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采哲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采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人物經歷

1900年8月23日,一顆攪動世界和自己的騷動不安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此人就是日後震世駭俗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 2000年8月23日,是尼采逝世100周年,希臘哲人說:有人是死後方生。尼采生前的影響只局限在歐洲幾個小國不大的學術圈子裡,因此尼采總是抱怨世人不理解他的哲學,他

不無遺憾卻又頗為自負地說: 到了2003年世人才能理解他的學說的魅力和震顫力。 世人的對新學說的耐力和抵抗力大大超過了尼采的想像,在他撒手人寰後不久,他的學說和震世駭俗的口號,如「重估一切價值」、「上帝死了」就不脛而走,「一個幽靈,一個尼采的幽靈不僅在歐洲遊蕩,而且跨越大洋在亞洲和古老的中國遊蕩,至今魂不守舍,在世紀長河裡遊蕩。」在一個世紀漫長的歲月里,對尼采的毀譽也隨着紛紜的戰火和如火如荼的政治風雲而幾經沉浮。從歐洲第一個評說尼采思想的丹麥著名文學評論家喬治·勃蘭兌斯到德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爾·雅斯貝爾斯,從尼采摯愛的女友露·莎樂美到法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吉爾·德勒茲,都裹脅其中,難以自拔。

評價

一位大師這樣說:如果說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學的橋,那麼尼采則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橋。

尼采說偉人因為被人誤解方才成為偉人。尼采的生平及其學說被人歪曲誤解要超過尼采本人的想像力: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士兵經常在戰壕里捧讀的「聖經」就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法西斯的元兇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公開聲稱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兩次朝拜尼采檔案館並親自從私囊里拿錢向尼采檔案館捐款;墨索里尼致信給尼采的妹妹稱:「尼采是他最喜愛和最崇拜的哲學家」,並為尼采檔案館捐款。1945年蘇聯紅軍占領魏瑪,查封了尼采檔案館,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學說」。[1]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對尼采毀譽有加,大起大落。在納粹眼裡,尼采是軍國主義者、反猶太主義者;在自由主義者眼裡,尼采是個人至上主義者;在固守傳統人的眼裡,尼采是一個破壞者,他主張用錘子敲碎一切偶像和傳統;在虔誠的宗教人士眼裡,尼采是一個危險的離經叛道者;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說:尼采是最後一個形而上學者,傳統的形而上學在尼采那裡終結了。

誰為尼采學說披上法西斯主義的外衣,誰是製造尼采成為「法西斯聖人」的始作俑者?《尼采兄妹——一場德國悲劇》一書第一次詳細揭開了尼采被法西斯主義化的內幕,作者是美國著名尼采思想研究專家彼得斯,他不辭辛苦多次到德國各檔案館查閱尼采的所有檔案,經多方努力查閱了當時尚在冰封的尼采檔案館,並走訪尼採到過的所有地方,花了20餘年的時間才寫成此書。彼得斯用報告文學的書寫方式生動記述了尼采生平與戀情、寫作與發瘋,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如何乘尼采發瘋之際,利用、竄改、歪曲尼采及其思想,並極力和希特勒靠近,使尼采成為法西斯的「思想聖人」;為此,德國納粹報紙把伊麗莎白·尼采稱為「歐羅巴第一女性」,希特勒親臨她的葬禮並為她獻花致哀。[2]

該書在美國出版之後,影響甚大,多次再版;德國人對此書非常重視,特意購買德文版權,並請作者彼得斯親自譯成德文,中文版根據德文版譯出,並配上尼采及其妹妹的60餘幅珍貴圖片,很多照片在國內是首次發表。本書圖文並茂地展示、講述了尼采及其身後40多年所發生的鮮為人知、大悲大喜的傳奇故事。

1889年1月3日,尼採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他抱着馬哭了起來,然後昏倒了。尼采最終喪失了理智。

尼采主要著作

《悲劇的誕生》

主條目:悲劇的誕生 尼採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則改以《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嘗試」,之中尼采對他的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評論和檢討。

與啟蒙時期傳統中認為古希臘文明屬於高貴、單純、優雅,而宏偉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將古希臘文明描述為兩種獨特派系的不斷鬥爭—阿波羅派與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羅在尼采來看屬於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則上的個人主義),帶着其優雅、冷靜、以及對於外表美觀的重視,人得以立刻將其自身與樸實的自然界區隔開來。而狄俄倪索斯則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無人性,尼採在這裡也顯示了他受到叔本華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導人類創造力的概念所影響。尼采描述了在蘇格拉底之後阿波羅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並且提出德國浪漫主義(尤其以理察·瓦格納為代表)作為復興狄俄倪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歐洲的文化。

