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壽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壽臣
出生 (1899-01-29)1899年1月29日
北京西交民巷小四眼井
逝世 1970年7月9日(1970-07-09)(71歲)
別名 雙兒、張豫華
籍貫 河北省深縣
職業 相聲大師,兼評書演員
知名於 提起相聲前輩張壽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受到業內外人士的折服,無論是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以及太平歌詞等等,都非常擅長,而且是個非常有氣節的藝人。
知名作品 《洋錢傷寒》、《揣骨相》、《哏政部》、《五百出戲名》



張壽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雙兒,評書藝名張豫華(拜師張誠潤),相聲大師,相聲藝術第五代掌門人,兼評書演員,父張誠甫,評書演員兼說相聲。

十二歲在北京焦德海為師。一九七零年,七十二歲的張先生病故於天津

演藝經歷

1899年,張壽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歲隨父在隆福寺、護國寺等地說相聲。八歲上學。十一歲時由於喪父,中途輟學,正式以說相聲為業。十二歲拜焦德海為師,張的拜師為相聲又延續了一代新人。

學藝期間,張壽臣學會了大量節目,出演即紅,時人謂之「娃娃紅」。十五歲滿藝出師,演出於西安市場、護國寺等明地。隨年齡的增長,聲音、形體發生變化,行話謂之「倒人緣兒」,同行不願搭伴,於是開始自己單幹。十七歲的他,第一次離開北京。與師弟聶小鎖步行經通州、三河縣、玉田縣至唐山,沿途演出。這也是相聲第一次來到唐山、三河縣和玉田縣。在歸途中,曾到天津北開市場、三不管等地演出,與李瑞峰等短期合作。這也是張壽臣首次來津演出,由於幾年的闖練和積累,不僅掌握了傳統的相聲段子,表演亦日漸成熟,並開創了年輕演員單口相聲的先例。

一九三一年,收常寶堃(小蘑菇)為徒。「七七事變」,京津淪陷後,多次拒絕日方提出到東京(實際是釜山)錄製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務的跟蹤,乃與侯一塵到南京、鎮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後多年與周德山搭伴演出於天津各曲藝場,並與白雲鵬同台演出於新中央戲院表演滑稽小戲。後因思想苦悶,有心退出舞台;但又為生活所迫改行說評書。一九五三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專事單口相聲的演出。一九五六年,為繼承北方評書傳統節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評書《水滸》。由何遲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兩本單口相聲選集出版 。其代表節目《三近視》被譯為外文在國外發表。

年底,所在單位天津市曲藝工作團併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曲藝團。在天津各曲藝場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曲藝團演出單口相聲。一九五八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張壽臣單口相聲選》,共收集代表性單口相聲十五段。同年開始在天津戲校少年訓練隊任教。並不斷為全市專業相聲演員輔導,扶持群眾性的業餘曲藝活動。並曾拍攝了單口相聲《賊說話》,收入電影記錄短片《曲藝集錦》中。一九六O年去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文代會,與全體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接見,當選為中國曲協理事。三年後,當選為第三屆天津政協委員。此間陸續發表了《談單口相聲的表演》、《我對傳統相聲的看法》、《借勁使勁》等論文。在退休後仍堅持傳藝和提供史料等活動。而後並再次當選為第四屆天津政協委員。

張壽臣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博採眾長,匠心獨運,大膽創新,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我國相聲藝術界重要的代表人物。

個人生活

張壽臣在相聲界不僅威望高,和同行的關係也很好。

在天津,他常去各區的相聲場子串門,到北京了,當然也要去相聲場子看看大家。

北京市曲藝團相聲演員中,有和他一起長大的師兄弟湯金城、譚伯如;有曾一起同過台的王長友、羅榮壽;有他喜愛的青年演員趙振鐸、趙世忠,還有他的盟侄陳湧泉、義子高鳳山……張壽臣很想念他們,這一天下午大會沒有安排,雖然天氣很熱,他執意要去北京曲藝團。

