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壩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崔家壩鎮地處湖北省恩施市東北方,集鎮距恩施城區68公里。下轄崔壩、南里渡、鋪子房、鴉鵲水、茅田坪、斑竹園、崔壩、水淌、香爐壩、大地龍、公龍壩、水田壩、劉家河等11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人口40444人(2017年)。國土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4877畝,林地面積100117畝。屬恩施市三個建制鎮之一。「318」國道貫穿全境20公里,在建的滬蓉西高速公路經過境內19.7公里,是恩施市重要的邊貿口子鎮。[1]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的崔家壩鎮人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搶抓機遇,艱苦奮鬥,較好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到2005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億元,財政收入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0元,處於全市農村中上游水平,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旺盛的發展態勢。
中文名稱:崔家壩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湖北省恩施市
下轄地區:11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
電話區號:0718
面 積:222.77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40444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鄂Q
主要民族:土家族、苗族
概況
恩施市轄鎮。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40444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佳興路。
沿革
鎮因駐地而得名。相傳明朝時一崔姓人氏舉家來此,後來逐漸強盛,遂將原地名秦家壩改名為崔家壩。1949年11月屬鴉鵲區。1952年改鴉鵲區為第八區。1958年改為鴉鵲公社。1961年改為鴉鵲區,下轄11個公社。1975年8月撤區並社,改為鴉鵲公社。1981年9月更名為崔家壩公社。1984年6月改為鴉鵲區和崔家壩鎮。1985年10月,鴉鵲區併入崔家壩鎮。
1996年,面積225.5平方千米,人口4.1萬人,轄芭蕉園、鋪子房、張家台子、洋傘坪、大地龍、鴉鵲水、滾龍壩、尖龍坪、白果、焦樁、九步梯、嚴家坪、堪家埡、施家梁子、向家灣、賣鏵溝、龍潭坪、茅田坪、五埡坪、楊叉水、尖山、車河、馬田、斑竹園、雲台觀、賀家村、新埫坪、社埫、腰牌、劉家河、分水嶺、水田壩、馬家坡、公龍壩、田竹園、獐虎山、沙子嶺、洞門、馬跑山、水窩埫、香爐壩、中村、光田、三堰壩、崔家壩、桅子嶺、前山坡47個行政村和崔家壩1個居委會。
2004年,鎮政府駐中街,人口39994人,面積229平方千米,轄崔壩1個居委會和南里渡、鋪子房、鴉鵲水、茅田坪、斑竹園、崔壩、水淌、香爐壩、大地龍、公龍壩、水田壩、劉家河12個行政村。
資源
在農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集中精力、攻破難點、大辦樣板、形成亮點」的經濟工作思路,穩定煙葉、魔芋、畜牧養殖三大傳統產業,積極培植茶葉、蔬菜等新興產業,全鎮逐步形成高山煙葉、魔芋走廊,國道沿線蔬菜走廊,低山茶葉走廊的產業格局,全鎮現有高效經濟林3.5萬畝,其中柚子5960畝,茶葉2500畝,板栗16150畝,核桃2200畝,漆樹1850畝,其他品種6340畝。林下套作經濟作物面積25000畝,其中魔芋8000畝,蔬菜15000畝,其他品種2000畝,常年種植白肋煙1萬畝,年飼養生豬10萬頭,山羊3萬隻,通過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發展措施,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981年33.8倍,財政收入是1981年的10倍。在集鎮,以318國道個體私營經濟走廊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狠抓民營經濟發展,到2005年,全鎮個體私營經濟達到1286戶,從業人員 2042 人,民營經濟納稅達100萬元以上。
鄉鎮建設
崔家壩鎮緊抓被納入全州「1331」工程,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兩路」建設機遇,加強小城鎮建設和生態建設,完善小城鎮規劃修編,按照「三橫一縱」的格局實施集鎮改造,建設北部新區,完善集鎮功能,拓展集鎮規模,集鎮面積發展到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萬人以上,集鎮實現了亮化、美化、綠化,新建了農貿大市場和全州一流的福利院,建成了全州一流派出所和基層法庭,文化、教育、衛生等服務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鎮村公路22條,通車總里程167.7公里,完成通村油路41公里,通村水泥路10.5公里,形成了以國道為樞紐,通村油路為骨幹,村組和到戶公路為分枝的網狀交通格局。集鎮自來水工程不斷完善,建成了容積為39.8萬立方米的劉家河水庫,境內有3.5萬伏變電站1座,鎮電站與州網併網運行,實現了全省同網同價。全鎮農村深入開展以「五改三建二提高」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人民生活
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660元,比1999年增長32.7%,人均擁有糧食410公斤,比1999年增長13%,農村人口就業渠道廣,貧困人口逐漸下降,農村商品流通領域逐年擴大,物價平穩,供應充足,人居條件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社會事業
崔家壩鎮積極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工作,科學技術在農業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鎮域中小學教育布局得到優化,素質教育工作有效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深入推行,鎮村農村預防、集鎮醫療網絡進一步健全,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績,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連續幾年被省、州評為先進行列。
經濟發展
該鎮按照「長抓林果,短抓套作,當年狠抓煙牧魔」的思路,建起了以布朗李和板栗為主的萬畝優質高效經濟走廊。常年種植優質白肋煙1萬畝,總產3萬擔,產值過千萬元,是湖北省30個優質煙葉生產鄉鎮之一。常年養殖山羊3.4萬隻左右,出欄商品羊1.2萬隻以上,銷售胴體羊10.5萬公斤,活羊5.1萬公斤,居全州之首,號稱「湖北省山羊第一鎮」。2002年被省科技廳確立為全省的馬頭小羊養殖示範基地。以劉家河、茅田坪為主的萬畝魔芋基地初具雛型。2004年,全鎮GDP達到2.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9元。
視頻
恩施:崔家壩鎮開展人居環境治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