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嵩岳绝响(王剑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嵩岳绝响》中国当代作家王剑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嵩岳绝响

专辟的道路直达嵩山脚下。道路两旁的灯光远远看去,像一溜的萤火虫提着灯笼赴一个共同的约会。

敦实的蒲团上已坐满了人,蒲团或成为一个象征。

夜幕拉开,星月迷蒙,嵩山巨大的暗影投注下来,将所有的神秘罩在崇敬之中。灯光沉灭的一刹,一股巨大的压迫力在空气中凝结。钟声。金色的声响一环环催打着这种沉静。而后是长久的无声。所有的声息仿佛凝固,时光不再走过。

开始的一幕,竟这般深刻地印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水声渐渐,月光明白。柔指的撩拨中,水竟然能泛出如此奇妙的声响。这种天籁之音汇合着远远传来的木鱼,把一个禅字渐渐放大。

木鱼的声音次第响起,如一条条鱼,蹦出夜的水面。声音由大而小,再由小而大。那发声的木头震响了整个山谷。不知道最初把一截木头做成木鱼的人是何动机,是为了让烦躁沉入这木头之中吗?是想让心绪在这种击打中碎裂吗?

木鱼声声洞穿了岁月。木鱼声声,在心壁上折射而去,渐渐地,所有的一切只剩了这木鱼的声音

如来打坐,僧人在练武,梅花桩二指禅飞檐走壁的神功构成了少林独特的风景。古琴每根丝弦上跳跃起嵩山深处遗失的乐音。那种全音和半音纠合的鸣响,让人想到曲曲弯弯的流水和曲曲弯弯的岁月。

依然有炊烟,有羊群,有牧羊人的吆唤和村姑的甜笑。

当文字最早把“石”这个字命名给一种坚硬的物质,它便与山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石生山,山生石,代表着巍峨、峥嵘、峻拔,代表着坚实、气概、沉厚。山与山联合成起伏的山脉,石与石撞击成激越的鸣响。水和风将更多的石头贡献出来,石头将理解贡献出来。水的击打,风的击打,又构成另一种趣味冗长的时间之鸣。

座中人在这种鸣响中,感受到不同的碰撞、组合乃至分裂与研磨。声音贯透天界,由细微到粗犷,由粗犷又细微,整座山在这声音中跌宕起伏。人们甚至相信那就是发自嵩山的声音。

古寺与村舍相映,佛经与笛声和鸣。满怀信仰的小和尚与单纯秀雅的村女相遇,陌路兰桥之上山涧野溪之畔,点染的是一幅洁净无邪的画面。

水从山间流来,柔软与坚硬构成了一种和谐。石可以改变水流的方向,水可滴而穿石,万事万物相携相生。水潺潺,水盈盈,水涣涣,水荡荡,水的各种各样的声响,揉成一曲古老嵩山的优美曲调,花流水,积极向上的音声,痛快淋漓的表达,绝非落花流水春去的哀唱。花流水,花的流,水的流,水拥着花,花携着水,一山的烂漫,都在了水中。

风从亿万斯年吹来。草在动,树在摇,山在晃。一时时一天天如此,一季季一年年亦如此。风把一切吹倒又吹起,吹起又吹倒,把一切吹长又吹落,吹落又吹长。风是什么?风是树的摇动,风是山的影子,风是那女孩的歌声。风看得见也看不见,摸得着也摸不着,无处在又无处不在。

我们追不上风。

光在变幻,那是天的光,佛的光,是境界与精神之光。禅宗故事在光中闪烁,飞天的武僧驭光而升。光让天地在明亮与暗影中解说大有大无。

远处归来西去取经的高僧,红黄的袈裟绚丽成耀眼的光束。

嵩山峻极于天,气势磅礴。称万山之祖、五岳之尊。这里不仅能看到“五世同堂”的地质风貌,还能领略中华民族八千年历史进程。嵩山不但是声名显赫的佛教胜地禅宗祖庭,且是闻名中外的少林武术发源地。在这个地方设置这样一台少林禅宗音乐大典,实在是一种文化创举。

整个演出音乐以禅为宗,实为精妙。禅透显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空灵,无欲无望;禅解说的是空间时间,对应的是世界与生命。时间的逝去,不代表时间的无常,生命的存在,即显现生命的价值。山海松涛,苍云雾雨,于禅来说只是物象的一瞬,而这一瞬,凝合成一种音乐,便会轰然入心,濯洗凡尘,真正达到一种至高的品赏艺术。

这一切,都被一个叫谭盾的人以超然的音响所表现。这是怎样的一幅中国古典画卷,一曲山人合一、佛心共鸣的人间佳音。数百武僧和高僧亲自上场突出真实与庄重,600名嵩山当地群众演员的阵容增添了中原民俗风情。还有众多马牛羊真实场景的营造,更显鲜活自然,加之演出中声光电的现代化运用,使这场实景展演惊天动地,夺人心魄。亲临此现场的人,无论你来自何方,有着何等经历,都会心去烦嚣,在这种大静大默、大典大雅中深受洗礼。

语有“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这样的音乐让我明白,纯真的质地是心中的光束。在这月夜里沉坐,在这音声里沉醉,在这由禅与佛的寓念中沉思,回到童年或童年以前,真就是朗月空照,清风入心,细雨润怀,飘然遁世。

一切都像在梦中。天明之后,再不知归处。人走了,心却留在了那个山谷。巨大的禅音,时刻自头顶轰然有声。[1]

作者简介

王剑冰,男,河北唐山市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