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羽卵果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延羽卵果蕨(学名: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van Hall) Fée)是金星蕨科、卵果蕨属中型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6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叶簇生;叶柄淡禾秆色;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向基部渐变狭,羽片互生,斜展,中部的最大,狭披针形,裂片斜展,卵状三角形,钝头,全缘,叶脉羽状,侧脉单一,叶草质,孢子囊群近圆形,背生于侧脉的近顶端,孢子囊体顶部近环带处有时有一、二短刚毛或具柄的头状毛;孢子外壁光滑,周壁表面具颗粒状纹饰。
广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北达河南南部及陕西秦岭,东至台湾平原地区,向西达四川、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及东部。日本、韩国南部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2000米的冲积平原和丘陵低山区的河沟两岸或路边林下。
- 中文名:延羽卵果蕨
- 学 名: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van Hall) Fée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纲: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真蕨目
- 科:金星蕨科
- 族:金星蕨族
- 属:卵果蕨属
- 种:延羽卵果蕨
- 命名者及年代:(van Hall) Fée,1852
形态特征
中型陆生植物,植株高30-6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被红棕色、具长缘毛的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25厘米,粗2-3毫米,淡禾秆色;叶片长20-50厘米,中部宽5-12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向基部渐变狭,二回羽裂,或一回羽状而边缘具粗齿;羽片20-30对,互生,斜展,中部的最大,长2.5-6厘米,宽约1厘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阔而下延,在羽片间彼此以圆耳状或三角形的翅相连,羽裂达1/3-1/2;裂片斜展,卵状三角形,钝头,全缘,向两端的羽片逐渐缩短,基部一对羽片常缩小成耳片;叶脉羽状,侧脉单一,伸达叶边。[1]
叶草质,沿叶轴、羽轴和叶脉两面被灰白色的单细胞针状短毛,下面并混生顶端分叉或呈星状的毛,在叶轴和羽轴下面还疏生淡棕色、毛状的或披针形而具缘毛的鳞片。孢子囊群近圆形,背生于侧脉的近顶端,每裂片2-3对,幼时中央有成束的、具柄的分叉毛,无盖;孢子囊体顶部近环带处有时有一、二短刚毛或具柄的头状毛;孢子外壁光滑,周壁表面具颗粒状纹饰。
主要价值
观赏:延羽卵果蕨生长茂盛,株形优美,是极好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
科研:山西是延羽卵果蕨自然生长的北限,为一稀有植物,对于研究金星蕨科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药用:延羽卵果蕨药用,治水湿膨胀、疖毒溃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中国山西省二级保护植物。
濒危原因: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使延羽卵果蕨分布范围狭小,个体数量极少,零散分布;加之山西该地的旅游事业的兴起,人类扰动强度逐年加大,延羽卵果蕨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之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措施:加强对延羽卵果蕨生存环境的保护,就地立牌设标,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其就地扩大种群数量,提高自然繁殖率;进行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药用等应用性研究。
相关研究
延羽卵果蕨短而直立的根状茎以及狭披针形的叶片与同属其它种类明显不同,K. Iwatsu-ki据此将之排除在他的Thelypteris Subgen. Phegopteris下的Sect. Phegopteris之外,而把它连同隶属于紫柄蕨属Pseudophegopteris的一些种一并归入Sect. Lastrea内。延羽卵果蕨的染色体报告已知有3种类型,但它们在形态学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征。Holttum(1969)认为延羽卵果蕨的孢子囊群幼时在中央所具有的成束的、具柄的分叉毛是囊群盖的简化。对这些论述尚需从个体发生学作近一步求证。
产地生境
广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北达河南南部及陕西秦岭,东至台湾平原地区,向西达四川、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及东部。日本、韩国南部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2000米的冲积平原和丘陵低山区的河沟两岸或路边林下。
繁殖方法
易于分株繁殖,也可孢子繁殖。分株宜在春季换盆时进行,延羽卵果蕨的丛生性好,分株栽植后放于阴处缓苗即可。
栽培技术
延羽卵果蕨生长旺盛,喜凉爽湿润环境,土壤要求疏松而富含有机质,可用2份腐殖土和1份素沙混合配制。土壤以微酸性到中性为佳。盆栽时宜施底肥,生长季节每月施1次稀液肥,缺肥时叶片会变黄。生长季每天喷2次水。较耐阴,但充足的散射光线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