北京曲藝團的團址坐落在前門外大柵欄裡面的迎秋劇場。劇場的後台沒有門,演員及其他人員出入都經前台。張壽臣到劇場時,演員都在後台開會。前台門前有一負責保安和傳達工作的看門老大爺,坐在門前的椅子上衝盹。張壽臣徑直往後台走時,看門大爺被驚醒,攔住張壽臣說:「想聽相聲,晚上來。」 張壽臣心中暗想:「我想聽相聲什麼相聲我沒聽過啊。」口中卻說:「我不聽相聲,我找人。」 看門大爺問:「您找誰呀? 張壽臣隨口搭音,說:「我找說相聲的。」這句話是句實話,他到曲藝團不是找某個人,確實是要找說相聲的。沒想到,看門大爺誤會了,以為來人和他開玩笑,臉一沉,反唇相譏,說:「您說的對,我們這兒沒外賣,後台全是說相聲的。對不起您哪,後台正開會哪,開會時間一律不會客。」 張壽臣只好請求說:「我從天津來,您受點累,給通報一下。」 看門大爺的口氣也緩和了,說:「您說您大老遠的從天津來,240里地,天又這麼熱,我不給您找吧,顯得我這麼大的歲數不懂嘛。您別和我開玩笑啊,您找誰」 張壽臣見看門大爺答應給找人,忙說:「謝謝您了,給您添麻煩,找誰都成。」這句話本是善意,「找誰都成」,說相聲的哪有不認識張壽臣的呢。 看門大爺又誤會了,動了真氣,說:「您越說越不像話,找誰都成,嘿嘿,沒法兒給您找去!」 張壽臣無奈,只好說:「那就找高鳳山吧。」 看門大爺點點頭說:「哎,這還像話。」隨後站起身來向後台走去,走到劇場門口,又轉身追問了一句:「高鳳山是您什麼人」 張壽臣有些不耐煩了:「是我兒子!」 看門大爺聽了此話,又走了回來,重新坐到椅子上:「您哪,純粹拿我開涮!『找說相聲的』,『找誰都成』,這不全是廢話嘛!高鳳山又是您的兒子了,高鳳山家裡的事兒我都清楚,他怎麼成了您的兒子了!您趕快走,別在我這開攪。」

迎秋劇場距前門飯店雖然不遠,但正值酷暑,天氣悶熱,張壽臣步行到目的地,已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本想快些見到相聲演員,也好歇歇腳喝口茶涼快涼快,沒料到竟和看門的大爺糾纏不休,他的火氣也被勾上來了:「我哪句話把您得罪了我哪句話和您開攪了。凡是說相聲的,給我找哪個都成,他們停止開會,也得讓我進去!高鳳山是我兒子您又不信了,後台還有我好幾個兒子哪!大熱的天兒,這不存心找彆扭嘛!」 後台開會的人聽見前面吵架,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紛紛走出來看個究竟,走在前面的高鳳山見是張壽臣來到劇場,又驚又喜,忙趨步上前,請安問好,「哎喲,我的親爹,大熱的天,您怎麼上這兒來了,我們正準備抽空兒瞧您去哪,快,快快,您快後台歇會兒吧。」張壽臣沒有回答高鳳山及幾位相聲演員的問候,而是反問高鳳山說:「你是我兒子不是」高鳳山被問愣了,忙答道:「是啊,是啊,這還有錯嘛!」張壽臣聽後微微一笑,隨後又用眼斜瞟了看門大爺一眼,得意的神情似乎在說:「怎麼樣我說的話沒錯吧,我找我兒子,這回你信了吧。」 看門大爺站在一旁,看愣了。他如果想鬧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只有轉天去問高鳳山了。

