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寄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TVBS新闻网 8/29]为减少国民不便及经济负担,韩国防疫当局研拟取消自海外入境韩国前须接受COVID-19的PCR检查规定,消息指出,新规可望适用来自所有国家班机。
  • 韩国防疫当局上周表示正在考虑取消从海外入境韩国须进行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检查的规定。韩联社报导,韩国国家传染病危机对应顾问委员会今天正式向政府提案,建议取消从海外入境韩国前采检要求,但认为入境后的采检规定仍应维持。

寄养(foster care)是一个对未成年人的另安排暂时住处安排,例如监护寄宿家庭群体家庭等。

  • 通常这类人士都会收取利益作开支。
  • 寄养家庭是一类特殊的家庭,以家长与寄养儿童没有婚姻、血缘、收养关系同时共同居住为标志,由政府部门承担儿童的监护权。
  • 当儿童因遭受遗弃、监护人死亡、流浪避难等原因而由民政部门监护时,经过特定程序被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照料,即形成了寄养家庭 。
  • 寄养,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 寄养有三种解释,第一是说不在自己家里抚养;第二,多指把子女托付给别人抚养;第三,暂安置某处供养;四,是指将牲畜、家禽等分派或托付别人代养。
  •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寄养”与“收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寄养是在不变更监护权的基础上进行,寄养儿童进入家庭寄养,由寄养家庭负责养育,被寄养儿童享受政府给予的生活、医疗与教育费用。
  • 一般家庭寄养都是长期性行为,基本上以“年”为单位。
  • 但如遇到有亲生父母认领或有家庭领养、发现寄养家庭有伤害寄养儿童的行为等情形时,福利院有权随时终止协议。
  • 如何成为寄养家庭?只要年满25岁、国中以上学历、有稳定收入,家中并有足够空间,即可加入寄养家庭行列。
  • “寄养家庭可以让孩子知道稳定的家庭样貌是什么,知道家人的相处和互动该是什么样子,招募很困难,但我们还是要继续,”
  • 每人都总有属于自己的家,但有些不幸儿童,或会因家庭问题而需暂住寄养家庭。幸而,这些“代父母”往往对寄养孩童视如己出,付出的爱心不比对亲儿少。
  • 很多人会误解寄养和领养是同一件事。有些人会觉得照顾自己小朋友已经够辛苦,哪有时间成为寄养家庭照顾更多孩子,亦有些有心人愿意为了让面对家庭问题的小朋友能够健康成长,选择成为“寄养家庭”照顾孩子。
  • 儿少法修法后,虽避免了儿童贩售的问题,但因为收养程序僵化,且规定收养家庭不能指定想收养的孩童,导致与民众习惯先找寄养家庭,再寻求法规认证的做法不符,不少寄养父母不能直接收养寄养童,只能无奈挥别送走孩子。
  • 站在情理法的角度衡量,让“寄养家庭”享有收养的优先权,是最佳的解套方式还是便宜行事?法令还有没有松绑的空间,值得社会进一步探讨。
  • ◎寄养不能直接收养 寄养童泪别再生父母 一名5岁的寄养儿小宝(化名),今年4月被社工带离生活4年的寄养家庭;即将被出养到美国的他,哭著挥别寄养妈妈。
  • 为了争取收养小宝,叶妈妈与主张把小宝出养国外的屏东县政府打官司对抗。
  • 一名周先生也有遇到相同的情况,寄养许久的孩子不能直接收养,他期盼政府松绑法令,让寄养父母能成为真正父母。
  • ◎僵化的法令 防弊还是阻断收养? 为了杜绝儿童贩售的弊端,儿少法通过修正,强制出收养必须透过指定机构媒合,并禁止指名收养
  • 虽然儿少法有规定,收养儿童以国内为先,但并未规范寄养家庭有优先权,导致类似周先生、或是小宝的案件层出不穷,断绝许多出养的孩子留在台湾的机会。
  • 国民党立委陈宜民认为,法律不外乎人情,收出养机构及社工在处理与“亲情”有关的问题时,手法应该更为细腻、更展现同理心,减少诉讼过程对于亲子双方造成的阴影,政府更应思考让法令适度松绑,调整繁琐的流程,避免再有更多家庭面对不舍的境况。

child_thumb_20210618_E_1024.jpg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985663/【沒血緣的愛】20年照顧逾15個寄養孩子%E3%80%80暖心夫婦不求回報難忘「女兒」喊媽媽

