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国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56年
安徽安庆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张国刚 (1956年 - ) 安徽安庆人。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2]和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3)、"特聘教授"(2006)[3]

个人简介

张国刚 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青年项目"德语国家汉学史"、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中西文明的碰撞"、天津市"九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教育部九五重大课题项目"中国家庭史"、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西早期交往与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16-18世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中德文化交流史"等项目的研究。

主讲课题

《历史看管理》

《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

《贞观政要与唐太宗领导艺术》

主要论著

专著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

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

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

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合著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

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

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

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主编或参编著作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

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张国刚

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

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

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

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

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论文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

《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

《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

《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

《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

《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

《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

《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

《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

《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

张国刚

《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

《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

《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

《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

《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

《〈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

《"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

《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

《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

《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

《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

《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

《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

《〈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

《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

《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

《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

《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

《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

《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

张国刚

《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

《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

《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

《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

《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

《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

《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904.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

《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

《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1945.》,《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

张国刚
  张国刚教授

《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

《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

《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

《〈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

《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

《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

《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

《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

《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

《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张国刚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

《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

《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

《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

《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

《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

《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

《"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

《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

《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

《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张国刚

《"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

《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

《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

《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

《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翻译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

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

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

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