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
建宁县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纬26°32’—27°06’,东经 116°30’—117°03’。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接壤,是福建省粮食主要产区和重点林区之一。建宁是福建省的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和亚洲最大的薄型纸生产基地。县人民政府驻濉城镇,全县辖4个镇、6个乡:濉城镇、里心镇、溪口镇、均口镇、金溪乡、伊家乡、黄坊乡、溪源乡、客坊乡、黄埠乡。有“历史文化名村”上坪古村等数十处古迹,众多明清赣派建筑以及傩舞民俗保存完好。[1]
历史沿革
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闽西北、武夷山麓中段,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置县,迄今有1051年的悠久历史。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将建安郡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含今建宁、泰宁、宁化等,县治在今建宁城南约1.5公里处(见《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吴书》)。东晋义熙元年(405),改绥安为绥城县。
随文帝开皇九年(589),绥城与将乐二县并入邵武。次年,邵武并入建安县,隶泉州(今福州)。唐开皇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改隶江西抚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从邵武分出绥城故地复置绥城县,隶建州(今建瓯县)。贞观三年(629),再次并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复置绥城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又析绥城县置归化、黄连二镇。黄连镇即今建宁。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连镇人陈岩,统率镇兵(号九龙军)拒黄巢,被朝廷表为义宁军,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永安即今里心镇)。不久军废,改为永宁镇。南唐保大四年(946),李璟率兵破建州后,改永宁为永安镇,次年改为永安场。南唐中兴元年(958),升永安场为建宁县(据《历代地理沿革表·县表(15)·福建·建宁县》载:"中兴元年升场为建宁县"。《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邵武府》所记相同。但同页背面一栏却记为:"宋建隆元年(960)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和《舆地纪胜·福建路·邵武军·县沿革·建宁县》以及《八闽通志》、《闽书·方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的记载内容相同。此处沿用民国版《建宁县志》记载。),属建州,迁治于今濉城镇。太平兴国五年(980),建州郡之邵武县升为邵武军,领邵武、光泽、归化、建宁四县,建宁改隶邵武军。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又改路为府。清仍明制,建宁县属邵武府。
民国元年(1912),撤邵武府,在南平设北路观察使,不久,改为建安道,建宁属之。民国17年,实行新制,废建宁道,建宁直属福建省政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县在民国20年至2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初属江西省苏维埃,民国22年4月,划归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并一度成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民国23年,国民党政府将建宁划归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邵武)管辖。次年,改隶第七专员公署(长汀)。民国29年起,划归第二专员公署(南平)管辖,直至1950年2月建宁解放。
解放后,1950~1970年6月,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南平专员公署。1970年7月,划归三明地区。1983年,三明改为省辖市,建宁为市辖县。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5个乡:濉溪镇(原名濉城镇)、里心镇、溪口镇、均口镇、伊家乡、黄坊乡、溪源乡、客坊乡、黄埠乡。
濉溪(由原濉城镇、金溪乡合并):县人民政府驻地。
里心:闽赣边陲边贸集镇,唐义宁军治所,1931年为红军总部驻地。
溪源:林区集镇,革命战争时期为溪源区、黎南县委、建宁县苏维埃政府驻地,"闽笋之乡"。
均口:古战营,建宁、宁化、明溪边界集镇。福建母亲河闽江正源头。
伊家:1931年7月第三次反"围剿"红军总部、闽赣省委机关驻地,红军五、九军团长征出发地之一。
客坊:历史上为闽赣客商中转交通要道。
黄坊:林区集镇,第五次反"围剿"战略要地。
溪口:有毛泽东旧居,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建宁县民俗馆。
黄埠:自古以来就有墟场、店铺,且土壤以黄土为主,故名黄泥埔。
自然地理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隅,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四周高山环抱,境内丘陵与溪流交错。气候暖湿。山地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地貌
建宁地形以丘陵和中、低山为主,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7.4%,平原、盆谷仅12.6%。地形四周高中部低,呈阶梯状下降,表现为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县内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最低处大源、器村海拔290米,相对高差1568米。
气候
建宁地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夏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及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4]
水文
建宁县内溪河总长达1005.9公里,主要溪河有13条,其中濉溪及其11条支流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台田溪属沙溪水系,为宁化水茜溪的上游支流,发源于均口乡均口村严峰山,为闽江正源源头。[2]
经济发展
