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常德(湖南省地級市)
![](/images/thumb/8/87/%E8%A1%8C%E6%94%BF%E5%8C%BA%E5%88%92.png/300px-%E8%A1%8C%E6%94%BF%E5%8C%BA%E5%88%92.png)
目錄
簡介
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轄市,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長株潭3+5城市群之一。位於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武陵山下,史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是一座擁有二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湘西北鐵路樞紐城市。
常德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首屆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華詩詞之市等稱號。
常德市現轄武陵區、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桃源縣、臨澧縣、石門縣、澧縣,共6縣2區,以及代管1縣級市津市市。
常德綜合實力位居湖南省前列,經濟總量常年保持湖南前三甲,常德正致力於打造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並全面發揮湘西北地區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職能。[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常德
面積:18189.8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Changde
人口:622.59萬(2011年)
別名:柳城
方言:西南官話-常德話
![](/images/thumb/e/ef/%E5%B8%B8%E5%BE%B7%E5%B8%8210.jpg/300px-%E5%B8%B8%E5%BE%B7%E5%B8%8210.jpg)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所屬地區:中國 湖南省
著名景點:桃花源,夾山寺,壺瓶山,柳葉湖,詩牆,太陽山,丁玲公園,白馬湖公園,常德桃花島水上樂園等
下轄地區: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
機場:常德桃花源機場
政府駐地:武陵區朗州路120號
火車站:常德站,石門縣北站等
電話區號:(+86)0736
車牌代碼:湘J
郵政區碼:415000
地理位置:洞庭湖水系沅江和澧水中下游
行政代碼:430700
大學:湖南文理學院
市樹:樟樹
市花:梔子花
歷史沿革
30萬年前,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蹟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images/thumb/a/a8/%E5%B8%B8%E5%BE%B7%E5%B8%821.jpg/300px-%E5%B8%B8%E5%BE%B7%E5%B8%821.jpg)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設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歷史。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
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常德之名始於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現臨澧縣)、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銷「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
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
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
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
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0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會戰 。他率主力在常德東北地區與敵激戰,常德被日軍陸、空軍及坦克優勢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為平地 。堅守常德城的部隊是七十四軍五十七師,57師固守常德18天,全師僅餘數百人 。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反擊,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6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常德城,常德血戰一時被廣為傳頌 ,這就是著名的「常德會戰」。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銷,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8號文件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22號文件通知,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1988年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截至2014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常德市共有19個街道、103個鎮、97個鄉、4個民族鄉。
![](/images/thumb/6/6b/%E5%B8%B8%E5%BE%B7%E5%B8%822.jpg/300px-%E5%B8%B8%E5%BE%B7%E5%B8%822.jpg)
名稱由來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後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常德」之名始於此。
行政區劃
常德市現轄武陵區、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桃源縣、臨澧縣、石門縣、澧縣,共6縣2區,以及代管1縣級市津市市,另外還設有經濟管理區: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西湖管理區,西洞庭管理區以及東山峰管理區,有鄉(鎮)225個、行政村4170個。[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東北端。常德市東據西洞庭湖,與益陽市的南縣、沅江市湖汊交錯;西倚湘西山地,與蜿蜒在張家界市慈利縣、永定區及懷化市沅陵縣的武陵山脈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與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峯縣、宜昌市五峯縣的山地以及荊州市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的平原相連;南抵資水流域,烏雲山脈是常德市與益陽市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之間的分水嶺。
