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晋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晋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Sun Jinliang
出生 1946年01月02日
上海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作品 《纤维新材料》

孙晋良 (1946年1月2日 - ) 出生于上海市,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63年孙晋良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70年进入上海缝纫机一厂工作;1974年进入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助理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教授级高工;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进入上海大学工作,担任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获得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

孙晋良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复合材料的研究,包括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织材料 。


人物经历

1963年9月,孙晋良考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1968年12月,本科毕业。1970年7月,进入上海缝纫机一厂工作。

1974年4月,进入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助理工程师(1974年4月至1981年4月)、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4月至1988年2月)、研究室主任(1988年2月至1990年12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0年12月至2000年11月)。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产业用纺织材料与非织造技术) 。

2000年11月,进入上海大学工作,担任教授,并出任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5月,上海大学成立了跨学科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孙晋良担任中心主任 。

2008年6月,获得中国工程院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从事专业

从事领域:材料科学、复合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织材料。主持研究成功的新型复合材料增强骨架-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整体毡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 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 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已应用于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系统及防热系统。在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铱星中,在亚星二号、艾克斯达一号卫星发射中用于近地点发动机均获圆满成功。

此外,在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究成功的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成果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曾在国际各大期刊上发表过的主要论文有"碳/碳复合材料"、"碳纤维多向编织物概述"、"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针刺整体毡"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晋良主持研究的新型复合材料增强骨架-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整体毡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已应用于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系统及防热系统,在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铱星中,在亚星二号、艾克斯达一号卫星发射中用于近地点发动机均获成功 。

孙晋良在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究成功的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成果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碳/碳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 。2000年,"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碳喉衬材料"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孙晋良

荣誉表彰

1985年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

1985年 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个人称号

1986年 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86年 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章

1992年 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

1995年 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2008年 中国工程院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1年 第七届中国炭素杰出成就奖

2012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科研成果奖励

1985年, Φ700毫米碳基碳/碳喉衬材料及工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 针刺碳毡碳/碳复合端头体、喉衬材料及工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 化学气相渗(CVI)工艺及制备材料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 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针刺整体毡及针刺机 ,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996年, 大型固体发动机喷管碳/碳喉衬基材-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整体毡,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 新型空间轨控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省部级一等奖

1997年, 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碳喉衬,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 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2年, 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

人才培养

孙晋良作为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注重人才培养,关注年轻人成长,为中心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了帮助中心的年轻同志更好地发展,他想方设法地为年轻同志创造机会和平台。孙晋良还会利用各种场合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谈心,引导和教育他们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淡薄名利,潜心科研,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和奋斗;他鼓励研究生根据专业和兴趣进行选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要求学生学会自学,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安排他们参加科研项目,使其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到系统的锻炼;勉励学生戒除浮躁、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

截至2016年,孙晋良在上海大学一共培养了10多名博士、10名多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孙晋良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2016, 导电芳香族聚砜酰胺纤维的制备与j性能研究。 邵勤思 博士

2013, 导电芳纶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梁晶晶 博士

2013 C/C复合材料的基体改性及其抗氧化研究 。高孟姣 博士

2009, 碳纤维/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及界面研究。 郭建君 硕士

2008,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材料的抗紫外光老化研究 。刘杰霞 硕士。

2008 ,采用纳米压痕测试技术对碳/碳复合材料微观性能的研究 。杨敏 硕士

2007 ,C/C复合材料在滑动轴承工作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田江波 硕士

2006, 陶瓷前躯体聚硅烷的电化学合成与表征 。张峰君 硕士

孙晋良

2005 ,气相生长碳纤维的初步研究 。付铁岩 硕士

2004 ,增强毡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李红 硕士

2004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及其抗氧化研究 。李建军 硕士

2004 ,聚砜酰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余泳 硕士

陶瓷前驱体聚硅烷的电化学合成与表征 。张峰君 硕士

C/C复合材料表面SiC及其复合涂层制备与抗烧蚀性能研究。 胡翠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 李建军 。

等离子体喷涂二硼化锆基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王洪岩

耐高温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及流变性能研究。 周正伟

C/C复合材料在环-块和球-盘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耿黎明

C/C-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孙乐

SRM喷管用高性能3DC/C复合材料的研究。 李红

煤基碳泡沫的工艺与性能研究。 邓涛略

芳香族聚酰胺导电纤维的研究与制备。 邹新国

导湿排汗芳纶织物的研制 邵勤思 。

应用SAXS研究PAN基纤维的微结构 。马骁

丙烯CVI致密碳/碳复合材料的模拟研究。 刘育太

表面镀类金刚石膜C/C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研究。 任金伟

人物评价

孙晋良是中国复合材料研制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及增强骨架材料为国防军工重点型号及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评)

孙晋良从没出国留学,却在国外技术封锁中白手起家,硬是搞出了一系列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先后承担四十多项国家和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他以其独特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科学研究、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 。(上海大学评)

视频

明灯-孙晋良院士的飞天情怀

孙晋良院士在上海纺织第三次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