1988年,建宁县国民生产总值3.64亿元(可比价,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756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17%和157%,翻了一番多,提前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工业生产 总值1.21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80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1亿元,财政总收入1 41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4.32倍、0.9倍、14.26倍、4.74倍、2.83倍。 至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比1990年4.54亿元增长43.32%,年递增7.46 %;粮食总产量10.65万吨,比增4%,年递增0.79%;乡镇企业总产值5.6亿元,比增169.52%,年递增21.93%;财政总收入3 119万元,比增94.39%,年递增14.2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亿元,比增90.74%,年递增13.79%。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66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48.62%,年递增8.2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 037元,比增38.61%,年递增6.75 %;粮食总产量11.25万吨,比增5.59%,年递增1.09%;工农业总产值8.29亿元,比增54.66%,年递增9.1%;乡镇企业总产值12.3亿元,比增119%,年递增16.97%,财政总收入4 605万元,比增47.96%,年递增8.15%。至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6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5.62%,年递增7.81%;人均生产总值12 039元,比增71.08%,年递增11.34%。粮食总产量11.01吨,下降2.11%,工业总产值8.67亿元,年递增19.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8亿元,年递增10%;财政总收入5 407万元,年递增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 787万元,比1984年的1 811万元增长109%。
2008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1亿元,增长15%,增幅创12年来历史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增长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增长86.78%;实际利用外资750万美元,增长35.6%,出口总值1150万美元,增长9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7726万元,增长28.72%,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5196万元,增长32.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市场价格略有上升。
2008年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个;莲子、果子、种子、烟叶、林业、笋竹业、养殖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有新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农机总动力7万千瓦,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工业经济迅速壮大,造纸、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林业、水电两大重点产业较快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6%。第三产业增势强劲,旅游、商贸、物流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高,全县已有个体工商户2038户,注册资金2.26亿元,私营企业275户,注册资金3.92亿元。
2012年全县国有企业改制面达89%;电力、外贸、林业采运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计划任务的96.5%,农村土地延包、粮食流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和有序展开。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了广播电视台网分离、人员竞聘上岗改革。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内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办外资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357万美元,增长53.9%;出口创汇195万美元;新上山海协作和内联引资项目15个,客方实际到资7401万元,增长11.2%。
2014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0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8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3.72亿元,增长4.55%,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56亿元,增长4.67%;固定资产投资80.67亿元,增长22%;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850万美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9亿元,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22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3元,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8%。
2017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亿元,增长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18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9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3元,增长9.6%,较好地完成了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7年再次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农业
建宁县有大莲子、果子、种子、烟叶、林业、笋竹业、养殖业等7大特色
