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崞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崞县指当下的崞阳镇,1958年崞县政府搬至现在的原平,政府为了更好的发展区域,故把崞县旧址撤县为镇,在原平申请改为县,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省直辖,忻州代管)。其地形地貌酷肖山西全境,东西两面是山,两山之间夹平川,一条滹沱河由北向南流经平原,古人说此地"千万桑田总战场,百二河山尽赤土",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故又有"三晋之锁钥"之称。[1]

概述

地理位置

楼板寨乡地处山西省原平市(崞县)西南山区,云中山下,永兴河上游,全乡20个自然村,2600户,7700口人,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0200亩,其中水地3587亩。正常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最高海拔2500米,属半湿润高原性气候。全乡境内坡梁起伏,沟壑纵 横,乡内有西沟、北沟两条大沟,为永兴河发源地,河水清澈,水流不息,在楼板寨村汇合为永兴河。流入原平重点工程,风景优美的观上水库。两条河上游为石山区,其他为丘陵区。

历史荣誉

原平市(崞县)属于晋西北革命老区,特别是楼板寨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晋察冀边区第六地区委员会所在地,我党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朱德、王震等同志在该乡的屯瓦村居住和工作过。当地的居民也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楼板寨乡一直是原平市(崞县)的贫困乡镇之一,也是省定的贫困乡。2013年,荒坡、荒山大部分还没有得到治理。

自然资源

楼板寨乡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两条清水河长流,环境优美,整个楼板寨境内山高险峻,山清水秀,沟内有著名的,崞县"八景"之一的"水绕龙门";有观上水库;有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晋察冀边区六地委办公地点;有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住地;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滴水崖;还有老君洞、石佛寺、玉皇卯、二郎担山、石人崖、王家营水磨等都是当地有名的旅游点。[2]

历史

名字由来

历史上的崞(guo)县名称已经不存在了。崞县曾经治在今天山西浑源麻庄(西晋前)和山西原平崞阳(隋至解放后1958年,长达1350年)。崞县最早置于战国时的赵国,据史料记载,战国中期,赵国渐强,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北破林胡、娄烦,括地千里,始置崞县,属赵国。秦时,旧崞县境内置有二县:一是在境内的西北面置崞县,属雁门郡;另一是在境内的东南面置平舒县,属代郡。西汉时依旧置崞县、繁峙县,俱属雁门郡。(其时崞县故治在今浑源县西二十里麻庄,繁峙县故治在今浑源县北二十里)。西末王莽改制新,改崞县为崞张县,属常山郡。东汉时,光武帝建武年间,因边关不宁,迁吏民于内地,置常山关于蜚狐岌,崞张县废。后又设置。东汉末又废。三国曹魏时,又立崞县,属魏国。西晋时,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由于鲜卑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音刑)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其时在今山西浑源)等五县人民迁徙于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原崞县或称崞县不久至北魏时改为崞山县),部分置于今山西原平崞阳,在崞阳立城邑但未命县名(此后崞县县名消失一段时间至隋时正式将现原平的崞阳治为崞县)。崞阳(后来的崞县),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410)置为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隋开皇五年(585)为石城县属代州,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代州,属雁门郡,至大业二年(606)正式将崞阳改为崞县。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崞县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崞县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又复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时,崞县直隶代州。民国时,崞县属雁门道。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回称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崞县仍治于今原平崞阳,后因地震毁坏,县政府迁于今天山西原平,原平县后改称原平市,崞县县名消失。

1959年12月,县级机关由崞县城迁至原平镇。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

历史名人

崞县近代历史名人晋绥军李服膺;早期党员李兴唐(黎玉)、赵正楹(1910--1940);开国将军赵尔陆、张廷桢;国民党国防部长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将领张培梅;爱国将领续范亭等;当代名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 ;原北京军区政委成都军区政委张工等。

抗日

民国初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崞县人续桐溪、续范亭、弓富魁等同盟会员便率众响应,应命组成"忻代宁公团",北伐大同,为辛核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1923年沟北村人刘仲华在北平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崞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1926年,崞县中学刘葆粹、李兴唐、李三楼、李毓珍等九名穷学生(自称"九穷")先后组织进步学生,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李志敏等共产党员从太原回到崞县,在农村秘密发展党员。星星之火在崞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燃烧了起来。

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9月底,日寇侵略的战火烧进了崞县。10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了"崞县城保卫战""原平镇保卫战"和"忻口战役"三次大拼杀。中国军队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配合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0月18日,驻扎在崞县老窝村的三五九旅七一六团,设伏雁门关,炸毁敌人由大同开往忻口的辎重汽车三百多辆。10月19日,驻扎在崞县苏龙口村的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三营,在当地群众的向导下,夜袭了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整个忻口战役期间,驻扎在崞县西山地区的一二0师不断袭击雁门关通往大同的要道,多次占领雁门关,收复宁武、阳方口等地,截断敌人的后方联系,有力地支援了在忻口正面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

就在战斗激烈之时,原平人民揭竿而起,施家野庄人、共产党员邢志尚振臂一呼,组建起第一支抗日义勇军,杀向敌人,拉开了人民抗战的序幕。忻口战役后,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以太同公路为界,将崞县一分为二:东崞县为晋察冀边区,西崞县晋绥边区领导。在八路军的宣传组织下,全县人民迅速行动,动委会、牺盟会、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各阶层、各行业的抗日救国会纷纷成立,民兵、武工队、游击队、地方部队都英勇投入战斗网络。八年中,全县先后有三万多青年入伍参军,走上杀敌的战场。八年中,为了反击侵略者,全县大约有二万多人死于敌人的刀枪下,在这片25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每一寸土地洒有战斗者流下的鲜血。八年中,敌人进行了无数次扫荡,但共产党东、西崞县县委和他领导的十几支地方部队,一步也没有离开始终战斗着的崞县人民。八年抗战,崞县始终是牢固的敌后根据地,英雄的崞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让世刮目相看的贡献。

解放战争

1945年,日寇投降后,英雄的崞县人民又立即投入到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于1946年7月全境解放。

1949年6月,崞县人民又选送200多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为解放全中国继续战斗。

崞县(原平),古老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当前正在英明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向现代化进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