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原变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川赤芍(原变种) |
中文名 川赤芍 拉丁学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别称 赤芍、山芍药、红芍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毛茛目 亚科 芍药亚科 |
川赤芍(学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 )为毛茛科芍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的西藏、甘肃、青海、四川、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林下草丛中、路旁及山坡疏林中,是较矮小的芍药属品种。根可药用,含芍药甙,有活血通经、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功效。
信息
种中文名:川赤芍(原变种)
种拉丁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 var. veitchii
科中文名:芍药科
科拉丁名:Paeoniaceae
属中文名:芍药属
属拉丁名:Paeonia
国内分布:分布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南部。
中国植物志:27:056[1]
形态特征
川赤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直径1.5-2厘米。茎高30-80厘米,少有1米以上,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7.5-20厘米;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宽4-16毫米,顶端渐尖,全缘,表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叶柄长3-9厘米。 花2-4朵,生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叶腋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4.2-10厘米;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长1.7厘米,宽1-1.4厘米;花瓣6-9,倒卵形,长3-4厘米,宽1.5-3厘米,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毫米;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3(-5),密生黄色绒毛。蓇葖长1-2厘米,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月。[2]
生长环境
野生川赤芍集中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3000-3500米的山原和峡谷地。土壤多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深山高原地区的植被较好,因而形成了川赤芍生长的适宜区。
赤芍要求温暖的气侯条件,具有喜光、抗旱及耐寒的特性。生育期如雨水过多,生长不良。种子特性:赤芍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具有上胚轴休眠的特性。发根要求高温,胚根伸长后,需低温条件(1-10℃),以打破上胚轴的休眠,而发芽出土。生长发育:在北部地区5月初出芽,中部地区3月就露出红芽。5-6月植株生长最盛,6-7月开花,8-9月种子成熟,这时根部生长迅速。10月植株逐渐枯萎,以休眠芽越冬,翌春返青再度生长。[3]
分布范围
川赤芍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甘肃;新疆、云南、贵州、青海也有分布。主产于四川阿坝、色达、木里、理县、壤塘、马尔康、松潘、红原、越西、盐源、宝兴、若尔盖、茂县、北川、平武、炉霍、金川、天全、汶川、甘孜;云南维西、兰坪、剑川、宾川、华坪、永胜;贵州赫章、印江、纳雍;青海湟源、门源、班玛、民和。 川赤芍集中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3000-3500米的山原和峡谷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色达、木里、理县、甘孜等地,甘肃、青海、贵州、新疆、云南也有分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