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兰秦 | |
---|---|
出生 |
1954 陕西岐山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国家一级演员 |
张兰秦简介
张兰秦 男,秦腔净角,1954年生,陕西岐山人,兰州市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工花人称“花脸奇才”,其台架、声嗓,以及他的影响力和所享的社会声誉,在西北五省的秦腔演员中是屈指可指的。现如今市场上流行的两版《铡美案》(一为郭明霞、郝彩凤、余巧云、王玉琴、刘亘天、李买刚、白江波、贺美丽等与张兰秦合作,二为马友仙、郝彩凤、左福成等与张兰秦合作),名家联袂,录制于1989年,当时的张兰秦,仅是三级职称,能与如此众多的名家合作演出,可见其艺术特色不同凡响。
1992年出版的其与郭明霞、员宗汉合作的《二进宫》,更是近年来少见的精品之作,其与王玉琴、陈仁义合作的《白叮本》,亦颇具水准,甘肃音像出版社先后为其灌制了《打鸾驾》、《斩单童》、《五台会兄》、《二进宫》(与窦凤琴、谭建勋合作)、《铡丁勇》、《三对面》等录音磁带,广为流行。脸。师承刘茂森、米新洪等名家。
演艺特点
张兰秦的天赋优越,嗓音浑厚而高亢,他的嗓音颇似已故秦腔名家张建民,但又较之厚实,唱腔风格上更多的有“田腔”遗风,大气磅礴,唱腔不温不火,不暴不炸,圆润酣畅,洪亮刚劲,素质优越,这是他的优秀之处。其演唱“劝千岁” 一段,语势诚恳,着重点落在“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层意思上,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在“劝”;其《斩单童》中的大段双锤唱腔,节奏明快,字字清晰,慷慨激昂,英雄凛然, 大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与张建民先生的唱腔比较,张兰秦更多的在“字正腔圆”的环节上有所发展,尤其在吐字方面,声琅字清,这一点应该值得提倡;他的苦音腔也较好的继承了前辈名家周辅国、刘茂森等人的特点,张兰秦在演唱《二进宫》时,将“刘秀十二走南阳”这段唱改为苦音腔(传统为花音腔),一方面是对孤儿寡母的同情,一方面又是对“兔死狗烹”的憎恨,改为哭音唱腔,能唱出此时人物的这种沧桑又略带点伤感的思想情感,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具感染力,这样的创新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唱腔不足
当然,张兰秦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如其“劝千岁”一段,跟田德年先生的比较,在节奏上,田腔明显要快,给人的感觉是简洁明快,听起来朗朗上口,语势于诚恳之中又含劲厉之味,不卑不亢,义正严词,虽是劝说,但劝得有理有据,德威并用,而张兰秦在处理上显然有一面倒的趋势,过于强调“劝”,少了一份“威严”,另外,因过于强调这个环节也使唱腔略显冗长;其《五台会兄》,师承刘茂森,但在念白及唱腔安排上,比刘逊色多了,如几句诗白:“恼恨奸贼火性发,脱去蟒袍换袈裟,不愿在朝陪王驾,五台山上出了家”,刘先生在念这四句时,首句“恼恨奸贼火性发”,底气十足,疾口而出,给人水裂纸帛之感,气势首先拿人,把杨五郎那种愤世嫉俗、粗犷傲世的性格展露无遗,次句则声调变缓,突出沧桑无奈之感,三句、四句声调由慢变快,由低变高,“了”字强音拖出,“家”字收声,迂回跌宕,富有诗韵。
张兰秦的念白包括前后的唱腔,偏于在慷慨激昂上下工夫,缺少变化和迂回的余地,个别地方行腔过于饱满而出现挣破头的迹象,这些显然都是他疏于琢磨的缘故。
唱腔优点
二花脸的唱念,秦腔与京剧有其共性,刘茂森先生在《李逵下山》一剧中的唱腔,就在刚烈激昂的韵调中蕴涵了几分俏皮妩媚,显得刚柔相济,使人物啧啧生辉;京剧架子花名家袁世海先生曾经说过,架子花的唱腔,区别于铜锤花的地方,就是它首先强调的是情,次者才是腔,而铜锤花则正好相反。张兰秦在《五台会兄》中的唱腔把握上,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原则,他的杨五郎之所以逊色于刘茂森先生,原因也在这里。但他勤于练习,在《白叮本》中,他的念白下过功夫,大有张建民的遗响,吐字清晰,铿锵有力,比较出色。
二花脸的唱念,秦腔与京剧有其共性,刘茂森先生在《李逵下山》一剧中的唱腔,就在刚烈激昂的韵调中蕴涵了几分俏皮妩媚,显得刚柔相济,使人物啧啧生辉;京剧架子花名家袁世海先生曾经说过,架子花的唱腔,区别于铜锤花的地方,就是它首先强调的是情,次者才是腔,而铜锤花则正好相反。张兰秦在《五台会兄》中的唱腔把握上,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原则,他的杨五郎之所以逊色于刘茂森先生,原因也在这里。但他勤于练习,在《白叮本》中,他的念白下过功夫,大有张建民的遗响,吐字清晰,铿锵有力,比较出色。
相关视频
张兰秦《赶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