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水松石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水松石格

 

 

 

山水松石格》的作者旧说认为是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云:“梁元帝云: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这正是《山水松石格》中的句子。可见北宋人亦认为作者为梁元帝。

作者及年代

能见到载有《山水松石格》文章较早版本是明代王袯《书画传习录》。

影响

就写作技巧来讲,《山水松石格》不能算作好文章,他不过是一篇零零碎碎的口诀而已。但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对后世山水发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格高而思逸'的首次提出,在绘画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山水画论。传为南朝粱萧绎。一卷。约550年。载《画苑补益》、《画学心印》、《书画谱》、《中国画学全史》、《美术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主要阐述山水画的总体与细部的关系,凡风格精神、笔墨色彩、构图布置、山水技法等都有精辟的说明,对景物布置、远近比例、建筑人物、点缀鸟兽也有精当的见解。主张“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格高而思逸”“笔妙而墨精”;提出“设粉壁运神情”,“路广石隔,天遥鸟征”的透视学观点和“炎绯寒碧”、“高墨犹绿,下墨犹赪”色彩知识,及对自然景候的观察“秋毛冬骨,夏阴春英”。还提出“造化为灵”、“幽趣”、“芳情”等绘画理论观点。为中国山水画理论及技法经验的重要著作。

原文

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

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

由是设粉壁、运神情。素屏连隅,山脉溅渹。首尾相映,项腹相迎。丈尺分寸,约有常程。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条,便同文字。(原缺十字)。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冂。裒茂林之幽趣,割杂草之芳情。泉源至曲,雾破山明。精蓝观宇,桥杓关城,人行犬吠,兽走禽惊。高墨犹绿,下墨犹赪。水因断而流远,云欲坠而霞轻。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难于弟兄。路广石隔,天遥鸟征。云中树石宜先点,石上枝柯末后成。高岭最嫌邻刻石,远山大忌学图经。 审问既然传笔法,秘之勿泄于户庭。

全译

天地只是闲名,造化赋予了它们灵气。

应以奇巧的体势去表现山水松石的纵横体貌。有的人品高洁而画思雅逸,确实是笔致高妙而墨法精微。 于是准备好用白粉刷过底子的画璧,立意构思,在宽阔的粉壁上画连绵的山脉、渹渹飞溅的瀑布。(画面的)首尾(即前后)要相互映衬,项腹(即中部)要互相呼应。画中景物应遵循一定的大小比例。树、石、云、水,均没有固定的形状。树木有的要画得大,有的要画得小,有的要簇成树丛,有的要排列有序,有的要孤立无偶,有的要平正整齐。

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曲直有态,有的耸峙,有的挺拔,有的凌越,有的亭立。忽然(随风)起伏招展的柔嫩枝条,要画得像笔致多变的书法文字。(原阙十字)。有的(树木)既难以用破墨法(以水破墨而分浓淡阴阳)去表现,体致、朝向又与金碧(或青绿)树木画法异趣。隐约间半堵画壁,高处仿佛潜没于冥茫苍穹,(山峰)上部如剑一般直插空中,而下部如坑一样深陷地下。秋景萧瑟,冬景骨立,夏景浓荫,春景花簇。绯红色让人感到炎热,碧绿色让人感到寒冷,太阳让人感到温暖,星辰让人感到清凉。巨松沁出水气,弥漫四周。裒集丰茂林木的深幽风致,割舍参差杂草的芬芳情趣。泉源曲折而委婉有致,浓雾渐散而山岳愈显。寺院道观,桥梁关城。

人行引来犬吠,兽奔惊飞禽鸟。(画面中)物象阳面(即受光面)的墨色略带绿意,而阴面(即背光面)的墨色微有红味。水流因被(其它物象)隔断而显得更加渺远,云雾因摇摇欲坠而更衬托出霞光的轻盈。桂树不可画得如胡越(地名)那样太过疏远,松树不能画得像兄弟那样太过亲密。要表现出道路的广阔,可用石头隔断;欲表现出天空的辽阔,可用飞鸟远征。云烟中的树石应先行点出,石头上的枝柯应最后补上。高高的山岭最不应该画得与石刻邻近,遥远的山脉最忌讳画得像地图一样清晰。

在详细寻问下既然传授了这些画山水松石的笔法,请千万不要将它泄露出去。[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