1960年以後,張壽臣的工作進入了一個非常緊張、繁忙的階段。在黨的「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挖掘、整理傳統劇目、曲目無疑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相聲界,這項工作責無旁貸地由名望最高、資歷最深、輩分最長、年齡最大的張壽臣承擔下來了。張壽臣沒有辜負黨和各級領導對他的期望和重託,以對黨和國家感恩報德的心情及對相聲藝術執著負責的態度,出色地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光榮使命。張壽臣的工作量不能算小,而他對於工作的態度卻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只要領導有令,他二話不說,即刻領命,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那時,交通不似如今這樣方便,他腿腳又不好,出行必須雇用人力車,而車費是要自己掏腰包的。他在家接待採訪者比之外出的任務也不輕鬆,往往是他還沒有起床,來訪者已經到了,這一撥兒剛走,那一撥兒接踵而至,有時要連續工作到夜間一兩點鐘才得休息。別的不談,僅就茶水而言,一天要換沏幾壺茶水。領導曾多次關切地問過他:「張老,有什麼困難可以向組織提出來。」張壽臣總是笑着搖頭說:「沒有,沒有,國家重視相聲,拿我當寶貝,只要把東西留下來別帶走了,我心裡就高興。」

1962年的一天,張壽臣下班回來,興奮地對妻子說:「組織上決定,有我、有他瞎叔(王殿玉)、曾大爺(曾振庭)、王佩臣我們4個人永遠不退休。」從此,他「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勁頭兒更足了。到了1964年,也即那一場政治風暴即將來臨的前夕,文藝形勢也發生了變化。此時,似乎一切的文藝作品或多或少的存有問題,當然相聲藝術也不會例外。傳統的相聲段子大多能冠上一頂「小帽子」而被禁演,而新段子因題材狹窄創新有限,所以各演出團體只能反覆演出幾段允許上演的節目。這樣的形勢必然影響到張壽臣的工作,正當他兢兢業業、廢寢忘食地為挖掘、整理傳統相聲而工作時,突然被告知退休了。

當張壽臣接到退休的通知後,他的心情既有知足也有擔憂。張壽臣參加工作不足十五年,按規定只能拿百分之六十的工資。雖然每月少拿近一半的工資,他知足無怨。他擔憂的是,他是相聲的代表,他的退休將意味着傳統相聲被拋棄了。退休那一天,張壽臣手持退休證,胸戴大紅花,告別組織回到家中的時候,他說:「退休了,沒用了。沒用了國家還養活着,無功受祿,心中有愧呀。不是新社會,沒有共產黨和毛主席,舊社會誰還管哪。」其實,張壽臣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退休。退休後,他仍然擔任着天津政協委員、天津曲協副主席的職務,仍然熱心地為求教者講藝。此時,他只有一個願望,即肚子裡的東西不要帶走。然而,事情往往不朝主觀想象的方向發展,終於有一天,沒有人再敢登他的門了——「文革」開始了。

厄運之中

「文革」初起的時候,張壽臣退休已近兩年,外面發生的一切,他知之甚少。一是他腿腳不靈便,很少出門;二是來看望他的人愈來愈少,唯一和外面溝通的是報紙和廣播,可是批鬥、遊街、大字報等現實情況,報紙和廣播是不會反映出來的。因此,「文革」的實質對於張壽臣來說,感受只有簡單的3個字:不理解。

一天,張壽臣看到報紙上登載的有關「破四舊、立新風」的文章,周圍鄰居家如何「破四舊」的風聞也傳進了他的耳中,他手拿報紙不解地自問道:「四舊怎麼算是四舊呢破四舊又怎麼個破法呢」既而他又說:「既然報紙上發表了文章,就應當響應黨的號召,堅決地破四舊。」於是,在沒有壓力,沒有指令,也沒有弄清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情況下,一場主動破四舊的「革命」行動,在張家小院裡認真且又稀里糊塗地開始實施了。張壽臣認為,建國以前的東西就屬於四舊,凡是形勢反對的、現時不需要的即應毀掉,首先是舊式服裝,如長衫、馬褂、皮襖及演出時的緞子桌圍等都沒有用了,把這些服裝都拆成了單片。再有就是字畫和書籍了,畫有壽星老、麻姑獻壽的幾張字畫被撕毀了,大批的書籍被撕毀了,上至《史記》、《資治通鑑》,下至《聊齋志異》、《水滸》、《三國演義》,還有一套16開本24冊的《聖教史略》,最無辜的是一套12冊的《象棋棋譜大全》……通通被撕成單頁、碎片。然而,問題又出現了,四麻袋碎紙片怎樣處理呢扔進垃圾堆如果被人發現無異於自引其咎,沒有辦法,只好用火燒掉。為防火災的發生,在小院當中放置一個洋爐子,在爐子裡燒紙片。當洋火爐上的水壺裡的水開了4次又有一鍋肉被燒熟之後,火爐旁仍有一麻袋書籍碎片在等候着「貢獻」最後的餘熱。

