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乐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乐行
张乐行
出生 1810年
国籍 清末
职业 起义军首领
知名于 在安徽亳州雉河集起义抗清

张乐行(1810年~1863年),字洛行,乳名香儿,别名老乐,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后成为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被封为捻军盟主[1]

咸丰二年(1852年)冬,作为十八股捻首之一,在安徽亳州雉河集起义抗清,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 咸丰四年(1854年),张乐行与起义军白旗首领龚得树、黑旗首领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次年春,捻军势力扩大到安徽、河南两省。 咸丰五年(1855年),各捻会盟于雉河集,张乐行被封"大汉明王",建立"五旗军制"和颁布《行军条例》。咸丰六年(1856年)张乐行再次占领丰县,紧逼开封。咸丰七年(1857年)春,受封为"征北主将",三河镇战役中与陈秀成配合大败湘军。咸丰九年(1859年),张乐行进军西华,在舞阳将清军将领联恩围杀。咸丰十年(1860年),被封为沃王。

同治元年(1862年),张乐行率领长枪队西进,与僧格林沁在河南杞县交战。同治二年(1864年)清廷诱降,张乐行顽强抵抗,因叛徒出卖,在西阳集被俘,随后被凌迟处死,时年53岁。

人物生平

年少有志

嘉庆十五年(1810年),张乐行出生于地主家庭。

道光初年,张乐行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在贩运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遂集众成捻,进行自卫,并支持农民抗粮、抗差、吃大户的斗争。 皖北民风强悍,其俗尚武,"刀剑以喜"、"聚众打降"为习俗,为了出人头地,于是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张乐行也深受影响。·

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乐行率领捻众行侠仗义,清除地方恶霸侯永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乐行在涡阳张老家与宋姓豪绅械斗,后被告至官府,与官府对峙。

揭竿而起

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领亳州一带捻军首次聚众起义。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乐行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劫狱救囚,声势渐大。同年十一月,与永城、亳州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被推为盟主,树黄旗起义,史称"十八铺聚义",成为初期捻军最高首领。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连克武汉三镇,威胁苏皖,清军忙于镇压太平军便派清兵部侍郎周天爵诱降张乐行,未果。

咸丰四年(1854年)张乐行与龚得树、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春,张乐行与安徽、河南捻军联合和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

捻军会盟

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清政府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再次招安张乐行,再次遭拒。 次年正月,永城、亳州及附近州县各捻会盟于雉河集,张乐行被推为首领,称"大汉明命王",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使捻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捻军于此正式起义。

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兵部给事中袁甲三进攻亳州,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直至雉河集,苏天福被擒,张乐行幸免。七月,张乐行与清军交战与浍河,清军将领任仲勉战死。 七月十六日,张乐行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旋回军北上,于八月月二十四日夺回雉河集。张乐行再次占领丰县,蒙城、亳州捻军首领汇聚归德,准备攻打周口,进而紧逼开封。

听封沃王

咸丰七年(1857年)春,张乐行率军攻打光州、固始占领洪河两岸。 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于霍丘、六安交界处,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受封为"征北主将"。从此,捻军一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同年十月月十三日,退至六安。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下旬,张乐行率兵北上,经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淮河南北的交通,断绝清淮北盐运。十月,张乐行与庐州太平军南下,配合陈玉成、李秀成指挥的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杀死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

咸丰九年(1859年)春,张乐行、龚得树再次攻打归德受阻,分两路退至商水之南和商水之西。张乐行进军西华,在舞阳将清军将领联恩围杀。 同年夏,派白旗首领龚得树领兵渡淮河,联合太平天国庐州守军吴如孝部攻克怀远,自此两军占领地区联为一片。十一月,南退定远。

咸丰十年(1860年),张乐行率主力三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

咸丰十一年(1861年),张乐行屯居涡河以北, 率领五旗进发菏泽,察哈尔总管伊什旺布阵亡,僧格林沁败走唐家口。 十月,张乐行与奏王苗沛霖联络汝宁正阳等地义军,攻打河南。

英勇就义

同治元年(1862年),张乐行常召集其他捻军首领议事,山东捻军会于保安山、龙山,开封等地会与小奈集、大寺集,周口等地多会于十河,张信溜,接近亳州捻军的发源地。 同年正月,捻军两万余人由江北丰县进攻金乡、鱼台。同年二月,张乐行率领长枪队西进,声势浩大。僧格林沁率马队至河南杞县许岗与其交战,双方援军皆至,激战数日,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投降,使得捻军腹背受敌。

同治二年(1862年)正月,张乐行拒不投降,与孙丑、刘大、刘二、杨二等会与鹿邑准备西撤徐州,途中遭遇宿州知州英翰埋伏,又撤回雉河集。

同年二月,清军进攻尹家沟,此时的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已叛变投敌,他表面上殷勤接待张乐行父子,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翌日黎明,英翰率团练和蓝旗叛捻突袭,将张乐行父子逮捕,送往僧格林沁大营,随后张乐行及其子张憙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五十三岁。

人物成就

张乐行是捻军前期首领,后归太平天国麾下,被封为征北主将,因出征苏北敌后成功占领清江浦被封为沃王。他整顿军制,严明军纪增强了捻军战斗力,他们在到达的地方,打击富豪,保护穷人,贫苦大众,纷纷响应,反清的队伍迅速扩大。鲁苏豫皖的捻军首领也纷纷走向联合。张乐行所带领的捻军抗击了中原地区的清军,同时在三河镇大捷、大战湘军中对太平天国军队起到协同作战的作用,使捻军成为了太平军的友军。 张乐行带领的捻军所从事的长期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也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中国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张乐行是"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反封建的战士",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张乐行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名人评价

僧格林沁:捻首张洛行,聚匪党无数。此外大小头目,人数不少。官兵往剿,业经饱掠而归。故出巢一次,即增添人数无算。

胜保:时捻匪肆扰皖、豫间,以张洛行为最强。

郭豫明: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激烈变动形势的推动下,张乐行走出家门,参加捻军起义的行列,在没有担任盟主以前,他"持两端",有反复,经过斗争实践的严酷锤炼逐步趋向革命;自当上盟主以后,仍有缺点错误,可是他坚持革命队伍的联合,反抗清朝的黑暗统治,符合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最后为叛徒出卖,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之下。虽然,张乐行比不上同时代的洪秀全、冯云山诸人,但他为近代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是一位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所以,既不宜将他看成"伟大的"、"杰出的"英雄,也不能把他斥为遗臭万年的"叛徒"。

家庭成员

父:张慰祖,张乐行起义前去世。

母:燕氏,张乐行起义前去世。

长兄:张问行,早年夭折。

兄:张敏行,早期捻军将领。

妻:马氏,农村妇女,不曾参军。

续弦:杜金蝉,曾极力反对张乐行向清政府招安,主张与清政府抗争到底,随张乐行转战南北,是张乐行的得力助手。 同治二年(1864年),于张乐行、张憙父子就义后不久被捕就义。

子:张憙 ,同治二年(1864年),与其父张乐行共赴刑场,英年早逝。

后世纪念

张乐行故居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张老家村,张乐行嘉庆 十五年(1810年)诞生于此,张乐行故居属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间,其中前排堂层5间,后客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张乐行故居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979405856346501&wfr=spider&for=pc 张乐行一家参加捻军,积极反抗清朝统治,仅有一遗腹子延续香火,  小佛说史 百家号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