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鏡光(約1854-1932),字恆如,台灣宜蘭人。 清咸豐四年(1854)生。父祖遷自福建,以農興家。幼年喪父,依兄長大,事母至孝。 同治二年(1863),10歲師從宿儒陳占梅學,弱冠設塾枕頭山,講經授徒,誘掖後進。後為進士楊士芳所聞,薦為仰山書院講席。舉人李望洋讚賞其才學文章,將女嫁其為妻。 光緒十一年(1885)歲試,拔取優等第一,補用弟子員。曾隨李望洋赴甘肅河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任所。張鏡光生性恬淡,無意仕途,乃辭職返鄉。旋與楊士芳等承知縣蕭贊廷命,纂修《噶瑪蘭廳志續編》,未成。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略軍占據台灣,肆意殺戮,民眾受盡欺凌,張鏡光作《開生路論》加以諷諫。被日本人構陷被拘入獄,經商民罷市抗議營救,始獲釋出獄。 光緒二十三年(1897)佩授紳章(日據時期,台灣總督頒發的證明紳士資格的勳章)。 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宜蘭勸善局幹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