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对比语言学 |
对比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简介
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叫对比语言学。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用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还有人对不同语言的标点符号系统进行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比语言学越来越得到各国科学家和学者的重视。英语中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studies和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三个名称经常相互替代使用。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个名称的含义基本一样,但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更正规的名称。有些语言学家使用三个名称时,其含义又有差别。contrastive analysis使用较早,是从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研究中产生的,它是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较多地指应用性对比研究,而contrastive studies则兼含具体的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仅是一般情况,我们在阅读英语的对比语言学文献中还应注意作者对这三个名称的区别作用。
评价
国内的英汉对比研究早期的有严复的《英文汉诂》,这个时期还有马建忠、黎锦熙、赵元任、王力和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赵元任1933年就发表了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with American Variants)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后来又出版了《国语入门》、《语言问题》、《汉语口语语法》和《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他总结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的科学结论。”吕叔湘1942年出版《中国文法要略》,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晴式的比较”。1947年出版了《中国人学英语》,他在序言中说:“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1977年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法专业的3名硕士生(陈平、廖秋忠、王菊泉),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吕叔湘为《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题词:“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何以有这些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题词高屋建瓴地为这个学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成了学者反复引用的名言。现在我国对比语言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许余龙、潘文国、王菊泉、刘重德、杨自俭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