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咏 ( 主持人)
原图链接
出生 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
国籍 苏联
别名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
职业 苏共领袖、政治家
知名于

苏共元老 《真理报》主编

苏联科学院院士
知名作品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共产主义ABC》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曾任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真理报》主编。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列宁逝世后,他同斯大林站在一起,在战胜“新反对派”和托季联盟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后由于和斯大林的政见分歧于1929年被解职和开除苏共。大清洗时1938年2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集团”进行公开审讯,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 ,法官乌尔利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1938年3月14日(一说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并被秘密枪决,年仅49岁。1988年布哈林被恢复名誉。

生平简介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苏联政治理论家、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

1888年10月9日(俄历9月27日)出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教员。在莫斯科第一中学时开始组织学生团体。他最终将成立的团体并入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主义派。

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与伊利亚·爱伦堡一起组织了斯拉德科夫壁纸工厂的罢工。1907年考入莫斯科大学。1909年和1920年两次被捕,但沙俄对政治犯比较宽松,布哈林逃亡国外。

1912年秋结识了列宁。同年冬天,迁居维也纳。1916年经挪威、丹麦秘密抵达美国。在纽约和托洛茨基(后被斯大林暗杀)、柯伦泰参与《新世界报》的编辑。

1917年从日本取道回国。

十月革命后,布哈林任《真理报》主编。1918年,布哈林坚决反对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与德国签订割让大量土地的《布列斯特和约》,坚持要把苏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到底。

1927年,布哈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8年,布哈林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布哈林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苏联的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1929年,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1年,布哈林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1934年任《消息报》主编。 1934年1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和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暗杀,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借此机会,开始了大清洗运动,原苏联军事委员会主席,苏联红军和红海军的缔造者,唯一能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列宁并驾齐驱的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和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先后被捕、被杀。布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他写了一封致未来党的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来,然后把信烧掉。在信中,布哈林为自己所受到的冤屈辩白,呼吁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37年,布哈林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1938年2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联盟阴谋集团”进行公开审讯。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布哈林被迫承认了这些强加于己的罪行。在没有证据、只有被告口供的情况下,法官乌尔利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1938年3月14日(一说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并被秘密枪决。1988年布哈林被恢复名誉。

主要著作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共产主义ABC》等。1937年11月12日,布哈林在狱中开始写作《岁月》一书,这是他的绝笔,直至临刑前中断,历时4个月,共约30万字。

布哈林以博学多才著称,著书绘画,样样不凡,一生著述颇丰,即使在身陷囹圄的岁月里仍然笔耕不辍。著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过渡时期的经济》(1920年);《共产主义ABC》(1921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1年)。著有长篇小说《一年四季》、《诗歌集》《哲学文集》、《社会主义和文化》,后一本书在当代被称之为“布哈林预言”,作者在书中对国家的未来作出了预测,书稿后来被人拿走,从此泥牛入海,只是在布哈林恢复名誉后才得以回到其女斯韦特兰娜手中。

布哈林是苏俄著名的共产党人,曾在共产国际工作,是以极端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布哈林被枪毙之时50岁,时在1938年。布哈林在牢狱之中留下了真切坦诚的文字,而这些文字也引起了一定的是是非非,经过一定的时间积淀之后,也都被平反昭雪,似乎冤情大白于天下了。但他所留下的文字、故事,也就是布哈林的《岁月》还是会不断地被后人解读、议论。

布哈林在政治上较成熟,也是被列宁高度赞许过的苏俄党内的理论家,是苏俄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局委员。他在列宁时期春风得意,位高权重,被列宁称之为是“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他曾长期担任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指导东方的革命,当然包括中国的革命,他在斯大林时期的前期也算顺风顺水,却与托洛茨基、季诺维涅夫、加米涅夫等苏俄的高层党内斗争中,游移彷徨在两者之间,最终遭到清洗淘汰,在1937年被开除党籍,罪名是参与暗杀基洛夫,在1938年被秘密枪决。布哈林在监狱之内的13个月内,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与逼供,但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平静回顾自己的一生,居然写出了大约3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这样的绝笔之作,不是政治上的自我辩解,不是在威压下的摇尾乞怜,不是在斯大林利诱下的自污名节,而完全是一部深受俄罗斯文学传统影响的可以与俄罗斯诸多大师的作品比肩而立毫不逊色的纯文学文本。

