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崔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崔铣(1478年~1541年)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父崔升,曾任延安府知府、四川右参政。

  • 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入翰林,任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
  • 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
  • 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

基本信息

姓名    崔铣  
字号    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      
别称    后渠先生      
民族    汉族      
官职    南京礼部右侍郎  
谥号    文敏     
出生地   安阳市
出生时间  1478年  
去世时间   1541年  
所处时代   明朝   
主要著作   《洹词》和《彰德府志》    

人物经历

仕途生涯可谓一波三折,先后有三次被贬谪,但其处事泰然的心境支撑着他站起来,坚持到最后。

公元1505年,崔铣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职,参加《孝皇实录》的编写。虽然崔铣官职不高,但他却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当时,宦官刘瑾专权,一手遮天,大权在握,但凡不顺他意者统统遭受打压,动辄贬官为民,甚至囚禁流放。朝中大臣见之视若猛虎,许多官员对他阿谀奉承,见之伏谒跪拜,独崔铣见刘瑾长揖而已。刘瑾为此大怒不止,欲加罪于他。可是崔铣做事谨慎,待人友善,始终没有让刘瑾抓住把柄。有人提醒崔铣,不要再和刘瑾横眉冷对,以免遭到莫须有的罪名。崔铣却说:“铣安义命久矣!”四年之后,《孝皇实录》编写完毕。刘瑾假传圣命:“史臣未练政体,各升俸一级,调部属州县。”明升暗降,把他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崔铣到南京上任后,很快就遇到了一桩大案。南京属地苏、松等府粮长管理米库,每年都要将收缴上来的新米留下,换进去一些已经霉坏的陈米,从中牟取暴利。为了防止事情败露,粮长用重金买通了上下官吏。崔铣发现此事后,立即颁令严查。当地官员纷纷为其说情,就连吏部尚书也亲自写信劝说崔铣放弃惩治粮长,崔铣不为所动,回信告诉这位自己的最高上司:“某为官一日,与朝廷干一日事,岂以显晦相拘?”崔铣毫不客气地把粮长免掉了,南京城的权贵官宦也不得不赞叹道:“崔子可谓善治奸人矣!”仅在南京待了一年,崔铣就被召回翰林院史馆,复官编修。此时,刘瑾也因谋反被诛。六年之后,崔铣充经筵讲官。当时,武宗皇帝沉溺于酒色游戏之中,不理政事。他宠信的一个武官也是整日狩猎饮宴,到处自我炫耀。武宗却将国家重事托付于他,群臣虽然着急却不敢谏言。唯有崔铣上书武宗皇帝,要他毋生骄怠,毋徇私爱,毋乱旧章。并谏之以救民、理财、强兵、举荐之策,洋洋洒洒数千言,情真意切。结果却惹得武宗皇帝很不高兴,权宦奸臣也趁机向皇帝挑拨是非。崔铣见此情景,借口养疾求归,武宗皇帝欣然接受。崔铣回到故里后,悉心读书,杜门绝交,不入官府,以课农种竹、训子授徒为乐。在此期间他修订了《彰德府志》并保留至今。

明世宗即位后,朝中大臣纷纷举荐崔铣,嘉靖皇帝一纸诏命,崔铣收拾行装赴京上任。回到朝廷后,崔铣先是参与编撰《武皇实录》,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他痛惩粗饮之弊,倡道教,正文体,使英敏者日进,庸钝者自励,期满者忘归,闻风者而来,深得国子生的爱戴。有人赞其是“振骨之遗才”,有“治世之相度”。可惜崔铣注定不会如此安逸。公元1524年,崔铣因“大礼”之争触怒了嘉靖皇帝,又一次被罢免。

