7月14日,孙仁玉因患脑瘤在西安病故,易俗社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和追悼大会:

大会挽联为:

上联:先生是教育名家孝廉令范若方之古人宛如谷口烟霞侣

下联:问世有菊部词章梨园矩矱頼传于后代不减笠翁粉墨林

爱国将领杨虎城等社会贤达,梅兰芳等全国戏剧界著名人士敬献了挽联。出殡时,西安数万群众站在马路两旁为他送行。

一年后,由夫人徐氏主持,将孙仁玉先生的灵枢由沙江村迁葬于临潼县雨金镇北孙村祖茔。

孙仁玉先生的一生,与易俗社的命运和戏曲事业紧紧连在一起,他为易俗社奠基,他是易俗社灵魂、精神领袖。为人民大众写好戏,为秦腔艺术事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了一辈子。他一生只知奉献,不求索取,潜心创作,默默耕耘。他以自己艰苦的戏剧实践,辉煌的艺术成就,卓越的管理才能,不朽的传世佳作,一代风范的高尚品格终结了人生。他一生所做的巨大贡献,所编写的剧作,尽可与他同时期、甚至中外的剧作家相媲美(同时代的萧伯纳、波莱希特、斯坦尼弗拉夫斯基、奥尼尔等),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超人之处。孙仁玉先生是中国近代戏曲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和卓越的戏曲改革家,戏曲教育家,戏曲活动家。他的成就灿烂辉煌,他是一个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