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孤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孤悲即在萬葉假名時代,日本曾有過直接用漢字來表示「大和言葉」的時期,而在當時「戀」則寫作「孤悲」——在愛到來之前孤獨地希求着誰的這種感情,並非是與誰的愛或羈絆或約定,僅僅是描寫那佇立在遙遠的身邊的人。[1]

[]

作品示例

言葉之庭》——「愛之往昔、孤悲的物語」

涵義

戀——在愛到來之前孤獨地希求着誰的這種感情

歷史背景

在萬葉假名時代,日本曾有過直接用漢字來表示「大和言葉」的時期,例如「春」(HARU)寫作「波流」、「堇」(SUMIRE)寫作「須美禮」,這是比現代的「春」和「堇」等漢字更有繪畫性的語言表述方法。而在當時「戀」則寫作「孤悲」。在700年代,遙遠的先祖就已經對戀的現象有了很深的認識。順便一提戀愛是近代自西方輸入的概念,過去的日本沒有戀愛,只有戀。

解析

無論表記為「孤悲」,還是「戀」,對於萬葉人而言, 戀愛意味着一方面為所愛的人吸引,另一方面卻因無法與之長相廝守而滿懷孤獨哀愁的情緒,是一種「一人で悲しむ心のぁり方」。 在萬葉人看來,「戀」的行為起於懷念,止於相見。 戀愛意味着思念的痛苦,孤獨的煎熬。 由此可見,萬葉人的戀愛意識帶有濃厚的消極性特徵和內向性傾向。 萬葉戀歌所表現的「戀」—「孤悲」意象,帶有一種苦悶、憂愁、悲哀的情緒特徵,這在某種層面上正好與日本「物哀」的傳統審美情趣相暗合。萬葉人戀愛意識的內向性性格也成為後世日本人戀愛意識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比如武士精神中武士的「戀」就是一種「忍ぶ戀」的境界,追求感情的內化隱忍,從中完成對愛的體驗與審美超越。如果說西方人的戀愛像油畫般層次分明,絢爛奔放,那麼日本人的戀愛更像是木版畫,含蓄深沉卻又不失張力。在許多日本電影裡,無論是80年代在我國風靡一時的《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還是最近的《情書》,我們都可看到遠遠地凝望着愛人的孤獨的戀愛者形象。這或許便是萬葉時代以來日本人戀愛意識的傳統折射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