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宮妓》 |
作品名稱: 《宮妓》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
《宮妓》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以此為題材創作一首歌詠宮廷生活而有所託諷的詩《宮妓》。
李商隱的詩歌能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於他心靈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開創了詩歌的新風格、新境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此外李商隱將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2]
詩詞正文
“ | <珠箔輕明拂玉墀,
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須看盡魚龍戲, 終遣君王怒偃師。 > |
” |
— <《宮妓》>,<詩詞網> |
作品鑑賞
宮妓是公妓之一種,供天子娛樂之公妓。我國宮妓之設,原以供天子娛樂,性質頗似朝鮮之宮妓,起源不可考。《晉書·武帝本紀》雲:"大康二年,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此"妓妾五千人"既為宮妓之濫觴。(參考歷史學家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這首詩的題目"宮妓",指唐代宮廷教坊中的歌舞妓。當時京城長安設有左、右教坊(管理宮廷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百戲的教習排練),左多善歌,右多工舞。唐高祖時,置內教坊于禁中;玄宗開元初,又置於蓬萊宮側。詩中所寫的宮妓,當是這種內教坊中的女樂。
"珠箔輕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一兩句描繪宮廷中的歌舞場面,正點題目。漢代未央宮有披香殿是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歌舞過的地方。唐代慶善宮中也有披香殿,"新殿"或取義於此。但此處主要是借這個色彩香艷而又容易喚起歷史聯想的殿名來渲染宮廷歌舞特有的氣氛。對於披香殿前的歌舞,詩人並未作多少具體的鋪敘,而是着重描繪了"珠箔輕明拂玉墀"的景象。珠箔即珠簾;玉墀指宮殿前台階上的白石地面。輕巧透明的珠簾輕輕地拂着潔白的玉墀,這景象在華美中透出輕柔流動的意致,特別適合於表現一種輕歌曼舞的氣氛,使人感到它和那些"斗腰支"的宮妓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斗腰支"三字,簡潔傳神,不僅刻畫出宮妓翩躚起舞的柔媚之態,而且傳出她們競媚斗妍、邀寵取悅的心理狀態。同時,它還和下兩句中的"魚龍戲"、"偃師",在競奇鬥巧這一點上構成意念上的關聯。不妨說,它是貫通前後幅,暗示全詩主旨的一個詩眼。
"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三、四兩句突轉,集中托諷寓慨。"魚龍戲",本指古代百戲中由人裝扮成珍異動物進行種種奇幻的表演。《漢書·西域傳贊》顏師古注云:"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可見這是一種變幻莫測、引人注目的精彩表演。不過,從題目"宮妓"着眼,這裡的"魚龍戲"恐非實指作為雜技百戲的魚龍之戲,而是借喻宮妓新穎變幻的舞姿。末句的"怒偃師"用了《列子·湯問》的一則故事;傳說周穆王西巡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師的能工巧匠。偃師獻上一個會歌舞表演的"假倡"(實際上是古代的機器人),"鋇(抑)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穆王以為是真人,和寵姬盛姬一起觀賞它的表演。歌舞快結束時,假倡"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穆王生氣,要殺偃師,嚇得偃師立即剖解假倡,露出革木膠漆等製造假倡的原料,終於免禍。三、四兩句是說,等不到看完宮妓們那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君王就要對善於機巧的"偃師"怒氣沖沖。
原故事中的偃師是一個善弄機巧的人物,但他卻差一點因為弄巧而送命。這種機關算盡、反自招禍患的現象具有典型意義。詩人用偃師故事,着眼點正在於此。詩中的宮妓和"偃師"的關係,相當於原故事中倡者和偃師的關係;而詩中所描繪的"斗腰支"、"魚龍戲",又正相當於原故事中倡者的歌舞,所突出的正是偃師的機巧。那麼,透過"不須"、"終遣"這兩個含意比較明顯的詞語,可以看出,詩中所強調的正是善弄機巧的偃師到頭來終不免觸怒君王,自取其禍。如果把這首詩和《夢澤》、《宮辭》等歌詠宮廷生活而有所託諷的詩聯繫起來考察,便很容易發現"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莫向樽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和"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之間有着十分神似的弦外之音。宮廷歌舞原是政治生活的一種隱喻;而迎合邀寵、紅粉自埋的宮女,一時得寵、不管將來的嬪妃,和玩弄機巧、終自召禍的偃師,則正是畸形政治生活的畸形產物。在詩人看來,他們統統是好景不常的。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3]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4]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5]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