張壽臣雖退休在家,但論其地位和名望,是很難擺脫這場厄運的。一次,在原單位的批判會上,張壽臣被缺席批判。與會者歷數了他的宗教信仰、權威地位、過生日的排場、拜師時的舊禮節等作為批判內容。其中,張壽臣的一位弟子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地說:「張壽臣是封建的祖師爺,是封建社會的餘毒,我們要和他徹底劃清界線,從今以後,我不再承認他是我的師父!今後我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緊跟毛主席革命到底。毛主席才是我的師父!」不久,張壽臣就聽到了這一消息,當他得知心愛的弟子竟然說出如此不近情理的話,他茫然了。張壽臣和這個弟子的關係甚好,付出的辛勞也很大。在以往過生日時,這個弟子多次主動為老師組織壽日的活動,師父家中有事,他也是積極主動地幫忙,為什麼突然之間竟成水火張壽臣遇有不順心的事,愛罵街、愛着急,但是這一次他卻非常冷靜。不久,張壽臣的名字出現在造反派創辦的各種小報上,名字倒着寫上面打個×。家人和他的朋友們都很擔心,因為「批」和「斗」是連在一起的,「某人被揪出」、「某人被批鬥、遊街」的消息不絕於耳,經常找張壽臣聊天的果仁張張惠山,即在這一時期被斗死在群英戲院台上,而張惠山只是賣果仁的小販,他遵紀守法、為人忠厚,沒有任何理由被批鬥的。有一天,一位張壽臣的老友來找他,把手中的一張小報遞給張壽臣後說:「你看看吧,上面點了你的名字。」隨後又說,「本來不想給你看這份小報,唯恐你看了以後擔驚受怕,可是不讓你知道不行啊,外面的形勢你不了解,萬一紅衛兵真的來了,你更受不了。看看吧,有個思想準備。」

生病住院

這是一張由天津文藝界造反組織印製的名為《山鷹》的小報,上面赫然印有「打倒反動的藝術權威、相聲的祖師爺張壽臣」的標題,令人心驚肉跳。

然而,張壽臣看過小報後卻若無其事地笑了,他說:「說我是『藝術權威』,這我承認,凡是相聲里的事兒,我說了算;說我是『祖師爺』,我也承認,如今說相聲的,沒有比我輩分大的;說我『反動』,我不承認,舊社會,我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新社會,我沒做過對不起黨和毛主席的事情。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不怕,我不怕。」

張壽臣在「文革」期間沒有受到衝擊,且有每月的退休金,可謂經濟穩定,生活無虞。可是,難熬的寂寞對他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壓抑。且不說青年時出入娛樂場所的繁喧,以及同行對他的崇敬而形成的眾星捧月式的場面,即使退休後,拜訪者、學藝者也是絡繹不絕。然而,1966年「文革」以後,寂寞來到了他的身邊。