农业基地,烟叶产量居三明市第二;被列入省油茶发展重点县。"铙山"品牌连续五届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解放前,经济作物有莲子、笋干、香菇、茶叶等,数量不多。猪、鸡、鸭、鹅为农家普遍饲养的畜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生产水平低下。民国31年(1942)年统计,全县粮食总产2182.17万公斤,亩产仅76.4公斤;到1949年,减至1714.28万公斤,亩产仅73公斤。
解放后,建宁县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指导农业技术改革,生产迅速恢复与发展。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33.52%。1957年粮食总产3090.18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16.55%。1959~1962年农业连续四年处于低谷;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114.61万公斤。1963~1965年,粮食作物产量,年平均递增5.5%。
1966~1968年,农业生产又出现3年回落,其中尤以1966年为甚,当年遭特大秋寒冻害,双季晚稻42124亩,亩产平均仅18.5公斤。1969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倡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1969~1976年,除多种经营产值明显下降外,种植业产值比1965年逐年递增。
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农业生产出现大变化,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随着莲子、黄花梨、猕猴桃、黄桃、杂交水稻种子大量出口,建宁农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390.7万公斤,是1978年的1.21倍;莲子总产121万公斤,为1978年的90.3倍;茶叶228万公斤,水果80.1万公斤,分别为1978年的4.6倍和11倍;生猪存栏76154头,水产品215.1万公斤,是1978年的1.4倍和16.38倍。1988年与1952年对比,农业总产值增长7倍,年平均增长5.6%;粮食总产量增长3.1倍,年平均增长3.9%。农业劳力平均生产量,1988年为1899公斤,高于全省1112.8公斤和三明市1735公斤的水平。
工业
据里心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建宁就有原始的手工业制品,如石器、陶器等。南宋德佑元年(1275),澜溪、石门一带有相当规模的瓷器生产。明洪武元年(1368),溪口开始制造木船。嘉靖年间,东乡的楚上、南乡的赤上,先后已制作土纸。民国时期,除原有的传统手工业有所发展外,木机织布、石版印刷等行业,也相继出现。民国33年(1944),溪口创办机器碾米厂。至民国38年建宁解放前夕,县内造船、造纸、酿酒、打铁、石印、木竹加工、土木建筑等大部分已经歇业。
1950年初建宁解放,私营工业与个体手工业陆续恢复生产。至年底,工业总产值13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三年恢复期内,工业生产主要是继续恢复传统手工业产品,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积极扶持政策。1952年,工业总产值171万元,较1950年增长23.91%。
"一五"期内,县内开办电厂、农械厂、印刷厂等小型地方国营工业。这时期,工业建设规模虽小,但速度快,效益好,发展顺利,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7.3%的速度递增。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含公私合营)8家,职工86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21家,社(组)员620人。个体手工业63家。工业总产值379万元,较1952年增长121.64%。
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宁开始勘查矿产资源,积累资金,振兴工业。由于"大跃进"的错误指导,提出"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大批劳力大炼"钢铁",地方国营工业激增至48家,一年之内,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半,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此后连续3年大倒退。
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工业生产的盲目性,情况逐步好转。1965年,工业总产值588万元,较1957年增长55.15%。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工业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产值连年下降。1970年起,陆续兴建电机厂、石灰氮厂、合水口电站,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为1467万元,较1957年增长287.07%。
1978年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对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1986至1988年三年扶贫期间,增加对工业投资,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乡(镇)村办工业企业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1279家,从业9776人,总产值9282.6万元,比1950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66.3倍和5.3倍。年均增长速度1950至1978年为8.8%,1979至1988年为20.3%,10年改革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比过去28年高11.5个百分点。
1988年县内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机制纸3900吨,其中拷贝纸1500吨。饮料酒646吨,罐头1500吨。日用陶瓷500万件,木材1.93万立方米,锯材2186立方米,松香1300吨,机砖2000万块,自来水0.7万吨,交流电动机12975千瓦。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原木10.81万立方米,发电量3424万度,松香1365吨,松节油252吨,机砖4394万块,交流电动机4479台12975千瓦,汽车配件44.3万元,中小农具16.16万件,陶瓷器480.6万件。
建宁已初步形成特种造纸、食品加工、林业和旅游四大产业和一批重点企业,其中福建铙山纸业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档薄型包装纸生产出口企业,"铙山"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设计时速200公里、双线电气化,贯穿建宁的江西南昌(向塘)至福建莆田、福州的向莆快速铁路已全线动工,将于2013年9月30号通车运营;泰宁经建宁至江西广昌建泰高速公路和浦城经建宁至龙岩、梅州浦建龙梅铁路将于2009年动工控制性工程。建宁全力实施闽江正源第一城、闽赣省际物流城、三明新兴工业城、生态休闲旅游城建设。[3]