寄养家庭明显减少政府的改善措施

  • 现年25岁的姿昀,举止优雅,说话时永远坐得笔挺; 看不出来她自4岁就因受到家暴、母亲犯罪入狱而离开了原生家庭; 当时她被安置到寄养家庭,一晃就是将近10年的时光。
  • 她自嘲小时候的她有点像是小太妹,情绪容易不稳,还容易对他人有攻击行为,但寄养父母给她的爱与照顾,慢慢调整了她原本的世界观,她这才明白原来骂脏话是不礼貌的,有人对自己拳脚相向是暴力而不是爱。
  • 现在的她早已没有小时候的“戾气”,“如果没有踏入寄养家庭,我可能会比较容易有偏差行为,”姿昀坦言。
  • 根据卫福部统计每年平均约有1,500~1,600名像姿昀一样,因原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遭家暴而需安置到寄养家庭的寄养儿少; 寄养家庭给了这群未成年孩童一个暂时性的避风港,让他们从中得到妥善的保护与照顾。
  • 2020年的寄养儿少中,有高达86%的儿少未满12岁,需寄养的原因有高达63%为遭受虐待、疏忽,其次有30%为经济困难、无力扶养,另有19%是因父母入狱,因而需安置到寄养家庭。
  • 然而因台湾社会快速变迁,面临高龄社会与少子化的挑战,有能力与意愿照顾寄养童的家庭慢慢减少,无疑也加剧政府招募年轻寄养家庭的困难,“再加上近几年有身心创伤的孩子比例增加,提高了照顾的困难度,”台湾世界展望会台北中心主任朱玉欣解释这也容易使年轻族群却步。
  • 屏东家扶中心寄养督导黄淑玲也补充,现代双薪家庭比例高,若寄养童身心有状况,寄养父母还得经常送孩子去医院治疗,恐难兼顾职场与育儿,这也是让年轻家庭加入意愿低落的因素之一。
  • 卫福部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共新增139户寄养家庭,共计有1,042户家庭提供寄养服务,
  • “但每年会有大概将近90至100户的家庭退休或离开,所以我们是希望每年至少要招募到500户寄养家庭,才有充足的安置资源去媒合最适切孩子生活的环境,”家扶基金会社会资源处传播组潘惠珍主任说。
  • “但这两年的招募情况,完全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提起招募话题,潘惠珍脸色略显无奈。
  • 寄养家庭的社会功能:照顾、保护与治疗--愿意加入的家庭愈来愈少,意味著需要安置的儿少能选择的“家”也愈来愈少。
  • 为什么寄养家庭如此重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早已点出答案,公约内容指出,儿少有权享有特别照顾及协助,且“家庭”是最有利于儿童人格充分、和谐发展的重要社会团体; 这也是为什么在儿少安置选择上,普遍希望以家庭式的照顾作为安置的优先选项。
  • 台北市社会局儿童及少年福利科叶俊郎科长补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与一个稳定的主要照顾者建立依附关系,“这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与人格形塑都有重大影响。”
  • 儿童福利联盟社工处资深主任李芳玲也解释,依附关系的建立更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并经由照顾者给他的回应,来认同、肯定自我。
  • “有很多孩子是因为被父母虐待才需要安置,孩子长期生活在暴力的情境下,对于家跟父母的概念,容易产生谬误的思维......我们想帮孩子找一个稳定的寄养家庭,是希望让孩子从中学习友善的家庭概念、健康的互动方式,”潘惠珍解释。
  • 姿昀便是最好的例子,她正是因为进入到寄养家庭,才理解跟家人“正常”互动的方式是什么,而不是不开心就喊著:“我要找舅舅来打你!”她也在寄养家庭里学会要怎么独立生活,以及礼貌的重要性,“寄养妈妈总是教我一些生活上很细节的小事,像是特别告诉我地要怎么扫才会干净,”姿昀说,寄养妈妈还教育她“礼貌重于一切”,“你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如果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没有礼貌,别人就会帮你贴上许多标语。”从简单的对他人问好、微笑,到好好做资源回收这些小事,都是有礼的一部分。
  • 除了照顾与保护外,寄养家庭更具有治疗功能,帮助儿少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修正偏差行为,同时也能陪伴具有身心状况的儿少定期至医院接受专业人士谘商辅导。
  • 寻找多种可能性,给孩子稳定的家--尽管寄养家庭具有种种优点,但仍不得不面回答残酷的现实命题:当寄养家庭减少,寄养服务可能面临断炊,该怎么办?