來看望他的人越來越少,用「門可羅雀」來形容當時的情景,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為任何人也不敢沾惹和「權威」有聯繫的麻煩,除去在津的幾位弟子如田立禾、穆祥林等,及幾位老友如張起榮大爺、姜大爺、劉叔叔隔一段時間來看望他以外,只有一位不怕引火燒身的常客經常來找張壽臣聊天兒,這就是乾兒子趙佩茹,他為張壽臣帶來了快樂和慰藉。然而好景不長,1969年趙佩茹無端被隔離審查,也不能來看他了。張壽臣打開收音機,想在收音機中聽到同行的聲音,而傳出的除樣板戲以外,一段相聲也聽不到。 張壽臣唯一可去的地方——到浴池洗澡,因為「文革」的不斷深入也使他裹足難行,浴池的許多服務設施被取消,如,洗浴後不准休息、拖鞋自取、喝水自斟等,他很難適應,而用以代步的三輪車也適應形勢的需要,一律拆掉頂篷改為光板的貨運車,不再拉座了。

寂寞無奈的張壽臣,只好經常地將椅子搬到胡同口外的便道上,眼望過往的行人,希冀遇見一位相知和他說一說話以解心中的鬱悶。

1970年春節過後,張壽臣病倒了,醫家有謂「百病生於憂鬱」,他的生病和幾年來的寂寞鬱悶不無關係。開始,只見一些感冒的症狀,發燒咳嗽,胸悶氣短,請來附近衛生院的醫生,初步診斷為感冒轉肺炎,可是吃藥打針後並不見效,於是,央求鄰居借來副食店的小推車,將他送到了總醫院。

1958年張壽臣膽囊切除手術時曾去過一次總醫院,那一次,多方領導關照,主任醫師主刀,張壽臣的病雖然很重,但未受痛苦,這一次不同了,張壽臣備受冷落,在門診室,醫生拿過病曆本看了看封皮上張壽臣3個字,又抬起頭來看了看病人,淡淡地說:「去照張大片吧。」這位醫生約五十來歲,他應該知道張壽臣的,可是,他一句安慰的話、多餘的話也沒有。在照相室,已經站立不起來的張壽臣必須站在照相機前,他幾次急躁地說:「不照了,不照了!」家人勸他並手攙左臂強撐住父親的軀體,張壽臣才半蹲半立雙腿顫抖勉強地照了一張像。最悽慘的情景是在觀察室,張壽臣被診斷為肺癌以後,醫生並沒有安排他住院,而是被送到觀察室觀察。

離世遺願

所謂的觀察室即是醫院的門診大廳,所謂的病床即是兩把候診用的木條長椅。妻子和兩個兒子守護在病床前。護士負責輸氧、輸液,醫生不請不來,只有病人出現病變時,醫生才會派護士送來保守療法的藥物安咯血和氨茶鹼。

張壽臣在醫院只住了兩天,第三天天剛亮,他趁人不備突然拔掉輸氧管和輸液管,語氣堅定地說:「回家!」家人見此狀況,趕忙勸說:「回家還怎麼治療啊」張壽臣慘然一笑說:「別蒙我了,我這病沒有治,我死到家裡去,不在這活受罪。」拗不過張壽臣,家人只好找醫生開了一些藥,回家了。

回到家以後,好在肺癌只有憋悶感沒有疼痛感,張壽臣靠對症藥物及簡單的醫療器械治療,痛苦比在醫院反而少了些。飲食越來越少,身體逐漸消瘦,可是張壽臣的精神卻很好,思維清晰、談吐依舊,心態平和從容,沒有絲毫的恐懼感。他仍然堅持每日讀報的習慣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開始,他戴花鏡手拿放大鏡自己閱讀,後來他連拿放大鏡的力氣都沒有了,就讓家人為他讀報,先將報紙的所有標題念上一遍,然後由他選題再逐段念給他聽。

彌留之際的張壽臣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可是只要他有精力、有親朋在他身旁,他就會不間歇地說話,好似說了一輩子的話還沒有說夠,又好似話的慣性迫使他不停地往下說,他談的最多的是這樣幾項內容:以親身經歷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他對家人說:「我經歷了清朝專制、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國民黨和新中國,新舊社會兩重天哪。共產黨、毛主席是中國的大救星,要聽毛主席的話,跟着毛主席、共產黨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你們這樣做,就是對我最大的孝順。」