“大礼”之争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明孝宗弘治皇帝临终前传位给武宗正德皇帝,正德传位给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世宗嘉靖皇帝。按辈分说,弘治帝是嘉靖帝的伯父。正统观念嘉靖帝是为弘治承嗣的,应称弘治为皇考,称其生父为皇叔。但是嘉靖帝却要称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叔。这样就违背了封建礼教,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这场争论从公元152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3年,甚至朝中219位大臣聚集于左顺门前常跪不起,劝阻嘉靖皇帝。嘉靖为此勃然大怒,下旨拘囚马理等134人入狱,其中又有17人丧命。一时间满朝文武谈“礼”色变。 崔铣禀性正直,刚正廉洁。他趁上书灾情时指责嘉靖皇帝:“进讲之日少,放免者多,接士夫之时什一,对内人者什之九。”告诫皇帝“无轻正统,无拂群情,无恃威可作,无谓己可继”,劝他按正统办事。这道奏章上书之后,崔铣随即又写了请辞书,要求辞官归乡。嘉靖帝一气之下批“崔铣准他辞”几个字,接到圣旨后,崔铣即日辞陵交印。临走时,送行者达千人之多。正德四杰之一边贡曾写下“卢龙山畔菊花明,一片归帆五两轻”的诗句称赞崔铣一身高洁,两袖清风。

公元1539年,崔铣被任命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他第三次出仕,而距他上次为官也已十六年了。晚年出仕并非崔铣所愿,因为他早已习惯了淡泊的生活。上任后崔铣就处理了一件麻烦事情。当时有人为了讨取嘉靖皇帝的欢心,说南京有一条朱家巷,系圣祖出身之地,应大建园寝,设置护卫。嘉靖帝将此事交付于崔铣,让他去考察。崔铣到当地后,经过认真查证分析,发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正直的崔铣没有迎合皇帝的欢心,如实禀报,避免了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这种胆量和气魄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人物著作

  • 公元1517年,崔铣首次被罢免,回到家乡安阳,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由于他知识丰富,才学广博,彰德府郡守陈策委托其编修《彰德府志》。崔铣修志态度严谨,实事求是。由于安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安阳都要深受其害,所以大部分史料已经残缺不全。崔铣努力搜集资料,在参照宋《相台志》和元《相台续志》的基础上,查阅大量史籍,保证了《彰德府志》的真实可信性。《彰德府志》全书共八卷九志。崔铣在《序》言中说:“夫志者,郡史也,备物垂轨。不轨不物,眩观惑乡,虽文,奚用哉?故《地理》稽实而黜附会,《建置》遵制而明则,《田赋》以恤隐,《祠祀》以正典,《官师》均列而信教,《人物》、《选举》上行而下秩,《宫室》刺奢,《杂志》辅化。崇正义而黜异端,捐浮冗而简确,然后府事稍可诵览。斯窃取诸君子之志焉。”此言此语,表现了崔铣一丝不苟的修志观。《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书“颇为严谨”,实乃允当之论。《彰德府志》流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安阳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 《洹词》是崔铣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洹词》12卷不分体裁,按照年份编次。《洹词》主要内容是崔铣的为政和学术思想,称颂忠直,褒扬廉朴。这部作品整体上反映了崔铣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政治上他表现出唯物求实,积极向上的为政思想。但是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反对农民起义,宣扬封建迷信活动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王忠肃公翱之事》即选自《洹词》。

人物轶事

  • 崔铣晚年在安阳县城西部修建了一座书斋,命名为“后渠书屋”。他在此耕读调养,弹琴书画,过着自由自在,洒脱无虑的清逸生活。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崔铣来者不拒。他热情招待八方来客,悉心讲授,但财礼一律不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口碑极佳。崔铣性格豪爽,爱饮酒,常与来访者对饮。在后渠书屋中,崔铣以“六然训”自勉:自处超然,处人霭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被后人赞叹。如今的“六然训”被医学界称为老年养生学,劝导人们以平常心对待一切,有利于缓解工作和生活上的精神压力。临别之际,崔学海告诉记者:“后渠书屋所在地如今已经是一所小学了,在遗址上也没有任何当年的痕迹了。”书屋虽已随着年华逝去,但崔铣的治学之道却不应该丢失。学生们坐在课堂里,想起几百年前的大儒风范,又怎能不勤思好学呢?

人物专题

史料记载

  • 《明史·崔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