  • 措施1:放宽寄养家庭年龄上限--叶俊郎说明,考量到国人平均年龄增加、医疗条件不错,加上身体保养与各方面的生活品质不错的情况下,政府在“儿童及少年寄养家庭服务工作指引”中也放宽寄养家庭年龄上限为65岁的条件,让有意愿、身体状况也健康的高龄家庭经过审查,也可以继续担任寄养家庭,“寄养家庭的数量也不会下降的太快。”
  • 潘惠珍强调,照顾者的年龄不是问题,在媒合寄养童时也都会考量长辈的体力状况,目前家扶最资深的寄养爸爸即为86岁,虽然高龄容易有体力或教养问题,但社工都会提供专业协助,帮助爷奶寄养家庭一起照顾孩子。
  • 措施2:开放更多元的家庭型态投入寄养服务--为了增加寄养家庭户数,政府也释出善意,让除了双亲家庭以外的单亲或单身家庭,也有机会可以担任寄养家庭。
  • 现行的“儿童及少年寄养家庭服务工作指引”即将寄养家庭分为三类,分别为单亲、双亲寄养家庭及专业寄养家庭。
  • 单亲与双亲寄养家庭指的是申请人曾有或现有婚姻关系,且年满25岁以上,有稳定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良好也愿意偕同照顾,即可提出申请,且不限于性别,换句话说,同志家庭也有机会可以申请;专业寄养家庭指的则是具有社工、保母或幼教背景的专业人员,即使未婚未育,也可提出申请。
  • 然而详细的寄养服务办法由各县市地方主管机关依职权订定,换句话说不同县市可能有不同的申请条件,因此有意愿成为寄养家庭,但不具保母、幼教等专业背景的单身人士,仍有机会可以成为寄养家庭,例如台北市、屏东县即开放单身未婚的族群申请。
  • 措施3:强化前端寄养服务宣导,增强后勤支持系统--招募到寄养家庭很重要,稳定既有的寄养家庭数量也很重要。
  • 社家署委由家扶基金会制作的“109年度儿童少年家庭寄养服务工作成果报告”显示,2020年共有175户退出寄养家庭,退出户数创下近10年新高。
  • 追究原因潘惠珍解释,除了退休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寄养家庭倦怠、无力照顾孩子,“有些家庭抱著想做善事的心情进来,当发现照顾寄养童的实际状况却跟他们的想像落差很大时,就容易退出。”
  • 为了避免流失寄养家庭,除了在前端的招募说明时,就让有意成为寄养家庭的人更清楚照顾寄养童的挑战与难题;在后端社福团体也加强后勤支持系统,偕同寄养家庭一起照顾寄养童。
  • “以前是一个家庭照顾一个寄养童,现在是一整个团队照顾一个寄养童,”黄淑玲说。
  • 尤其根据“109年度儿童少年家庭寄养服务工作成果报告”显示,有4成的儿少具有身心症状,寄养家庭照顾的困难度持续提高,需要搭配社工、医疗团队一起照顾和治疗寄养童。
  • 黄淑玲指出团队作战非常重要,一旦后勤支援没有跟上,寄养家庭照顾负担愈来愈重,就可能萌生退出的想法。
  • 因此这几年社福团体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服务,如寄养家庭喘息服务、联谊活动、自我照顾或疗愈相关课程,“若孩子需要医疗接送或是课业辅导,展望会也都有志工团队可以即时帮忙,”朱玉欣说。
  • 措施4:加速多元照顾模式的发展,增加团体家庭、安置机构“类家庭化”--为呼应儿童权利公约“以家庭为照顾原则”的精神,过去几年台湾的机构安置服务也逐渐转型朝向“小家化”或“类家庭”发展。
  • 而今因著寄养家庭不足,这样的转型变的更迫切,也加速了转型的速度。
  • 卫福部社会及家庭署儿少福利组安置机构科王秀谊科长指出,为因应不同儿少的个别需求,因此在安置照顾上,也要发展出较有弹性的服务规划,让每一名孩子都可以被妥适照顾。
  • 团体家庭便是其中一项兼具家庭功能与弹性照顾的安置服务。
  • 叶俊郎说明团体家庭很类似一般家庭型态,保育员跟安置儿少会一同居住在某个家庭式公寓中,“例如说3房一厅的这种公寓,生活型态就很像一般家庭,不像机构有规定的作息时间,而且保育员照顾的比例是1比1,生辅员虽然会轮班,但不会换来换去,这样也有助于孩子建立依附关系。”
  • 叶俊郎表示台北市目前有4个团体家庭,每个受托单位会承接2户团体家庭,现阶段共安置23名儿少,“如果寄养童的身心状况比较严重,也可以将孩子转到团体家庭,作为一个中继的安置,”如此一来也可减轻寄养家庭照顾上的负担。
  • 朱玉欣也提到过往看中“集中管理”安置机构也早已开始转型,“以往是一大群人住在一起,大家按表操课团体生活,保育员也来来去去,没有家的感觉,但其实很多机构已经朝向‘类家庭’发展,在床位跟照顾比例上尽量调整为近似于一般家庭成员的比例,例如你可能就固定跟5到6个人一起同住、生活,虽然你还是在机构生活,但环境上有类似于‘家’的氛围。”
  • “但我们还是要持续号召年轻族群来加入寄养服务,”潘惠珍说。她强调,寄养家庭仍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
  • “寄养家庭可以让孩子知道稳定的家庭样貌是什么,知道家人的相处和互动该是什么样子,招募很困难,但我们还是要继续,” [1]