常德最北端在石門縣壺瓶山鎮桐木山村(北緯30°07′53″),最南端在桃源縣西安鎮薛家沖村(北緯28°24′31″),最西端在國營東山峰,最東端在漢壽縣百祿橋鄉煙包山園藝(東經112°17′52″)。市境東西極寬174.6公里,南北極長187.2公里,常德市總面積18190平方公里。
地貌
常德市西北部屬武陵山系,多為中低山區;中部多見紅岩丘陵區;其間也出地形地貌。常德地貌大體構成是「三分丘崗、兩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地面積677.61萬畝,占常德市土地總面積的24.8%,平原面積978.98萬畝,占總面積的35.9%,水面220.76萬畝,占8.1%,丘陵崗地853萬畝,占總面積的31.2%。
現斷塊隆起山(如太陽山)和蝕余島狀弧形山(如太浮山);東部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區;西南部為雪峰山余脈,組成中山區。由此構成區內南、北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凹的基本地貌輪廓。常德市地貌的形成,自遠古代武陵運動以來,已經受多次構造運動。遠古代末,市境為一廣闊的古海槽,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武陵山區隨江南古陸上升,海水退出。此時,常德、臨澧、石門等縣成為陸地。印支運動,使全區海水全部退出,基本上結束海相沉積的歷史。燕山運動,奠定了區內地貌輪郭的基礎骨架,大致和今日相仿。新構造運動對現在地形影響最大,使西部地區繼續上升,導致侵蝕作用強烈,形成構造地貌。中部常、桃盆地上升微弱或穩定,引起強烈的堆積和微弱的侵蝕、剝蝕、形成流水地貌;東部地區間歇沉陷,湖積盛行,加上人為因素的影響形成湖積~人為地貌和生物地貌。常德市整個地勢由西向東部傾斜,地貌類型呈中山,中低山或山原,低山~侵蝕剝蝕丘陵,崗地-流水堆積平原和湖積圍是平原的順序展布。
常德市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515座(澧縣1座、石門縣469座、桃源縣45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43座,最高峰壺瓶山標高2098.7米。
壺瓶山
壺瓶山屬石門縣境,位於湖南省最北端,地球上神秘的北緯30度線從其腹地穿過,主峰海拔2098.7米,被稱為「湖南屋脊」,旅遊開發區域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區面積665.8平方公里,是大湘西旅遊圈與大三峽旅遊圈的交匯點,是湖南十大山嶽景觀之一,新瀟湘八景之一。
太浮山
臨澧太浮山原名彰龍山,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故改名叫太浮山。太浮山位於縣城西南12公里。207國道、石長鐵路從山腳而過。貫穿花岩溪、桃花源、夾山寺的旅遊線路1801省道擦西南山腳而過。整個太浮山面積4300公頃,海拔高度604.5米,有99嶺,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聞名。
雪峰山
湖南省東西兩部不同自然景觀及沅江和資水之間的分水嶺。位於省境中部偏西,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的南段轉折帶,雲貴高原東坡過渡到江南丘陵的東側邊幅;是較獨特的地理單元。雪峰山屬「原始江南古陸」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構造。廣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淺變質的板岩、變質砂岩及千枚岩組成的地層,震旦系變質碎屑岩亦發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細砂岩等組成的地層間有出露。
河洑山
河洑山位於沅江北岸,緊靠常德城區。在鬱鬱蔥蔥的河洑山腳下,有座古樸風情的小鎮,相傳這裡兩千多年前便已為市,以前叫平山後叫河洑山。解放初期正式建成河洑鎮,如今只要你來到河洑鎮便可看到,在你的腳下,高樓廠房掩映了綠蔭之中,集市車水馬龍,到處呈現着一副繁榮興旺的景象。
水文
沅江又稱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的雲霧山,北源重安江,源自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匯合後稱清水江,至鑾山入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潕水匯合處稱沅江,流經會同、洪江、中方、漵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於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於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於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於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於桑植縣南岔匯合後東流。沿途接漊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氣候
常德市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向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過渡的地帶。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寒秋,冬季嚴寒。
常德市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無霜期272天,適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長。由於受地形影響,該地氣候呈現非地帶規律。西部山區,東部比西部略低,石門東山峰農場年平均氣溫9.2℃,而石門等澧水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6.8℃。中部丘陵區、太浮山與太陽山對峙形成向北敞開的簸箕形盆地,致使臨澧、桃源一帶冬季易受冷空氣襲擊。平原區安鄉縣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3]
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礦藏145種,其中雄磺儲量亞洲第一,金剛石、石煤、芒硝儲量為全國之首,磷礦、石膏礦、膨潤土等蘊藏量和產量均居湖南省前列。常德市南距桃花江核電站55公里,有充足的電能保障。
人口民族
2013年末,戶籍總人口為60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2.1萬人。常德市男性人口310.0萬人,女性人口297.2萬人。18歲以下人口94.7萬人,18—35歲人口134.2萬人,36—59歲人口260.1萬人,60歲以上人口118.3萬人。常德市人口出生申報61486人,死亡人數24508人。[4]
常德是一個散雜多民族的地區。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常德市4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7萬人,占常德市總人口的8%,在湖南省14個州市中居第五位。除漢族以外,還有蒙古、回、藏、維吾爾族、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佤、黎、畲、高山、水、景頗、土、仫佬、錫伯、普米、俄羅斯、鄂倫春、毛難、仡佬等45個民族。
