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尺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尺蛾

中文名:尺蛾

拉丁学名:Geometridae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鳞翅目

:尺蛾科

英文名:geometrid moth


尺蛾为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为世界性分布的大蛾,包括地毯尺蛾、凤蛾、蛾纹尺蛾、翡翠蛾等。其幼虫称为尺蠖(measuring worm),故成虫或称尺蠖蛾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尺蛾

拉丁学名:Geometridae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鳞翅目

:尺蛾科

英文名:geometrid moth

尺蛾

尺蛾体细长,翅宽,形似枯叶,常落在颜色与其翅色一致的环境中;某些种类具显著的花纹,是为警戒色;有的种类的雌虫无翅,如冬尺蛾(Operophtera brumata)。用醋栗尺蛾(Abraxas grossulariata)进行研究,导致性连锁特征(即由性染色体基因决定的遗传特征)的发现。桦尺蛾(Biston betularia, 胡椒尺蛾)的黑色型用以研究工业黑化。

尺蛾类幼虫仅有2对腹足(含尾足),爬行时弯腰造桥,故又名步曲、造桥虫

发生危害较普遍的有丝木槿金星尺蛾、大造桥虫国槐尺蛾等,以幼虫取食危害各种林木、果树、茶叶等的叶片和嫩芽。

形态特征

尺蛾雌雄相似分布范围广,体触角丝状,长度约为前翅。复眼圆形,其有斑点。口器发达,下唇须长卵形,突出于头部两侧。前翅亚基线及中横线深褐色,近前线处均向外缘转急弯。亚外线,由紧密排列的形斑块组成,脉间消失,近前线处成斑块,其外侧近顶角处有方形斑块。项角浅黄褐色,其下方有1个深色的三角形斑块。后翅亚基线不明显,中横线及亚外线线均近弧状,深褐色,在几天内就可将叶片全部吃光。 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扩散,或借助胸足和2对腹足作弓形运动。老熟幼虫已完全丧失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掉落地面。1龄幼虫的耐饥力,在平均气温为29℃时只有1天。 幼虫体背出现幼虫即已老熟,老熟幼虫大多于白天离村入土化蛹。化蛹场所通常都在树冠投影范围内,以树冠东南向最多。在有适宜化蛹场所条件,离树干最远不超过。幼虫入土深度一般为少数可。多在篱下,墙报浮士中化蛹。在地面也能化蛹,但成活率极低。 成虫多于傍晚羽化,羽化后即,雌虫一生交尾1次,少数也有2次的。风飘散,或借助胸足和两对腹足的攀附,在树运动;老熟幼虫已完全失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自树冠掉落地面,全身紧贴地面动。交尾一般在夜间,历时0.5-6小时,一遇惊扰即迅速分开。成虫产卵量与补充营养显著呈正相关:成虫羽化后即有35%左右的卵粒已发育成熟,即使不给任何食物,这些卵都可以顺利产出水喂饲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分别比绝食者增加1.5-3倍。在自然界,成虫取食花蜜。每雌产卵量均为0粒。成虫寿命依气温而异,雄虫越冬蛹。[1]


种类

1、丝木槿金星尺蛾(Calospios suspectaWarren)又名大叶黄杨尺蛾,华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丝木槿、大叶黄杨、榆等,其中以大叶黄杨危害严重。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33mm,翅白色,有淡灰色和褐色斑纹,其中外横线呈一行淡灰色斑,上端分岔,下端有一黄褐色大斑,翅基有一深褐色、灰色花斑,腹部金黄色,又由黑色组成的条纹7~9行。卵椭圆形初黄绿色,后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3mm左右,体黑色,前胸黄色,上有方形黑斑5个。蛹棕褐色,纺锤形,长13~15 mm。

(2)生活习性北京1年2代,浙江地区1年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5月成虫羽化,卵多产于叶背、枝干及缝隙,初孵幼虫常集结危害,啃食叶肉,3龄后食成缺刻,3~4代幼虫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入土化蛹越冬。

2、大造桥虫(Ascotis selemaria Schiffermuller et Denis) 又名尺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为要危害锦葵、蔷薇、月季、菊花、一串红、山茶花、扁桃、泡桐、香樟水杉、榆等植物,刺虫为间歇爆发性害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mm~20mm,体色变异很大,有黄白、淡黄、淡褐、浅灰褐色,翅上横纹和斑纹均为暗褐色,雌成虫触角细长,雄成虫値齿状,每节有丛毛中室斑纹的外圈有环,前后翅的4个星斑及内外线未暗褐色,及翅上各线及附近的窄带外,翅底面为白色,另有很多褐色小点,卵长椭圆形,长0.73mm, 宽0,4mm,青绿色,有深黑色,灰黄色斑纹。幼虫体长38~39mm,体色变化较大,由黄色至青白色,背线宽,淡青至青绿色,气门上线深绿色,气门下线黄色杂有黑色细纵线,气门下线只腹部末端淡黄绿色,第2、8腹节有2个较为明显的毛瘤,蛹长14mm,深褐色,有光泽尾端尖,有臀棘2枚。

(2)生活习性长江流域1年4~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份出现成虫,成虫白天潜伏于枝叶间或其他暗处,夜出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枝干、分枝及叶背等处。每雌产卵1000~2000粒,初孵幼虫吐丝随风飘荡。幼虫不太活跃,拟态性强,在被害植物形似枝条。5~10月间均可见幼虫危害,10~11月入土越冬。

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园林设计时注意增加植物多样性,形成乔木、灌木、花草多层结构;人工筑巢招引益鸟;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可减轻危害。在9月至次年4月底之前深翻灭蛹。平时人工挂除树皮缝隙间的卵块。利用成虫假死性,清晨人工扑打成虫。

2、灯光诱杀 利用频震式杀虫灯诱杀成虫。[2]


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每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或用Bt乳剂300~~500倍液喷雾。

4、化学防治在幼虫低龄阶段,虫株率小于5%时,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参考文献

相关视频

菜鸟认昆虫28 大斑豹纹尺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