认识“收养”“寄养”“认养”的不同

  • 收养又称领养,是非具直系亲子血缘的双方透过法律认可建立形同血缘的亲子关系,替儿童寻找一个永久家庭;此外继亲家庭亦需透过法定收养程序方能取得法定之监护权与亲权,具备名符其实的亲子关系。
  • 寄养是当原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生父母因严重疏忽或虐待等因素不适宜教养子女,短期内无法照顾孩子的状况下,借由社工专业提供孩子一个短期的替代性家庭照顾服务,将孩子安置在其他较适合的家庭中,待原生家庭解决问题后,孩子就能重回自己的家。
  • 认养是一种定期的金钱赞助方式,通常透过具公信力的社会福利机构捐款,协助贫苦无助的孩子得以维持温饱或求学等,认养人可以藉著写信或探访与孩子建立关系,但不直接抚养亦无须法律认可。
  • 认领是指生父母无婚姻关系,为确认所生子女与生父之亲子关系的手续。  [2]
  • 寄养--另种说明:透过社工员之协助,提供孩子一个短期的替代性家庭照顾,将孩子暂时安置在政府核可的寄养家庭中。
    • 是当儿童的原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亲生父母因严重疏忽或虐待等因素暂时不适宜教养子女,等问题解决或改善,孩子就能重回自己原来的家庭。
  • 收养(又称领养)--另种说明:是非(直系)血亲的双方,经过法律认可的过程,建立亲子关系。
    • 使原生家庭无能力抚养的孩子能在安定、永久的家庭中长大,同时也让想要孩子的人满足当父母的愿望。
  • 认养--另种说明:是一种定期的赞助方式,由某些社会福利机构征求社会善心人士,对孤苦孩童透过经济补助来协助孩子。
    • 认养人可以藉著写信或探访与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关怀,但双方是没有法定亲子关系的。

参考来源

  1. 黄怡菁. 寄养家庭缺新血,孩子的下一个家在哪里?. 亲子天下. 2022-01-05 [2022-08-28] (中文). 
  2. 什么是“收养”?它与“寄养”、“认养”、“认领”有何不同?. 社家署. 2014-02-25 [2022-08-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