![](/images/thumb/1/14/%E5%B8%B8%E5%BE%B7%E7%99%BD%E9%A9%AC%E6%B9%96%E5%85%AC%E5%9B%AD%E9%9F%B3%E4%B9%90%E5%96%B7%E6%B3%89.jpg/300px-%E5%B8%B8%E5%BE%B7%E7%99%BD%E9%A9%AC%E6%B9%96%E5%85%AC%E5%9B%AD%E9%9F%B3%E4%B9%90%E5%96%B7%E6%B3%89.jpg)
歷史文化
方言
常德方言屬於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話。這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不斷有北方居民南遷。西晉末年的永嘉喪亂,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遷,大量人口沿漢水流域南下,渡江到達洞庭流域,這次大遷徙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亂,曾使「襄鄧(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北方居民遷徙規模大,人數多,地域集中,使其語言不僅難以被本地土著語言所同化,反而給當地土著語言以巨大的衝擊,這是常德話與北方話產生親緣關係的歷史淵源。
宗教
習俗
常德城鄉概以大米飯為主食,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醃製罈子菜、醃臘魚臘肉的習慣。
常德盛產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大眾化小吃食品。在80年代後,米粉逐漸成為常德城鎮居民早餐的主食。發糕,油粑粑,煎米茶,作為早餐,一般是邊吃油粑粑,邊喝煎米茶。
常德人喝茶很講究,除一般泡茶外,還盛行擂茶待客。相傳喝擂茶起源於東漢初年。當時馬援征「五溪蠻」,兵困壺頭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薑、鹽、茶葉、煎米製作此茶,飲後瘟疫即除,遂沿襲至今。
曲藝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現存傳統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占90%以上。武陵戲起源於明代,演唱弋陽腔和崑腔。弋陽腔曾受青陽腔影響,並長期和本地儺願腔、民歌號子相結合,演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調,即後來的高腔。
風景名勝
常德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截至2012年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省級風景(旅遊度假)區3個。
山水類
桃花源景區, 壺瓶山風景區, 夾山風景區,星德山, 花岩溪風景區, 柳葉湖。
人文類
澧州古城, 常德詩牆,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林伯渠故居。
休閒類
柳葉湖旅遊度假區, 湖南東山峰雲頂滑雪度假區, 清水湖旅遊度假區,仙陽湖。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森林公園
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湖南嘉山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濕地公園
毛里湖國家濕地公園, 沅水國家濕地公園, 書院洲國家濕地公園,涔槐國家濕地公園, 仙陽湖國家濕地公園。
著名人物
![](/images/thumb/e/e3/%E5%B8%B8%E5%BE%B7%E5%B8%823.jpg/300px-%E5%B8%B8%E5%BE%B7%E5%B8%823.jpg)
宋教仁,字遁初,號漁父,湖南常德桃源縣人,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
林修梅,孫中山總統府代理參軍長,陸軍上將。湖南省安福縣(今臨澧縣)人,林伯渠堂兄。
林伯渠,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1886年3月20日出生於今常德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蔣翊武,原名保襄,湖南澧縣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翦伯贊,桃源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王爾琢,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將領,著名革命烈士,1928年犧牲於江西
丁玲,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常德臨澧人。
戴修瓚,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漢族,中國法學家。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等。
吳碧霞,當代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熊選國,湖南常德澧縣人,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2011.08.26免職)、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大法官,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正部級)。
袁純清,湖南省漢壽縣人,現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員會主任。
魏文彬,湖南桃源人,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等。
陳思思,湖南常德人,中國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新民歌領域的領軍人物。
周碧華,湖南安鄉人。文化名人,國內知名博客專家,出版著作六種。
余嘉錫,字季豫,湖南常德人,當代著名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生前曾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國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等職。著有《四庫提要辨證》等。
張堯學,湖南澧縣人,漢族,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中共中南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
王東京,常德安鄉人,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有個人專著《國際投資論》、《大潮剖面》、《中國的難題》、《聚焦時政》、《中國的選擇》等10多部。
歐陽常林,湖南省常德市人,現任湖南廣播電視總台台長、黨委書記。
楊建平,世界自由搏擊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