社会事业
教育
五代时县内即有私塾,宋初县内开设官办的儒学。民国版《建宁县志》及县内部分族谱所记,宋代至清朝,建宁考中进士的共计86人,其中南宋就有45人,占历代进士总数52.3%。宋以后,县内教育渐趋衰退。明、清时期,有几任知县积极倡办学校,曾使县内教育略有起色。但事因人兴,也因人废。任满人走,事业便随之而衰。
民国期间,政府办的小学与教会学校、私塾长期并存。县内一些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创办的县内第一所私立初级中学,因校舍被"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占据而夭折。后来政府办的初级中学,因为政府对校内进步青年的迫害,挣扎于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难于供养子女上学,办学近10年,至解放前夕,在校学生数还不到半百。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建宁曾建立苏维埃政权。工农红军虽进出建宁多次,仍在反"围剿"期间办起列宁小学。
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减、免学杂费和发给助学金等办法,鼓励劳动人民子女入学;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以方便劳动人民子女入学,有效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解放初期,县内中学便重视教师队伍建设。50年代中期,建宁中考成绩在南平地区名列前茅。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宁中等教育仍结出丰硕果实。"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领域是重灾区,县内教育与其他地方一样,呈现数量多、质量低的状况。此期间,县内勤工俭学有较大的发展。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县内教育开始恢复生机。80年代,县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比重有较大的增加,县内城乡普遍建起新校舍。1985年,县普及教育达到部颁要求。1988年,县内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超过教育部要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
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560人,本科上线率52.5%,居全市第四;专科上线率94.4%,居全市第二;城关小学新校区和21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完成;认真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
科技
明、清时期,县内就出现范良仲、何觐光等一批名中医,留下不少医学著作。民国时期,引进甘薯、果树新品种,并开始使用化肥。但在解放前的漫长时期里,科技活动多表现为个体活动,整体水平低下。解放后,科技事业逐步发展。50年代,先起步的是农业、林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体现在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事业受到摧残,但由于福建农学院一批师生下放建宁,他们在群众中宣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县内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应有的重视,科技事业有较大发展,科技队伍逐渐壮大,其中建宁籍科技人员逐年增加。各行各业普遍开展科技活动。除大力引进、推广外地的科技成果外,通过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一批科技成果。1979~1989年,全县取得71项科技成果,其中,农业19项、工业10项、林业2项、医药10项。这些科技成果中,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省厅(局)级奖9项、地(市)级奖8项。
2008年完成科研推广项目13项,开发新产品5项。
文化
新石器时代,建宁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宋代开始有文人著述。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以意气纵横、沉雄悲壮之作开一代诗风;朱仕玠、朱仕琇兄弟在文坛享誉一时。木偶戏和宜黄戏在民间广泛流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工会和农民协会在县内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解放后,人民政府陆续兴办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宣传演出比较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文艺作品被打成"毒草",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事业摆脱"左"的束缚,日趋繁荣。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舞厅、录像厅、桌球室、电子游艺室等娱乐场馆遍布城乡。
2008年选送参评的《莲之韵》、《小荷才露尖尖角》节目分获"星耀中华"全国青少年才艺竞赛特等奖和银奖;
吴静焘(1904~1933),女,原名吴蔷葆,江苏省武进人。初中毕业后就读于南京汇文女中,1925年进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同学余泽鸿结为伉俪,先后在中共湖北省委、中共中央机关、中共北方局和顺直省委工作。1931年夏随丈夫余泽鸿进入中央苏区。1933年1月,中共建宁中心县委成立,吴静焘任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妇委书记。1933年4月前往江西宁都参加省委扩大会议回建宁途中,在距县城14公里的黄泥潭遭地方武装大刀会袭击,为保护群众,壮烈牺牲,年仅29岁。她的遗体运回建宁安葬于县城后山,现遗骨迁葬在建宁烈士陵园。
体育
建宁民间体育活动,如端午竞渡龙舟、重阳登高、闲暇习武等,古已有之。起于何时无考。旧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县儒学设立射圃,供生员课余习射。明、清两代,县武官衙门于东山南麓开辟校场,练武术,习骑射。民国初,全县中小学先后开设了体育课。第二次国内革命期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曾在县城南门广场举办运动会。解放后的30多年,体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1956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体委)成立,配备专职干部,积极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1962年开始,县体委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1965年,建宁县女运动员史本英在中国、越南、老挝、阿尔巴尼亚4国射击邀请赛中获50米手枪慢射第一名。1971年,三明地区少年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13个项目,建宁运动员获7项第一,3项第二;女子甲组11个项目,建宁获8项第一,6项第二。建宁为省体工队、国家专业队都输送过运动员。