《岁月》布哈林的童年开始写起,深陷囹圄,念及生命来路故友亲朋,布哈林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虽然不算高贵但却充满快乐温馨的种种感人时光,在学校里当教员的父亲与当校长的连襟之间的分歧争斗,到边远外地做税务小官员之后与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处,父亲失业之后在两个叔叔家里寄人篱下等待找工作期间的心智成长,父亲终于有了一份工作之后的全家再次迁徙和自己的稳步成长,看似普通冗长的日子,但布哈林对各色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写自己人生观的形成娓娓道来,说到自己所读的书所见识的各种人物如莫里哀、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凯撒、海涅等都是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尤其是布哈林对诗歌的钟爱对理论的兴趣对宗教的质疑,更有布哈林渴望成为昆虫学家、作家的隐隐期待,对大自然风光的天才般的观察简直可以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的某些篇什相媲美。当然,《岁月》中也有时政分析形势观察,这样的局势把握都是高屋建瓴胸有全局。

《岁月》的格调洋溢着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性的礼赞、对生命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但这样的文本只能是一种残缺的文本,写到中学时代的布哈林就被处决了,如果说《岁月》是一部苏俄的《广陵散》,应该不算是一种夸张。

世纪冤案

布哈林冤案是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人一手策划、制造的冤案。因此,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以后,为布哈林平反的呼声日益高涨。1956年,召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题为《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他作为布哈林所称的“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勇敢地揭露了斯大林及其同伙所犯下的大量罪行。安娜·拉林娜经过近20年的流放生活,从劳改营返回莫斯科,她将布哈林给党代表大会的信默写下来,交给了苏共中央。赫鲁晓夫本来准备为布哈林平反,但是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急忙飞到莫斯科,要求赫鲁晓夫不要匆忙给布哈林平反,因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使法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降,减少了一半党员,如果为布哈林平反,法共将面临解体。于是,为布哈林平反一事就被搁置起来。据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回忆,他父亲1964年下台后,对当年没有顶住压力为布哈林平反,感到十分后悔。时间到了1978年,布哈林遇害已经40年了。布哈林的儿子尤里·拉林写信给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恩里科·贝林格,呼吁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布哈林平反。贝林格将拉林的信转给了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罗素基金会征集了许多科学家、学者的签名,向苏联当局公开呼吁为布哈林平反。当时,布哈林案件的同案人大多数已经获得平反,给布哈林定罪的法律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苏联正处于历史上的“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之流是不会为布哈林平反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为了摆脱困境,立即着手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许多历史学家、学者和普通民众要求填补“历史空白点”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娜·拉林娜和尤里·拉林公开发出呼吁。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做出决定,宣布以布哈林、李可夫为首20人的“反党集团”无罪。包括布哈林指使卡普兰暗杀列宁在内的所有不实之词被推翻,布哈林冤案终于获得平反。安娜·拉林娜终于等到了“滔天罪恶的乌云”被驱散的那一天,经过50年的岁月,她已经由25岁的少妇变成了75岁的老人。从1988年6月21

日起,布哈林的党籍得到恢复,从当年5月10日起,他的苏联科学院院士称号也得到恢复。在布哈林案件平反前后,苏联最高法院先后为1936年8月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案平反,宣布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无罪,为1937年1月“皮达可夫──拉狄克反苏平行总部”案平反,宣布苏共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等人无罪,为1937年“反苏托洛茨基军事组织”案平反,宣布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8人无罪,为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平反,宣布苏德战争期间领导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苏共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等人无罪。十月革命和苏联红军的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因为在30年代、40年代流亡国外,没有被当时的苏联法院判刑,所以不在苏联最高法院的平反之列。

在为亲爱的丈夫布哈林恢复名誉八年之后,安娜·拉林娜于1996年2月24日在莫斯科与世长辞,享年83岁。她在布哈林受到批判和迫害时,勇敢地嫁给了他,并且忍受屈辱,活了下来,为布哈林恢复名誉奋斗了30多年,深受人们尊敬。布哈林的儿子尤里·拉林是一位画家。

布哈林与中国革命

布哈林不仅对于欧洲和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四后,布哈林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著作是他与普列澳布拉任斯基合作完成的《共产主义ABC》,可以说,这影响了一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还提到了这一著作对他的影响。1928年,当时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的布哈林对于中共六大政治报告和决议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