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钟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钟捷
出生 1978年
浙江杭州
国籍 中國
职业 国际历史教育学会成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
知名作品再论"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性

孟钟捷,1978年生,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担任系主任一职。2006年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历史系进修。主要从事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和全球化历史教育的教学和研究。现为国际历史教育学会成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1]

课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德国劳资和谐关系演进研究:以企业代表会体制为中心》(2007-申请结项中);

上海市晨光项目:《魏玛共和国的劳工政策》(2007-2011,结项);


上海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专项科研基金:《联邦德国的社会伙伴关系:历史与经验》(2007-2008,结项)。

出版书籍

专著 《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孟钟捷著《德国简史》 《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教材

《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参与修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高中教材:《高中历史》第5-7册(参与编写),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2009年版;

译著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发表论文

《再论"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性》,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2期,第47-49页;后收入《时代·史学·青年--<青年史学>六十期纪念文集》,第64-70页。

《墨尔本的社区教育》,载《社会》2001年第12期,第42-43页。

《略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历史性》,载《青年工作论坛》2003年第1期,第16-17页。

《试论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政策》,载《德国研究》2003年第4期,第66-70页。

《纳粹阴霾下的德国体育运动》(第二作者),载《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6期,第61-62页。

《墨尔本社区发展的历史考察》,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第76-80页。

《现代性与社会政策改革--1890-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探析》,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第10-15页。

《乡镇教会及其现代困境:塘栖基督教会初探》,载《当代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第27-30页。

《20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再反思--兼论21世纪体育史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二作者),载《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2期,第33-35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学》。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间的"正常化"之路--六十年德国"第三帝国史"研究回眸》,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90-192页。

《作为历史文本的新闻》(第二作者),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69-170页。

《劳资利益团体合作与一战结束前后的德国社会--试论<斯廷内斯-列金协议>的起源及其意义》,载《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第92-99页;后转载于《下笔须论二百年:王养冲先生百岁华诞献寿文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页。

《试论德国<企业代表会法>(1920)的缘起》,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5期,第40-42页。

《社会政策在德国:理论与实践历史的回顾(1873-1945)》,载《甘肃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第152-154页。

《纳粹党的企业代表会政策与德国经济民主的消亡》(第一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48-253页。

《"经济民主"在德国的确立:试论胡戈·辛茨海默与<魏玛宪法>第165条》,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第45-47页。

《"完全控制权"与"共决权"之争--试论德国1918/19年革命中的经济性代表会运动及其历史地位》,载《世界现代史新论》,第3编,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21页。

《试论德国魏玛时代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兴衰(1920-1933)》,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55-60页。

《试论魏玛"福利国家"的早期实践(1918-1920)》,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第5-1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5期,第47-54页。

《试析德国魏玛时代集体合同制的兴衰》(摘要论文)‚载《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284页。《<冷战:1947-1991:一段激进时代的历史>简介》‚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6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248页。

《世界史学科发展30年大事记(1978-2008)(上)》,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1期,第105-109页。《世界史学科发展30年大事记(1978-2008)》(下),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第99-104页。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 Labor Union after WWII"‚ Ost-West-Review‚2009‚No.1‚Bonn‚Germany。

《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载《世界历史》2009年第4期‚第43-5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2期‚第59-65页。

《"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第56-59页。

《试析魏玛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兴衰》‚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77-681页。

《试析二战后联邦德国工会联盟的重建及其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0年第3期。

《共同记忆的形成:德法合编历史教科书--访爱蒂安·弗朗索瓦教授》,载《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第36-39页。

《两德统一与"社会伙伴关系"的东扩:1990-1992》,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1-25页。《试析联邦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发展(1949-1990)》,载《安徽史学》2010年第6期‚第97-102页。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教育--访[德]苏珊·波普教授与尤塔·舒曼博士》,载《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2期,第26-31页。

《1918-1924年阶级合作模式的尝试与一战后德国劳资关系的起伏》,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17-124页。

《德国历史上的住房危机与住房政策(1918-1924)--兼论住房统制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33-138页。

《一战后德国劳资利益团体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日,第8版。

《德国媒体对"和谐观"的释读(2004-2007)--以《明镜》周刊为中心》,载《探索与争鸣》2011年特刊。

《试析魏玛德国劳资关系的演变--以8小时工作制的兴衰为中心》,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第48-58页。

《历史思维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来自德国的经验》,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19期,第53-56页。

发表译文

《德国史学界关于民族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德文),载《德国研究》2002年第4期‚第52-56页。

《文化之中要--戴维·S·兰德斯教授访谈录》(英文),载《书写历史》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6-235页。

《1949年以来在两个德国教科书中记录的毁灭性战争与犹太大屠杀》(德文),载《新史学》第5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328页。

《权力-政治-讨论:政治文化史的可能性及其局限》(德文),载《新史学》第7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274页。

《"冷战肯定不是一种持久和平":访德国当代史学家贝恩德·施特弗尔》(德文),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6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247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