2008年建宁藉女运动员杨德婉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中获得2金1铜3枚奖牌。[4]
交通
建泰高速
2009年12月13日,福建省建泰高速公路在建宁和泰宁同时开工建设,建成后三明可以实现县县通高速。建泰高速公路属规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高速公路网浦城至建宁联络线的局部路段,始于泰宁朱口,终于建宁和江西广昌界船顶隘(省界),建成后将与江西省国家高速公路网济广线相接,在福建西北部与江西东部形成环线高速公路网,并成为浙江中部地区经福建往江西等内陆省份的便捷通道。建泰高速公路全长79.3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路基宽度24.5米。全线设朱口(枢纽)、泰宁、大田、建宁、里心等5处互通式立交,同步建设主线收费站1处(建宁境内)及配套服务区1处。该路线所经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桥隧众多,工程艰巨,共有土石方1026.08万m3。全线将建设大、中桥梁30座,9987米,隧道5.5座、涵洞通道130座,19529.5米。其中,周家山隧道长约7040米,为目前福建省公路最长的隧道。另建3.42公里建宁二级公路连接线,项目投资估算约53.23亿元。
向莆铁路
向(塘)莆(田)铁路位于赣东和闽中地区,西起江西省南昌市,自南昌(向塘)枢纽新南昌站引出,经江西抚州、南城、南丰,福建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至永泰分岔,分别引入外福铁路福州站和福厦铁路莆田站,正线全长约603.6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384.265公里,包括南昌(向塘)、福州枢纽和莆田地区配套工作,以及新三明站向莆铁路与鹰厦铁路南平方向的联络线工程,共设24个车站。全线按双线电气化Ⅰ级干线标准建设,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运输能力为每日客车100对,货运每年2000万吨。向莆铁路于2013年9月26日全线通车,从福州至南昌的行车时间将由现在的11小时缩短为约3个半小时。
向莆高速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连接中部和内陆大腹地的现代化铁路,也是江西等中西部地区便捷的出海通道。向莆高速铁路建成之后,将构成中西部地区至东南沿海港口运输大通道的骨干铁路线,形成"武汉南昌-福州与湄洲湾"的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对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构建对外连接的战略通道,拓展湄洲湾港口腹地,实现港口资源共享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
红色苏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全国重点中央苏区县之一,于1931年-1934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3年-1934年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是红军长征的发起地之一,在红军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又是红军重要的筹粮筹款地,被誉为"苏区乌克兰",也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最后大捷的决胜地,我军炮兵和通信兵建制诞生地,这块红土地的先辈们以生命为代价,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先后有7000多建宁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血洒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十大开国元帅中,除贺龙、徐向前外的8位元帅均在建宁指挥过中央红军作战,170位师(地)以上党政军干部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建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军"三总部"、坐落在客坊乡水尾村的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等许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保存较完好,其中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博物馆,已建成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福建省重点推介的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建宁县历史悠久,古为绥安县地,史载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定居,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南唐置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境内山峦起叠,林木繁茂,溪流密布,濉溪和楚溪两大水系贯穿全境入闽江,武夷山脉环抱东西部,金饶山直立于南,曾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美誉,素有"闽都之乡"的美称。建宁县风景秀丽,奇峰突兀,气候宜人,是夏季旅游避暑之胜地。金铙山为建宁第一大山,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为全省第二高峰。古仪典雅的报国寺亦称金饶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距县城35公里的严峰山系闽江之源头,水质清冽甘甜,有"一峰突起,众山莫偶"之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至今仍保存完好。
人文旧址
城区"朱毛红军楼"(溪口天主教堂)是红军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朱德旧居。还有中华苏维埃军委旧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周恩来旧居(白楼),闽赣军区司令部旧址、叶剑英旧居(下丁家屋)。万安桥("红军桥")是第二次反"围剿"胜仗纪念地。金铙山景区有雌雄双瀑、金铙晴雪、石燕岩、仙人池、高峰古道等景。建宁报国寺是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慈航法师之故里。客坊龙门山白云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游此寄读,神宗皇帝赐"白云崇圣寺"匾额。