張壽臣期盼祖國的統一,他還對子女們說:「你們別忘了,台灣解放時(當時的提法)到我的墳前大喊3聲,告訴我台灣解放了!」面對相聲的凋零,他對相聲的前景感到憂慮和茫然,他說:「難道相聲這行兒就真的完了嗎」……

1970年7月9日早晨張壽臣從睡夢中突然驚醒,出了一身的涼汗,大口喘着粗氣,似乎感覺到今日和往日的不同,示意坐在床前的兒子將他扶起來,張壽臣身倚枕頭在床上,要過牆上的鏡子又令兒子撕下「7月9日」的日曆,然後,他端詳着鏡中的面容,用嘶啞、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你們看,我頭上流的不是汗,是油。你們要是不信拿張白紙試試,紙黯了,是汗,紙不黯,是油。『汗如油、喘如牛』啊,絕象。完了,一切都結束了,人活七十古來稀呀,我今年73(歲),不算短壽了,托毛主席、共產黨的福,不是解放,我早就完了,舊社會說相聲的,很少活這麼大歲數的,我欺祖了,我知足啊……記住今天這個日子,7月9日,告訴你(在)新疆的兄弟,明年的今天是我的祭日……哭吧,呆會兒再哭我就聽不見了……」張壽臣說話吃力,但他仍然在說。中午,兒子勸父親休息一會兒,他點了點頭並示意扶他躺下,隨即他又說:「我喝口水。」當老伴將小瓷壺嘴放在他嘴邊的瞬間,忽然張壽臣的雙眸定住、臉色變得慘白、喘動驟停、心臟停止了跳動,此刻是11點10分。

2002年11月5日,一代相聲大師張壽臣墓碑揭幕儀式在永安公墓舉行。隨後,舉辦了紀念張壽臣誕辰104年學術研討活動。 當晚,姜昆、戴志誠、侯耀文、石富寬、李金斗、陳湧泉、常貴田、蘇文茂、魏文亮、孟凡貴、李伯祥、杜國芝等京津地區20多位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奉獻了一台精彩的晚會。此次活動是相聲界一次前所未有的盛會。

兒子徒弟

提起相聲前輩張壽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受到業內外人士的折服,他的相聲儒雅中帶着幽默,睿智中透着機敏,無論是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以及太平歌詞等等,都非常擅長,而且是個非常有氣節的藝人。

且不說張壽老的藝術多麼的精湛,他對自己的徒弟要求也是非常的嚴格,正因為對自己徒弟要求的非常嚴格,所以,他的弟子都很出名。

那麼張壽老是怎麼給他的弟子起藝名的呢?張壽老按照家裡的排序,弟子一律按照「立」字排。因為張老先生早年比較迷信,有位算命先生給他算過卦,說他五行缺木,於是呢,張老先生就把自己的兒子、徒弟的名字里全部加上了木字兒,咱們可以對照一下:兒子張立林、張立椿,徒弟:常立桐(常寶堃)。

主要作品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張壽臣專事逗哏,與陶湘如搭伴,立足於天津,藝術生涯走向興旺時期。在此期間,改編了大量的傳統節目,對《文章會》、《倭瓜鏢》、《大相面》、《八扇屏》、《對對子》、《全德報》、 《老老年》、《訓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刪工作。另外,創作了諷刺賣國賊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錢傷寒》、《五百出戲名》、《三節會》、《百家姓》、《窩頭論》、《地理圖》等新節目,取得了較高成就,形成了穩而不瘟、諧而不俗的藝術風格。 詞條圖冊

代表作品

《洋錢傷寒》、《揣骨相》、《哏政部》、《五百出戲名》


視頻

張壽臣生前唯一影像相聲《賊說話》你絕對沒看過!

張壽臣單口錄音《行話》,老先生不愧是一代宗師,包袱真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