《悲劇的誕生》剛發表時受到了古典文字學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評。到了1886年尼采也對這本書抱持保留態度,將其稱為「一本難以忍受的書…寫的很糟糕、沉悶、讓人難堪、瘋狂。」

《不合時宜的考察》

在1873年開始撰寫、並於1876年完成的《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收集了四篇(原先計劃13篇)討論當時歐洲情況的論文,尤其是有關德國的文化。另外還有第五篇原標題為《我們文字學家》的論文要到尼采死後才被出版。

《大衛·斯特勞斯:自白者和作家》,1873年,攻擊神學家大衛·斯特勞斯(David Strauss)所著的《舊與新信仰:自白文》(1871),尼采以此作為當時德國社會思想的代表之一。他指出斯特勞斯的「新信仰」—依據歷史發展而設計出的一套普世制度,批評那是根基於對歷史的誤解之上成立的一套腐敗文化。尼采不但攻擊這本書,還攻擊斯特勞斯本人是庸俗的假文化代表。 《歷史對生命的利與弊》,1874年,突破「知識本身就是目的」的傳統看法,尼采提出另一套解讀歷史的方式,主張活着的人類生命才是主要的關注目標,並描述這種概念可以如何改善一個社會的健康。尼采也提出了一套對於古典人文主義原則的批評。尼採在批評歷史主義(認為人類是透過歷史而被創造的)的同時,也批評了認為人可以用客觀概念了解人類本身的主張,因為人之所以活在世上純粹就是因為被其主觀性所驅動。 《教育家叔本華》,1874年,討論以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復甦德國文化的可能性。尼采特別指出了叔本華思想中帶有的個人主義、正直、堅定以及快樂等人格,儘管叔本華也帶有明顯的悲觀主義。 《理察·瓦格納在拜魯特》,1876年,研究了理察·瓦格納的心理狀況,原先得出了較為負面的結論,而沒有反映出當時他與瓦格納之間的深厚友情,也因此尼采最初沒有將其發表,並在後來將其修改成較為正面的評價。儘管如此,這篇論文預見了尼采與瓦格納兩人在未來的衝突和分裂。

《人性,太人性的》

《人性,太人性的》一書的第一部分最初於1878年出版,尼採在1879年出版了增補的第二部分《各種看法和原則》,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陰影》。三個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靈魂之書》(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為名出版。這本書代表了尼采創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開端,拋棄了德國浪漫主義和瓦格納的影響,開始顯現出完全的實證主義的傾向。這個時期的寫作風格在於很少提出一套建設性的哲學體系,這些作品都是以數百條格言編匯而成,有時只有一句話,有時則長達一頁或兩頁之多。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揭發出許多錯誤的假設,而不是對這些假設提出解釋,雖然尼采也在許多論點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實證主義以及權力意志的概念作為解釋問題的手段,雖然權力意志的概念在這時還沒有發展成熟。

《曙光》

在《曙光:道德偏見之反思》(Morgenrö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1881年)一書中尼采減少了快樂主義在驅動人類行為上的重要性,並且改強調「對權力的感覺」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相對主義觀點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而他對於基督教的批評至此也發展成熟。尼採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格言都相當清楚、冷靜、並且都帶有一致的風格,尼采的這本書似乎是要呈現給讀者一種獨特的體驗,而不是試圖說服讀者接受任何的觀點。在後來幾本書里尼采會繼續將之中許多的概念發展成熟。

《快樂的科學》

主條目:快樂的科學 《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裡最龐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書,尼采繼續使用格言的風格寫作,這本書也包含了大量的詩詞,多過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本書的主題是頌揚生命的快樂,並且將美學的樂趣以一種輕鬆的哲學風格帶入生命中(這本書的書名是源於法國普羅旺斯的方言—代表着詩詞的藝術)。尼采提出了永恆輪迴的理論作為例子,純粹以一個人的生命來考量一個人應該要採取怎樣的行動。這與基督教傳統主張的死後生命—亦即人可以犧牲當前的快樂以換取未來的獎勵不同。不過,《快樂的科學》最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這個說法,這代表了尼采試圖以自然主義與美學取代宗教傳統的概念之一。