源自然保护区
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建宁县境内东南部,东北部与泰宁交界,总面积13022公顷,千里闽江正源发源于保护区内严峰山西南麓。区内金饶山海拨1858米,是三明第一个高峰,地层古老,又是建宁椴、建宁金腰的模式标本采集地。该区是武夷山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主要保护武夷山脉生物区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森林植物群落、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及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等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7种。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及历史栽培的银杏等3种。有脊椎动物35目99科385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8种,其中鸳鸯种群数量较大,有300多只。 建立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于闽江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义。 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3月申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通过国务院委托环保总局组织的终审,正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地质公园金铙山
金铙山原名大历山,又名太弋山,位于福建省建宁县境内,海拔1858米,在我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素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美称。因闽越王无诸校猎于此,遗失金钹一面而得此美名。金铙山绵亘300余里,共有84峰,峰峰险峻,主峰白石顶把山分为东西二麓,东麓多为悬崖绝壁,西麓多为奇峰峻岭。金铙山以"奇、绝、秀、幽"著称,有"八闽第一峰"之称,海拔1858米。该景区内建有福建省海拔最高,长度最长(2.1公里)的金铙山客运索道,福建省最有特色的凌空栈道,全国除台湾阿里山外唯一的高山小火车和福建省唯一的高山室外滑雪场。登上主峰,可眺望闽西北的建宁、泰宁、宁化、明溪,福建最大的人工湖大金湖,也尽收眼底。
千年古刹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福建金饶山半山腰,又称金饶寺。建于梁龙德年间(公元921年),早于建宁置县,为建宁县最大的寺院,是佛教界被称为"弥勒应世、玄奘再生"的慈航大法师之故里。报国寺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结构独特新颖,气势雄浑壮观,主体建筑分三个层次,由山门、牌楼进入依次为天王殿、天井、大雄宝殿、法堂,两旁为附属建筑、左边为地藏殿、客厅等,右边观音殿、客厅、藏经楼等,又建有居士林、游客中心及高达9.8米的滴水观音。福州鼓山涌泉寺初建时,曾模仿报国寺建筑风格。 寺院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在福建省境内有重要的影响,有禅房、厅堂64间,分前后殿,建筑典雅、庄严肃穆,是少有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现有佛像35尊,最大的释迦牟尼像高5米。在建宁县的大力开发下,寺院景观日趋完善, 2011年, 建宁报国寺五百罗汉开光暨大型电视连续剧《佛光》第一部《弥勒传奇》30集电视剧开机在报国寺开幕。
万亩修竹荷苑
修竹荷苑: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种植建莲5万多亩。修竹荷苑距城区约20公里,面积约200亩,建有观景步道、观景亭及莲文化长廊(仿真石雕)等,种植有火炬、友谊牡丹、星空牡丹、红千叶、风卷红旗等十余种莲品种,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每年6-10月荷花竞放,修竹荷苑为建宁首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适合游览时间:7月中-10月底,荷花开放。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
反"围剿"纪念园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包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红军颂》大型青铜群雕、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中央苏区民俗陈列馆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反"围剿"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1985年10月,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反"围剿"纪念馆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福建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2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所获荣誉
建宁县被授予"中国梨产业龙头县"称号,是福建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县。
福建铙纸集团的薄型纸、翠源公司"翠源馨"牌笋产品获评福建省名牌产品,"翠源馨"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绿源公司果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铙纸集团"铙山"品牌连续4届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居全国造纸行业榜首,铙纸集团被确定为14g薄页包装纸和半透明纸产品国家标准制定单位,企业建立了本县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县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国家证明商标1件,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6件,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5个,获原产地标记准用证企业4个,获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4个,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家,取得HACCP认证企业2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3个,获食品质量安全准入企业12家,品牌总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