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帝鳄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帝鳄属
图片来自pinterest

帝鳄属(属名:Sarcosuchus)又称为肌鳄帝王鳄,意思为“肌肉鳄鱼”,是种已灭绝鳄类。它们生存在于早白垩纪非洲,是曾经存活过的最大型鳄类动物之一。它几乎是现今咸水鳄的2倍大,重量约是4到6公吨。

直到最近,对于这种动物的了解仅来自于少数牙齿与鳞甲,是由法国古生物学家艾伯特·拉伯(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于撒哈拉沙漠发现。

然而在1997年与2000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发现6个新标本,其中一个标本有将近一半的完整头颅骨与大部分的脊柱。所有其他巨鳄都只有少数局部头颅骨,所以帝鳄是实际上最大的巨鳄。

描述

当帝鳄成长完全时,它们应该跟公车一样长,约11到12公尺长,重达6000公斤。[1]而现今最大的鳄鱼咸水鳄,仅有帝鳄的2/3长(6.3公尺),重约1,200公斤。

最大型的帝鳄应该是年龄最老的。根据一个成长80%个体(以已知最大型的帝鳄个体作为基准)的皮内成骨(Osteoderms骨质外皮,)上的成长环,显示帝鳄在它50到60年的预期寿命间持续地成长。现代鳄鱼以更快速度成长,花约12年成长到它们的成年体型,成年后成长速率更为缓慢。

它的头颅与成人一样大,约1.78公尺。上颌的长度大于下颌,形成咬合不正。颌部相当狭窄,尤其是幼年体。口鼻部占了75%的头颅长度。[2]

帝鳄的巨型颌部有132个粗厚牙齿,汉斯·拉尔森(Hans Larsson)形容它们像是铁路道钉。牙齿呈圆锥形,适合用来抓取、夹住猎物,而非现代鳄鱼狭窄的撕裂用牙齿(类似某些陆地肉食性动物)。帝鳄的颌部咬合力可达到18,000 80,000牛顿,让猎物很难逃脱。

它拥有一排覆盖沿者背部排列的鳞甲或皮内成骨(Osteoderms),最大的鳞甲达1公尺长。鳞甲可当装甲用,可能辅助支撑它们的巨大身体,但也限制了它们的灵活性。

帝鳄的口鼻部末端有个奇特的凹处,称为“鼓泡”(Bulla),相当于长吻鳄的“壶”(Ghara)。不像长吻鳄,所有帝鳄的口鼻部末端都有这凹处。这显示它并非帝鳄的性选择特征,而只有雄长吻鳄拥有口鼻部末的凹处。这结构的用途仍然不清楚。保罗·塞里诺与其他爬虫类专家对于凹处用途的看法,从帮助嗅觉到发声器官都有。[3]

行为与食性

如同真鳄类,帝鳄也许有广范围的发声范围。帝鳄可能使用这些声音来界定领地范围、吸引异性、与它们后代沟通。

帝鳄的眼窝略朝上,显示这动物可能花大部分时间浸在水中,观察岸边的猎物。

它们似乎以白垩纪的大型鱼类乌龟为食。突出的颌部与结实的牙齿是用来抓取与压碎,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大型动物与较小的恐龙,它们埋伏在水中,并将猎物拖入水中,将猎物压碎、淹死、撕裂。

帝鳄可能与同一地层发现的似鳄龙产生猎食的冲突,似鳄龙是身长12公尺的兽脚类恐龙,有类似长吻鳄的颌部。保罗·塞里诺宣称,因为这群动物非常大,它们可以轻易地猎食大型恐龙,包括非洲地区的长颈部、小头部的巨大蜥脚类恐龙。

其他鳄类生物学家怀疑这巨型动物的猎食能力。帝鳄长而瘦的口鼻部非常类似现代长吻鳄、伪长吻鳄狭吻鳄的狭窄口鼻部,上述物种都是以鱼类为食,不能追踪大型猎物。与现代尼罗鳄与已灭绝的恐鳄相比,尼罗鳄与恐鳄都有非常宽广、厚重的头颅骨,适合咬食大型猎物。由于该地当时有大量的总鳍鱼类动物,所以许多专家认为帝鳄只是种大型鱼食性动物,是现代长吻鳄的布满鳞甲版本,而非恐龙杀手。

然而,未成年帝鳄与现代狭窄口鼻部鳄鱼,两者口鼻部宽度类似,但成年帝鳄的口鼻部极度扩展。若计算口鼻部相较于身体比例,帝鳄比尼罗鳄还狭窄,但宽度仍比长吻鳄宽。此外,帝鳄的牙齿并未如同大部分鱼食性鳄类般互相交错,显示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而以陆地动物为补助,如同尼罗鳄。

与帝鳄住在同一水域的总鳍鱼类经常身长超过2-3公尺,重达90公斤(其中最大型的莫森氏鱼体长甚至能超过4 m)。这增加了猎食中型或小型陆地动物的可能性,而非以这些大型鱼类为食,许多这种鱼类拥有一层保护用的皮内成骨

环境

在1亿1000万年前的早白垩纪撒哈拉沙漠是个热带平原,上面散布着湖,有河流与溪流过,岸边布满植被。根据目前所发现的化石,水生的帝鳄可能繁盛于这些温暖、浅水、淡水栖息地。

现代真鳄类的体型与外形上非常相似,倾向于生存在不同区域;帝鳄是鳄形动物之一,鳄形动物体型与外型上差异很大,大 多生存于同一区域。有四种鳄形动物跟帝鳄在同一岩石层发现,包括有者8公分长头颅的矮小鳄类。它们占据多样且不同的生态位,而非互相竞争食物资源。

参考文献

  1. Lyon, Gabrielle. Fact Sheet. SuperCroc. Project Exploration. [2007-09-22]. 
  2. Sereno, P.; Larsson, H.C.; Sidor, C.A.; Gado, B. The Giant Crocodyliform Sarcosuchu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frica. Science. 2001, 294: 1516–1519. 
  3. Giant croc and a right load of bulla. Geology News. 2001年11月 [11-4-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