《……如是說》

主條目: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1883-1885年間完成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徵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終結和晚期作品的開端,這本書成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書中使用的寫作格式相當獨特,尼采使用了一種哲學小說風格的寫作方式,類似於新約聖經以及柏拉圖對話錄的風格,同時也相當類似於前蘇格拉底哲學作品裡的語調,經常以自然現象作為修辭和講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經常提及西方文學及哲學的各種傳統,解釋並討論這些傳統的問題。透過查拉圖斯特拉(瑣羅亞斯德教的創教先知)的角色作為媒介,由他四處進行哲學的演講,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種聽眾對於其哲學的反應。這些聽眾的反應(就如同其他的教育小說一般)就可以視為是對於查拉圖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學的評論。這些特色加上書中本身論點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質,最終使這本書獲得了閱讀大眾的青睞,但也使得這本書相當難以被學界分析(或許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也因此在哲學界一直不受學者的重視(尤其是英語國家的分析哲學傳統),要直到20世紀的後半期人們才對這本書以及尼采混合小說和哲學的獨特寫作風格產生廣泛興趣。尼採在這本書中正式提出了永恆輪迴的理論,並且第一次使用了「超人」(Übermensch)這個詞,尼採在之後所有的作品裡都使用了超人這個理論。

《善惡的彼岸》

主條目:善惡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惡的彼岸:未來哲學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於他的中期作品的風格。在這本書里尼采定義了真正的哲學應該具備的條件:想像力、自我主張、危險、創意、以及「價值的創造」—其他的他都認為是附帶的條件。從這裡出發尼采質疑了一些哲學傳統上的重要假設,例如許多哲學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識」、「知識」、「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評這些傳統概念是沒有足夠證據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尼採在書中提出了他對「生命的觀點」,並且認為那是「超越善與惡的」,否定了人類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隸道德說里尼采重新評價了稱霸西方哲學已久的人文主義傳統,他主張即使是對於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傷害,這也不見得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指摘的。尼採在這本書里貫徹了道德相對主義以及觀點主義的論點。

《道德譜系學》

主條目:道德譜系學 由三篇專文構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譜系學》(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書是尼採在進入混亂的1888年前的最後一本著作。每篇專文都專注於討論道德概念的發展以及傳統,尼采試着證明當代道德觀的最初起源根本沒有半點道德根據,殘酷的權力鬥爭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與其他作品相較,這本書在寫作形式和語調上都較為傾向哲學論述的風格,也因此這本書成為哲學界對於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來源。

在第一篇專文中尼采將基督教的道德觀追溯至那個被他稱為「奴隸藉由道德造反」的時期,他描述了位居社會底層的成員對於那些強大、富有而高貴的上層成員的「怨恨」。貴族成員們是以「好/壞」作為價值的區分標準,認為他們在社會中所占的優勢證明了他們自身的優越,並且藐視那些底層的成員。而奴隸們則發現他們無法面對自己被強者征服的事實,於是構思出了一套「想像的復仇」,將那些強者描述為「惡」、並將他們自身描述為「善」,也因此建構出了基督教的道德觀,透過這套道德觀,無能而軟弱的成員才有資格住在地球上。在第二篇專文中尼采則描述了在這套道德觀浮現前的社會的景象(他將之稱為「傳統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傷害人的權利來自於一個人的能力,就如同動物也有記憶和進行承諾的能力一般,違背承諾者會遭致的懲罰就是被施加暴力傷害。也因此,依據尼采的說法,施加懲罰的傳統並不是來自於任何道德目標或理論。「壞的結果」也是在道德觀浮現前的社會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處遊蕩和進行劫掠,他所帶有的暴力的動物本性便會轉而發泄至自己身上。在第三篇專文里尼采則討論到了基督教道德觀里所呈現的「完美的禁慾者」的概念,尼采主張埋藏在這個禁慾概念之後的只不過是一連串可笑而又沒有根據的迷信,即使在現代社會,這些迷信仍然企圖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敗人類。

《瓦格納事件》

主條目:瓦格納事件 《瓦格納事件:一個音樂家的問題》是尼採在1888年出版的第一本書,1888年是尼采創作的高峰期、但也是他發瘋前最後一年。在這本書里尼采規模空前而毫無節制的攻擊理查·瓦格納,他承認瓦格納的作品是極為傑出的音樂成就,但他批評那只不過是文化衰退和虛無主義的產物,也因此只是象徵了軟弱無能。這本書顯示了尼采也是一個相當犀利的音樂評論家,並且也替他後來在對藝術本質、及藝術在人類未來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了基礎。

《偶像的黃昏》

主條目:偶像的黃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黃昏:如何以一支鐵槌進行哲學思考》(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極具爭議性的一本書,書名是取自瓦格納的同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中第四部「諸神的黃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這本篇幅不多的書里,尼采重新提出並且總結了對於許多主要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學家)的批評。他在「蘇格拉底的問題」這個章節里指出沒有人可以計算生命的價值為何,任何試圖計算人命價值的人都只是證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傾向。他認為在蘇格拉底之後的哲學發展都是「墮落的」,因為那些哲學家們企圖以辯證法作為自我辯護的工具,而傳統思想的權威則被毀滅了。他也批評當時的德國文化相當單純而幼稚,並且批評了許多主要的法國、英國、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與這些墮落文化的代表相對照的另一方,則是尼采所提出的凱薩、拿破崙、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臘時期的詭辯家們,尼采認為後者比起前者要來的健康而強壯多了。這本書的最後告訴讀者們尼采正在進行一項重新評價所有人類價值觀的重要計劃,並且提及古羅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來看要比古希臘高得多了。

