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寄洪与权二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寄洪与权二首

作品名称:寄洪与权二首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王令

寄洪与权二首是北宋诗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1]

正文

一、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纵。

二、

与权江南来,适自满门会。 初无合我志,财以客面待。 时时相钓探,稍稍互酬对。 根源豁披张,扃𫔎失分解。 君然颔还嗟,我恐敬若戴。 相逢时既多,相待两交快。 予初请子交,子曰何可外。 中又谢不德,卒曰吾而爱。 既而第以年,子合我兄拜。 扬虽士云多,往往事冠带。 中间满夫子,崛出百万最。 更以子从之,而吾米则稗。 朋从偶许攀,会合日与在。 春晨巧夸招,月夕因论话。 书狂逸飞蛇,棋毒甚含虿。 相谋务奇胜,聚口笑拙败。 贪驩不知岁,冬律忽移再。 余饥奔先西,饿色面留菜。 子待去亦恨,书以问我奈。 别来君何如,思子我心痗。 朋分无旧欢,世险有新态。 高言足瑕疵,俗学牵细碎。 贫知身贵重,病觉学力怠。 壮心已无多,况去日有退。 豫期后相见,顽陋徒老大。 好勤寄余书,思子百忧萃。[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岁时进书塾读书。他常是白天与众学童一起嬉戏,晚上回家独自读书,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眠。少年时代的王令,好助人,气盛放纵,对他人不义行为好当面指责而无所顾忌,众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六岁的王令跟随叔祖父的长子越石来到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次年,王令即离开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门户,接回了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从此,王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与姐姐相依为命、孤贫流浪的家塾聚学生活。经济上失去了对叔祖父的依赖,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年仅十七岁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只身到山阳县某家塾当先生。第二年,又应邀去天长县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学。在这里,王令一共度过了五个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给了孤苦的王令经济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二十一岁的王令不顾众人的劝说,决然放弃了进取功名的机会。在这以后几年间,王令从未参加科举考试。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王令投书并赠《南山之田》一诗与王安石以求见,开始了他与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长王令十一岁,在这之前,早与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与束伯仁手书》中云:“自扬雄以来,盖未有临川之学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为人与才学。在回信中他赞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学为君子而方不已”。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经王安石的举荐,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开始与王令投赠唱和,王令的诗文得以传抄流通。

十八岁时在王安石的关心与努力下他终于娶亲成家。次年妻子有孕,这给王令孤寂贫困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安慰与甜蜜。然而,此时他的脚气病越来越剧。疾病迫使他卧床难起,“足疾之余,心虚善忘,恍惚无聊”(《与王介甫书》)。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3]

主要作品

著作有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参考资料

  1. 王令的诗词全集,经典古诗网
  2. “王令”诗词全集 寄洪与权二首 诗词名句网
  3. 王令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