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底,漢語常用字 。有兩種讀音:dǐ、de,最初見於說文小篆,即《說文解字》:"底,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 因廠(山崖)為屋是廣之範式。山旁堆墮落於地是氐之範式。廣、氐兩範式疊加。房屋最下近於地之部位是底之範式。

dǐ音本義為最下面的部分 ,引申為"末了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 、"圖案的基層" 、"何,什麼" 、古同"抵",達到 、又用作姓 。de音義同"的"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底

拼音; dǐ、de

部首; 廣

字碼; U+5E95

五筆; oqay(98)yqay(86)

倉頡; ihpm

鄭碼; tgrs

筆順; 41335154

字級; 一級

平水韻; 上聲八薺

注音; ㄉㄧˇ 或 ㄉㄜ

四角碼; 00242

總筆畫; 8

部外筆畫; 5

字形源流; 現已統一規範簡化為"底"。

基本字義 ◎底 dǐ

(1)最下面的部分:~層。~座。~下。海~。~肥。

(2)末了:年~。月~。到~。

(3)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蘊。~稿。~版。

(4)圖案的基層:白~藍花的瓶子。

(5)何,什麼:~事傷感。

(6)古同"抵",達到。

◎底 de

(4)同"的"。

曰:莫哭,莫哭。把這天下扶持了,正我輩底事。--《朱子語類》

詳細字義 ◎底 de

(1)"底"在古典白話初興時也用於表達領屬關係,今多作"的"。

◎底 dǐ

(1)形聲。從廣,氐聲。本義:止住;停滯。

(2)同本義。

底,止居也。--《說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傳·昭公元年》

(3)又如:

底祿以德。

有所底止。--《左傳·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傳·昭公十三年》

戾久將底。--《國語·晉語》

(4)又如:底止(結局);底着(停滯;滯留);底遏(遏止);底滯(滯留)

(5)隱藏。如:底伏(隱伏)

(6)達到。如:底定(穩定,平定);底豫(由不悅變成歡樂);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引致。如:底力(致力;盡力);底服(致使臣服)

政府用是謫公(袁可立),再收再黜,以底於削甚哉!--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8)磨礪。如:底厲(砥礪。指磨石);底兵(磨礪兵器)

(9)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說文》

實惟無底之谷。--《列子·湯問》

則言黃泉之底。--《淮南子·修務》

清澈見底。--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全石以為底。--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10)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為下層,下面。如:底下人(僕役);底土層;底冰

(11)底子;基礎。如:底簟(根基,基礎);底下書(指學有根底的著作)

(12)草圖、草案、草稿、預備性或試驗性的略圖或文本。如:底樣

(13)底細;內情。又如:底里(內幕,內情;詳細);底腳(底細;住址);底腳里人兒(內線人物)

(14)引申為盡頭;末尾。如:年底;月底;底極(終點;終極)

(15)幾何圖形的基線或基面。如:圓錐的底

(16)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來的證據、知識或資料。如:留個底兒

(17)構成觀察或體驗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質條件。如:白底紅花

(18)疑問代詞。何,什麼。

底處飛雙燕,銜泥上藥欄。--南宋范成大《雙燕》

(19)又如:底作(何為,幹什麼);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處(何處);底許(幾許,多少)

(20)指示代詞。此,這。如:底事(此事)

(21)盡;極。如:底發(儘量發出);底煩(愁悶之至)

(22)的確;確實。如:底確(定準)

(23)作為姓氏:

◎底 dǐ

底姓來源 底姓起源底姓,回族姓氏之一。現也有漢族底姓。《中國姓氏大全》:西漢魯侯奚涓母為底氏;唐寧州有底氏;明有甘肅巡撫底蘊。從明禮部對底蘊墓祭禮,考城底氏古墓藏,底蘊為漢人,後裔有信奉伊斯蘭教,改馬姓。

常見詞組 ◎底邊 dǐ biān

平面幾何圖形的一邊與圖紙下面的一邊平行的邊。在某些圖形中底邊是固定的,如梯形的底邊是它的相平行的兩邊,等腰三角形的底邊是它的不等的一邊。

◎底層 dǐ céng

(1)樓房等建築物的最下面一層。

(2)喻指社會、組織的最低階層。

◎底牌 dǐ pái

撲克牌遊戲中還沒有亮出來的牌。比喻留着最後動用的力量或方法。

◎底細 dǐ xì

(人或事情的)根源;內情。

◎底蘊 dǐ yùn

內情,事情的具體內容。

同見底蘊。--《宋史·范祖禹傳》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廣字部】底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ࠀ�音邸。《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又《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注》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詩·大雅》於橐於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為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為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雲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注》底,柔石也。 又葉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贊》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為無底。

方言集匯 ◎ 粵語:dai2

◎ 客家話:[陸豐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灣四縣腔] dai3 di3 [梅州腔] dai3 [東莞腔] dai3 [客語拼音字彙] dai3 di1 [寶安腔] dai3 [沙頭角腔] dai3 [海陸豐腔] dai3 di3

◎ 潮州話:doi2 di2(tói tí) di1(ti)

◎ 贛語:dii3

◎ 韓語:CE CI 저

◎ 越南語:để[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