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實質性重於形式原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實質性重於形式原則是一個文化術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是會計確認原則之一,傳統上有兩種相對立的會計觀點:一是法律觀、二是經濟觀

法律觀認為,會計應反映交易的法律形式;而根據經濟觀,會計應反映交易的經濟實質

舉例說明:比如融資租賃,根據法律觀,租賃資產應在出租人的資產負責表中確認,原因在於只要資產只有人的名稱沒有轉移,出租人仍持有該項資產的所有權。

根據經濟觀,問題關鍵不是誰是資產持有人而是誰承擔與該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所以租賃資產應該在承租人的資產負債表中確認。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