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洪與權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寄洪與權二首 |
作品名稱:寄洪與權二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令 |
寄洪與權二首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1]。
正文
一、
劍氣寒高倚暮空,男兒日月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風雷起臥龍。 舊說王侯無世種,古嘗富貴及耕傭。 須將大道為奇遇,莫踏人間齷齪縱。
二、
與權江南來,適自滿門會。 初無合我志,財以客面待。 時時相釣探,稍稍互酬對。 根源豁披張,扃鐍失分解。 君然頷還嗟,我恐敬若戴。 相逢時既多,相待兩交快。 予初請子交,子曰何可外。 中又謝不德,卒曰吾而愛。 既而第以年,子合我兄拜。 揚雖士雲多,往往事冠帶。 中間滿夫子,崛出百萬最。 更以子從之,而吾米則稗。 朋從偶許攀,會合日與在。 春晨巧夸招,月夕因論話。 書狂逸飛蛇,棋毒甚含蠆。 相謀務奇勝,聚口笑拙敗。 貪驩不知歲,冬律忽移再。 余飢奔先西,餓色面留菜。 子待去亦恨,書以問我奈。 別來君何如,思子我心痗。 朋分無舊歡,世險有新態。 高言足瑕疵,俗學牽細碎。 貧知身貴重,病覺學力怠。 壯心已無多,況去日有退。 豫期後相見,頑陋徒老大。 好勤寄余書,思子百憂萃。[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他常是白天與眾學童一起嬉戲,晚上回家獨自讀書,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眠。少年時代的王令,好助人,氣盛放縱,對他人不義行為好當面指責而無所顧忌,眾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六歲的王令跟隨叔祖父的長子越石來到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次年,王令即離開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門戶,接回了寡居而難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從此,王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與姐姐相依為命、孤貧流浪的家塾聚學生活。經濟上失去了對叔祖父的依賴,一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擔子落在了年僅十七歲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隻身到山陽縣某家塾當先生。第二年,又應邀去天長縣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學。在這裡,王令一共度過了五個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給了孤苦的王令經濟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二十一歲的王令不顧眾人的勸說,決然放棄了進取功名的機會。在這以後幾年間,王令從未參加科舉考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投書並贈《南山之田》一詩與王安石以求見,開始了他與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長王令十一歲,在這之前,早與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與束伯仁手書》中云:「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為人與才學。在回信中他贊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從此,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成莫逆之交。經王安石的舉薦,當時許多有聲譽的文人學者開始與王令投贈唱和,王令的詩文得以傳抄流通。
十八歲時在王安石的關心與努力下他終於娶親成家。次年妻子有孕,這給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一點安慰與甜蜜。然而,此時他的腳氣病越來越劇。疾病迫使他臥床難起,「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與王介甫書》)。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