《反基督》

主條目:反基督 (書籍) 《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尼採在這本書中對基督教的道德觀發起了論戰式的批判攻勢,後來世人將尼采視為是反基督教的狂熱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於這本書。在這本書里尼採集結了他在之前的作品裡對於基督教的各種批評,但改以一種諷刺的寫作風格表達他對於基督教倫理中奴隸道德腐敗了高尚的古羅馬道德的噁心和痛恨。

他舉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書保羅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軍,認為那些都屬於奴隸道德中的怨恨,認為基督教企圖鼓吹軟弱和不健康以犧牲掉那些更強壯的道德。「上帝愛世人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世人要相信他;誰不相信這愛,他就給誰投去凶神惡煞似的眼神,以示威脅」!在這樣極端的批判風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評耶穌基督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徵,這本書也因此拋棄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對而言較為中立(雖然仍都很激動)的分析風格,轉而採取全然事實的論戰風格批判。尼采並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來:重新評價所有的價值觀。 例如, 尼采指出: . . . . . . ' 4. 上帝存在的條件 : 「要是沒有聰明人,上帝本身也不能存在。」路德說過此話,說得在理;然而,「沒有愚人,上帝更不能存在。」這句話,善良的路德沒有說過! 血的真理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個教徒在他的神學論調被駁倒時,便會說這樣的話作為掩護︰「信教畢竟是件德行的事!」 殊不知在基督教最完美的時期,卻有慘無人道的宗教裁決所、殺人如麻的十字軍,這些都表明了, 用血來寫教義的殘酷性,而教義中地獄的信仰,更是一種不道德的信念。 ——尼采 , 反基督

《瞧!這個人》

主條目:瞧!這個人 尼採在1888年出版的《瞧!這個人》(Ecce Homo)是一本風格極為獨特的自傳,有些章節的名稱甚至是「為什麼我這麼有智慧」、「為什麼我這麼聰明」、「為什麼我寫出這麼好的書」。自傳中記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學思想的發展經歷,而不是尼采個人的生平。書中凸顯了尼採在研究各種哲學傳統上的計劃,但較少提起他對於哲學與文學之分裂的理論,以及哲學與個人特質、身體和心靈之間的衝突。尼采試着將許多他的哲學思想與他的身體外貌相連結,他偶而還會刻意以極為謙虛的評論描述自己,甚至呈現出半開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筆風(這同時也是諷刺蘇格拉底的謙虛)。在描述完自己後,尼采宣稱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經呈現在他身上了(包括了父親的早逝以及奇差無比的視力—用以證明他的逆來順受),他也短暫的評論了他所有的作品。最後一個章節則名為「為什麼我是一個宿命」,尼採在書的結尾告訴讀者,「永恆輪迴」以及「對所有價值觀的重新評價」是他哲學研究的中心。 《尼采反對瓦格納》 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對瓦格納:來自一個心理學家的檔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錄了一系列尼採在1878至1887年間撰寫的有關瓦格納及其音樂的評論。這些文件說明了尼采與瓦格納之間在美學上的差異,並且記述了瓦格納的音樂如何逐漸的遭到基督教、雅利安人種至上主義、以及反猶太主義的腐化。

未出版的筆記

主條目:權力意志 (書籍) 長年下來,尼采寫下了大量的文稿和筆記,尤其是記述了他的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在尼采死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成為這些檔案的合法繼承人,她將這些文稿編匯後以《權力意志》為名出版。

後來的研究發現伊麗莎白對這本書動了許多手腳,包括極為選擇性的挑選文稿、擅改段落的排序,因此當前主流的學界認為由伊麗莎白編匯的這本書屬於修正主義的篡改版本,只不過是她以哥哥的作品為媒介夾帶自己的政治觀點罷了,尼採在世時一直極為厭惡自己的文稿遭到這樣的篡改。除此之外,伊麗莎白在日後進一步篡改了哥哥的作品以迎合納粹的思想,這些紀錄都證明了尼采後來被與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畫上等號有可能是伊麗莎白篡改造成的後果。

到了1960年代,學者Mazzino Montinari和Giorgio Colli出版了第一本經過詳細重新檢驗和整理的尼采筆記本,將尼采的文稿依據時間先後排序(伊麗莎白和彼得·加斯特是以主題分類,還擅自加上標題、剪貼段落,甚至加上其他作家的文件而沒有註明,誤導讀者認為那是尼采的文筆),這個版本接着也被翻譯為各種語言出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