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封号

来自 今日头条网 的图片

封号是帝王、君主封授爵号称号。 在中国,封号最初自周朝开始,直至清王朝伴随整个中国封建及帝制社会的始终;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封号 [1]

拼音 fēng hào

词性 名次,动词

注音 ㄈㄥ ㄏㄠˋ

女性贵族

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没有"名字"。各类史料、文书、墓志、档案甚至艺术作品中,仅以姓氏称呼女性。实际上,中国古代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有机会取名。上层社会的女性,亦如男性,会取表字、号等。只是相对男性,女性的名字并不对外公开使用,仅以父姓或夫姓称呼。

现代艺术作品中,在涉及历史人物时,尤其是有封号的命妇时,会以她们的封号做为本名。实际上,在避讳的传统下,政府在册封时不会使用受封者的名字做为他们的封号。以唐朝皇女太平公主为例,当代各类电视剧中她以"太平"、"平儿"为名。《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帝公主》中记录的唐朝公主,大部分没有提及公主的名字。但在各位公主的墓志和其它史料,则显示除了正式的名字外,她们还拥有表字、号。

一些被各类文艺作品反复描绘的而没有留下名字的古代女性,有可能形成一个杜撰、又受到认可并广泛使用的名字。如汉武帝的陈皇后称陈阿娇,唐高宗的宠妃贺兰氏称贺兰敏月,杨贵妃的堂姐虢国夫人称杨玉瑶,唐德宗母睿真皇后称沈珍珠,朱元璋发妻马皇后称马秀英。

嫔妃封号

古代封建时期,较高等级的人物受封之后都有"封号",如明太祖宁妃的封号是"宁",宣统帝时端康皇贵妃(原光绪帝瑾妃)的封号是"端康",唐朝的黄国公李霭的封号是"黄",等等,不胜枚举。接受封号表示接受御封并有正式地位。

所以皇室里的后妃一般是冠以姓氏,而不像电视剧中所说用名字,一般有名字的女子的名讳是不可以随便乱叫的,例如:某妃名字:倩舒,姓氏薛:则不可能是叫倩妃或舒妃,一般就称薛妃。

而我们所看到那些成"彤妃""懿妃""淑妃"那些其实不是她们的名字,而是皇帝赐予的封号比如说"柔"字"婉"字作为她们的封号,这是很大的荣誉,封号是不可以与名字相冲的。

在古代后妃封号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皇帝钦定的,如皇后以及清朝的皇贵妃的封号,还有太后、太妃们的封号,通常情况下,她们的封号由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组成;另一种情况是妃、嫔等级制度中固有的名号,也属于"封号"。像唐初的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四个固有皇妃等级的封号(同时也是名号)分别是"贵""淑""德""贤"。显然,第一种情况的封号比第二种要尊贵得多。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已经享有名号的妃嫔有什么值得表彰的功绩,皇帝是可以赐给她们钦定封号,让她们同时拥有两个封号。对于古代的女子们来说,同时拥有两个封号是莫大的殊荣。

入宫的妇女被封为贵人、嫔妃后,为相互区别,便在其级别前冠以一个美好的字,连在一起作为封号,从皇太后到太监都可以唤唤。清朝宫廷的嫔妃分为皇贵妃、贵妃、妃、嫔及贵人、常在、答应等级。为表彰或相互区别等原因,在给妇女们封位以后,要在位前加号,这些号一般都很美,带有女性的特点,如珍、贞、瑾、淑等,所以看起来极像女性的名字。

古代官职

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