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藤(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青藤,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orbiculatus(L.)DC.的莖。具有祛風除濕,調氣止痛,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痛,腹痛,水腫,淋證。[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青藤
漢語拼音:Xiǎo Qīnɡ Ténɡ
別名:青藤香、馬哥囉、小一支箭、過山龍、股藤、家同藤、野牽牛、毛風藤、石板藤、老鼠藤、風藤、小股藤、牛串子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祛風除濕,調氣止痛,利水消腫
主治: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痛,腹痛,水腫,淋證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小青藤
拼音名:Xiǎo Qīnɡ Ténɡ
別名: 青藤香、馬哥羅、小一支箭、過山龍、股藤、家同藤、野牽牛、毛風藤、石板藤、老鼠藤、風藤、小股藤、牛串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cculus orbiculatus(L.)DC.[C.trilobus(Thunb.)DC.C.sarmentosus(Lour.)Diels]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L.)DC.的莖。
採收和儲藏
秋、冬季採收,除去雜質,刮去粗皮,洗淨,切段,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 1.生于山坡、灌叢、林緣、路邊或疏林中。
- 2.生長環境與木防己相同。
資源分布
- 1.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遼寧、陝西等地,尤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常見。
原形態
- 1.木防己:木質藤本。嫩枝密被柔毛,老枝近於無毛,表面具直線紋。單葉互生;葉柄長1-3cm,被白色柔毛;葉片紙質至近革質,形狀變異極大,線狀披針形至闊卵狀近圓形、狹橢圓形至近圓形、倒披針形至倒心形,有時卵狀心形,長3-8cm,少數超過10cm,寬1.5-5cm,先端漸尖、急尖或鈍而有小凸尖,有時微缺或2裂,基部楔形、圓或心形,邊全緣或3裂,有時掌狀5裂,兩面被密柔毛至疏柔毛,有時兩面近無毛。聚傘花序單中或作圓錐花序式排列,腋生或頂生,長達10cm或更長,被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淡黃色;萼片6,無毛,外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2mm,內輪闊橢圓形,長達2.5mm;花瓣6,倒披針狀氏圓形,先端2裂,基部兩側有耳,並內折,長1-2mm;雄蕊6,較花瓣短;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相似;退化雄蕊6,微小;心皮6。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紫紅色或藍黑色,長7-8mm。花期5-8月,果期8-10月。
- 2.毛木防己: 本變種與木防己相似,主要區別點是:毛木防己的萼片背面被白色柔毛。
化學成分
木防己莖含木防己鹼(trilobine)及異木防己鹼(isotrilobine)。葉含木防己里定鹼(cocculolidine)和異波爾定鹼(isoboldine)。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調氣止痛;利水消腫。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痛;腹痛;水腫;淋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2]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論述
- 1、《貴州民間藥物》:「全草,驅風寒,除濕,調氣。」
- 2、《雲南中草藥》:「祛風除濕,止痛。主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骨折。」
- 3、《四川常用中草藥》:「能祛風除濕,消腫。治風濕麻痹,痰濕流注,腳膝瘙癢,胃痛,發痧,氣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 1、治筋骨疼痛:(木防己)莖12-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2、治淋病:(木防己)莖15-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