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蜞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蜞菊

美丽的彭蜞菊
原圖鏈接

蟛蜞菊(学名: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是菊科、泽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节生出不定根。叶无柄,椭圆形、长圆形或线形,长3-7厘米,宽7-13毫米,基部狭,顶端短尖或钝,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少数,单生于枝顶或叶腋内;花序梗长3-10厘米;总苞钟形;总苞2层,外层叶质,绿色,椭圆形。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管状花较多,黄色,长约5毫米,花冠近钟形,向上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钝。瘦果倒卵形,多疣状突起,顶端稍收缩。花期3-9月。

蟛蜞菊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日本。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各省区及其沿海岛屿。

适应性广泛,喜肥沃湿润土壤。

蟛蜞菊可药用或作为饲料使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蟛蜞菊

学 名: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阳坡上的彭蜞菊
原圖鏈接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亚 科:管状花亚科

族:向日葵族

属:泽菊属

种蟛蜞菊

命名者及年代(L.) Pruski,1996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 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节生出不定根,长15-50厘米,基部径约2毫米,分枝,有阔沟纹,疏被贴生的短糙毛或下部脱毛。叶无柄,椭圆形、长圆形或线形,长3-7厘米,宽7-13毫米,基部狭,顶端短尖或钝,全缘或有1-3对疏粗齿,两面疏被贴生的短糙毛,中脉在上面明显或有时不明显,在下面稍凸起,侧脉1-2对,通常仅有下部离基发出的1对较明显,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少数,径15-20毫米,单生于枝顶或叶腋内;花序梗长3-10厘米,被贴生短粗毛;总苞钟形,宽约1厘米,长约12毫米;总苞2层,外层叶质,绿色,椭圆形,长10-12毫米,顶端钝或浑圆,背面疏被贴生短糙毛,内层较小,长圆形,长6-7毫米,顶端尖,上半部有缘毛;托片折叠成线形,长约6毫米,无毛,顶端渐尖,有时具3浅裂。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长约8毫米,顶端2-3深裂,管部细短,长为舌片的1/5。管状花较多,黄色,长约5毫米,花冠近钟形,向上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钝。瘦果倒卵形,长约4毫米,多疣状突起,顶端稍收缩,舌状花的瘦果具3边,边缘增厚。无冠毛,而有具细齿的冠毛环。花期3-9月。[1]

生长环境

蟛蜞菊适应性广泛,侵占性强,能与多种杂草竞争。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各类瘦瘠土壤上均可生长。但以肥沃而湿润的土壤生长最盛。一般生长于道路、水沟、农田边缘、山沟和湿润草地上。

地理分布

广产我国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各省区及其沿海岛屿。也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日本。

蟛蜞菊原产南美洲,在中国南方分布很广。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能忍受34℃的高温及4℃的低温,全日照或半阴条件下均可生长良好。它适应于任何疏松土壤,耐旱、耐湿、耐瘠、耐盐碱,抗虫抗病害,易成活、生长快、覆盖面广,中国南方各地多有引种。

蟛蜞菊全年开花不断,春夏为盛,是优良的地被植物。株高约50厘米,茎长可达2m以上。高地栽植呈悬垂性,平地栽培茎呈葡匐性,节处生不定根。花色鲜黄,叶色四季青翠。[2]

繁殖方法

1. 选种

彭蜞菊栽培技术
原圖鏈接

以小菊品系为宜,选择茎干坚韧,节间长,分枝多,生长快,开花繁密,生长势旺,顶端优势明显,抗病力强的品种;花色视需要而定,以色彩鲜明者为佳,以白色、黄色及红色较常被选用;‘纽扣白’、‘一捧雪’、‘通心黄’、‘满天星’、‘纽扣黄’为常被选用的品种。

2. 繁殖

多采用扦插繁殖,扦插材料多选用生长强健、茎干坚韧易于伸展、易于分枝的老株根株部位,摘取新的脚芽,两株脚芽最好连根一齐摘取,栽植入盆缽内。扦插时间常因出圃的规格而不同;如出圃时要求冠幅倒垂的长度达3米以上,大多在上年11~12月间扦插;1~2米长则于当年1~2月间扦插;0.5~1米长则于当年4~5月扦插繁殖。 所谓脚芽是指母株根基部长出的新芽,就其顶端剪取5~8厘米扦插,10~15天后移植到口径15厘米的盆缽内;如脚芽较矮小粗壮,则可连根一并挖取,直接栽植在小盆内;栽植好后,应放置在通风透光处,并按时施用淡肥(以钾肥及氮肥为主),以促进其生长。[3]

栽培技术

温度:插穗生根的最适温度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难缓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并且温度越高,腐烂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温时,保温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来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来;扦插后温度太高时,降温的措施主要是给插穗遮荫。遮太阳光的50-80%,同时,给插穗喷雾,每天3-5次,晴天温度较高喷的次数较多。阴雨天温度较低湿度较大,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

湿度:扦插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75-85%。可以通过给插穗喷雾来增加湿度,每天1-3次。

光照:扦插繁殖离不开阳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强,则插穗体内的温度越高。插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80%的根系长出后,再逐步移去避光网;晴天时每天下午四时除下遮光网,第二天上午九时时盖上遮光网。

水肥:用作青刈的高产栽培地,播前宜每公顷施15-30吨腐熟厩肥作基肥。苗期施尿素75千克每公顷,分蘖后期施钙镁磷肥450-750千克每公顷,钾肥75千克每公顷。每次刈割、放牧利用后宜追施尿素150千克每公顷。

刈割:在蟛蜞菊形成优势种群后,适时刈割要依据高度进行。一般高达30-40厘米时即可刈割。初次刈割需留茬2-3厘米。以后每次刈割向上增加1-2厘米,用镰刀或割草机刈割,用搂草机搂草,用捆草机捆草刈割留在3-5厘米,每次刈割后要及时对耕培土施肥。  

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平肝。用于预防麻疹,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压;外用治疔疮疖肿。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

1、用于预防麻疹,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压;外用治疔疮疖肿。

2、《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痨发热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烦热不眠,咽喉肿痛,齿龈炎。”“预防白喉:①鲜蟛蜞菊五钱至一两。水煎服,连服三天。②鲜蟛蜞菊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液四分之一的醋,喷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连用三天。”“治白喉:鲜蟛蜞菊二两,甘草二钱,通草五分。水浓煎服,日一至四剂。另用鲜蟛蜞菊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签蘸药液涂抹伪膜,日二至三次。”[4]


相关视频

漳州问花19期:蟛蜞菊

一代宗师中医馆外治有方:蟛蜞菊煎水含漱治疗急性咽炎

参考来源